分享

培养智慧

 fuhaizhenren 2016-11-25



持戒和修定都不是佛陀独特的教导。这两者在佛陀开悟之前都已广为人知,且行之已久。

事实上,他在寻求解脱之道时,曾跟随两位老师修定。所以在修定方面,佛陀的教导和传统的宗教并没有多大的差异。所以宗教都强调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并且也都可以藉着祈祷、宗教仪式、断食、苦行、或是种种禅坐方式达到喜悦的境界。这类修行的目的,只是为了求得高度集中的禅定状态,也就是宗教神秘论者所经历的“狂喜”的状态。

这种专注力的训练,即使尚未发展到最高境界,也有极大的助益。因为藉由注意力的转移可以使心静下来,否则就会起贪爱和瞋恨。例如,为了防止怒气的爆发,慢慢地数到十,就是一种“定”的基础形式。其他更明显的方式,就是复诵字或咒语,或专注于一个视觉对象。这些方法都能见效,因为当注意力被转移到不同的对象上,心就会变得宁静安详。

然而,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宁静,并不是真正的解脱。无庸置疑的,修定会带来极大的好处,但效果只限于心的意识表层。


早在现代心理学发明的二十五世纪之前,佛陀就已经体悟到潜意识的存在,称其为“随眠”(anusaya,潜藏心内底层的不净烦恼)。佛陀发现,转移注意力可以很有效地在意识层面对付贪爱和瞋恨,但是并无法真正将其去除,反而将它们推进深层的潜意识中,在那儿它们虽属于冬眠状态,却是一样的危险。

在心灵的表层,可能显得平静祥和,但是心底深处却有如一座潜在的火山,充满了被压抑的负面情绪,迟早会爆发开来。

佛陀曾说:

一棵根深蒂固的树,即使被砍伐了,仍会生出新芽;如果贪瞋的积习未被根除,痛苦就会一再地重现。

只要贪、瞋、痴的根仍存在潜意识中,一逮到机会,它就会发芽重生,带来痛苦。正因为如此,成佛前的悉达多王子,当时已经达到了修定所能成就的最高境界,然而,他不以为他已经达到解脱,而决定继续寻找离苦得乐之道。


他看出两个选择。

一个是欲乐之路,就是放纵自己去追求一切感官的享乐。不论我们是否自知,欲乐正是一般世人所选择的路。但是他清楚地看出,这个选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因为宇宙间没有人能够永远事事如愿,或是终其一生心想事成。走这条路的人,当他们无法如愿时,就会不可避免地感到痛苦;也就是说,他们因为失望和不满足而痛苦。但是,即使事情如其所愿,他们也同样会痛苦;因为他们担心所喜爱的东西会消失无踪,他们害怕这满足的一刻,瞬间即逝;而事实上,世事正是如此变幻无常。这样的人,内心永远不安,他们会不断地追寻、得到、又失去。未成佛前的悉达多在离开世俗生活、出家修行之前,曾亲身经历过这条路,所以他知道欲乐绝不是通往安详之路。


另一个选择是苦行之路,就是自我约束,刻意不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这种自我否定的苦修方式曾经被发展到极致。苦行者避免所有的享受,并且可以虐待自己,让自己遍尝煎熬。苦修所持的理论基础,是认为藉着自我处罚,可以克服贪、瞋的习性,从而净化内心。在全世界的宗教生活里,这类苦修是很普遍的现象。悉达多王子出家之后,曾经历了多年的苦行生活,试过多种苦修的方法,直到变得瘦骨嶙峋,仍不得解脱。他因此体悟到,虐待身体并不能净化心灵。


事实上,苦行的自我约束并不需要这么极端。我们可以用比较温和的方式,来避免引发不当行为的欲望。无论如何,适度自我约束的苦行,显然比自我放纵的欲乐要好得多;因为这种修行,至少可以让人避免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如果自我约束是靠自我压抑而来,那么心理压力会增强至危险的地步。所有压抑的欲望会有如洪水一般,在自我否定的堤防后面彭湃汹涌;终有一天,滚滚洪流会决堤而出,大肆破坏。


只要贪瞋的根仍在心里,我们就不能享有真正的安详。


持戒虽然有所帮助,但不能只靠意志力去把关;培养定力确实有用,但也只能解决部分的问题,不能解决内心深处烦恼的根本、污染的根源。只要这些根仍旧深埋在潜意识中,就不会有真正持久的快乐,也无法解脱。


但是,如果能将习性反应的根源从心中斩除,那就不用担心不良的行为会一再出现,也没有必要压抑自己。因为导致不良行为的冲动已经消失。当我们不再有寻寻觅觅或自我否定的压力时,就可以真正生活在安详之中。


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深入内心,铲除贪、瞋、痴的病根。这方法就是佛陀发现的:智慧的训练。这引导他开悟,他称之为内观,是培养洞察力,以观察自身的本质。借着这种洞察力,一个人可以辨识并止息痛苦的原因。


佛陀发现这个方法而获得解脱,并且终其一生,以此法教化众生。它是佛陀教导中独特之处,也是佛陀最重视的一部分。

佛陀曾一再地强调:

以戒而得定,则定力有成且殊胜;

以定而得慧,则智慧有成且殊胜;

以慧作根基,则远离烦恼与不净。


“戒”和“定”本身虽然有价值,但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慧”。

只有开发智慧,才能让我们在自我放纵和自我压抑的两种极端之间,找到真正的中道。

藉着持戒,我们可以避免做出不正当的行为,可以避免内心的强烈激动;

藉着修定,我们进一步使心平静,同时使心成为一个有利的工具,以便检查自己;

但是,唯有藉着培养智慧,我们才能透视内在的实相,远离所有的无明和执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