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学遭遇社会学,用力过猛 ?

 大蔓 2016-11-26


人类学生说,同宿舍的社会学生认为人类学就是开故事会。曾有大一小鲜肉遇见大二社会学师兄和大三人类学师兄,社会学问人类学是否只做定性,而社会学还做定量身处同一学院,我们彼此不了解。

 

小鲜肉、老腊肉、风干肉、千年猪膘肉,在大学呆久了,一点点脱水,我也经历过学生的迷茫。

 

人类学同事也说,跟社会学同事喝酒,心里憋得慌。我们一次一杯白酒,他们一杯红酒一个下午,摇啊摇,从不见少。

 

还好,我不喝酒。不管白酒红酒,多了少了,对我完全没意义。

 

后来,给社会学生开人类学的课,我深刻感受两学科的气质差异。

 

人类学的英国传统告诉我们,当他者出现,我们看见了自己。以人类学为社会学的他者,社会学生会更明白自己,找到自己与人类学的关联。

 

我推荐学生读《宝宝也是哲学家》一书。人的标准孩子什么都欠缺从孩子的标准成人想象力过度贫乏大脑前额叶皮层是抑制中心,25岁左右才发育成熟。抑制,让人专注,有执行力,但也框住了想象。成人被现实绑架,活在自己的经验和理念世界中。孩子可以想出无数点子,大多匪夷所思,也没什么用,但少数几个可被成人开发执行,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就人类发展而言,孩子是开发部,大人是执行部门。童年是我们的他者。

 

讲起孩子,我停不下来。孩子常从一句话,一个词想象出一个奇异诡谲的世界,然后画下来。我家宝贝就这样。他这么定义家里人:“我最有想象力,妈妈最会照相,爸爸话最多!”

 

小小年纪,看问题直指本质。我能跟他说,当老师不得不话多吗?

 

一个学期,学生上七八门社会学课,一门人类学。反差让学生看到“原来社会学是这个样子”、“原来我的思维方式确实带上了点社会学的影子”...

 

课上的难题是科学与非科学的相互责难。我强调人类学理解人的整体性,介于科学与人文艺术之间。在田野中,人类学从饮食、疾病、社会关系、感觉、信仰等日常碎片一点点编织人的认知和生活图式,置于宏大社会体系中探寻人性与社会的交织

 

而社会学的目标是科学和理性。很多学生坦言,科学才是人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其他如中医、巫医、算命、占卜等都无稽之谈。

 

开学之初,我想摆正科学的角色。在迄今为止的所有认知方式中,科学无比强大,但不是一切,更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尺。它可能提供最接近事实的解释,但不等于事实。解释让模型和理论取代事实本身,我们只见头脑中的理想型,不见真实。

 

我从人类学家Charles Stafford 讨论中国数字的文章开始。 数字可按现代算术运算,1+1=22+1 = 3,反复循环。但还有其他方式,如易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数字可以是社会分层的工具如帝王出行的车马人员配数等

 

认识世界,除了科学,还有其他方式。以科学的方式,只能看到科学允许你看的那部分。

 

进而,我们讨论人类学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如何理解非洲阿赞德人粮仓柱子被白蚁吃空,砸死了人这现象?科学解释这事为什么以什么方式发生不关心个体在什么状态下与柱子倒下关联起来,以及事件如何改变个体的生命轨迹阿赞德人认为柱子砸死人事件包含两支矛:第一支是科学探讨的规律,他们不细究,但接受。第二支,为什么在这个特定时刻刚好在柱子底下被砸死?两支矛都合法,不过科学只关心第一个。无形当中,科学至上者认为第二之矛是无稽之谈。

 

但与个体生命切身相关的是第二个。

 

西医立足群体,与个体无关患上某种癌症,西医预测三年内有60%的可能性死掉,但你永远不知自己是属于60%还是不会死的40%也无法知道三年内具体什么时间死。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系统考察科学这种认知方式,寻求它与其他方式之间的借鉴和互补,衍生出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这一新兴研究领域。STS关注:1) 在理性和科学至上的时代,科学对我们的社会和思维方式造成了什么影响2)人类学所有可能的认知世界的方式中,哪些在科学之外如不以科学作为衡量标准,该怎么理解这些方式?

 

我也谈起田野中碰到的巫医,算命等令人难以置信的经历,以及人类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探讨生物医学体系之外人的构成。

 

“我们不明白,只意味着我们不明白而已,并不意味着它没有道理。在很多情况下,不科学,仅仅说明科学处理不了它!”我总结道。有点自得,也有点伤感:生在科学至上的时代,人类学不想被科学思维控制,难。

 

学生说,这时我表情生动,自言自语,眼神专注,仿佛面前开了一个神奇世界,忘记了课堂,忘记了学生。他们看到一个活的学科追求。

 

鲜活会打动人,激发学生考虑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差异与联系。

 

学生说,人类学可以提供科学以外的思维方式,给人“这世界自有另一种玄妙”的感觉。人类学家做田野,搞个案带着诗意与热情看五彩缤纷的世界。社会学做统计,找规律,抽丝剥茧寻找约束行为的社会结构理性清明,有改变社会的使命感。

 

学生做了个很好的比喻:“如果说社会学是一个公正的大法官,始终坚持着价值无偏的原则;那人类学就是一个充满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小姑娘,数字背后的文化意义,人类身体背后超出自然科学的奥妙……极尽生命之可能,处处盛开着跨学科思维的花朵。”

 

当然,我可能用力过猛,有很多学生接受不了,认为科学之外的东西,“特别离谱,特别神棍”经历着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认知失调”。

 

怕我想太多,学生安慰说,可能是人类学更强调感受领悟力,力所不及时会在课堂上懵逼就此,学生还建议我学一下社会学家视野中的社会治理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不同观念无声渗透,潜移默化,让人心甘情愿。

 

社会学是人类学的他者,从中看见自己,我有点恍惚,都神棍了。

 

记得讨论中,学生说我总问社会学如何看人类学,为什么不讲人类学如何看社会学。你们是我们的他者,我们也是你们的他者。

 

看和见是双向过程,看而不见,无法反观自己;不看而见,如庖丁解牛,神而明之,非我能为。

 

教社会学生,让我看而后见,也算长进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