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解老子】对好人善良,对不好的人不善良,那算不上行善

 和尚大爱飘柔 2016-11-26

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尚朴智库专家解读

在天道的规律中有:上天不仅有好生之德,还有无私之常心。本章中老子指出圣人就应当去践行天道的这个法则,应该以无私之常心与不同的百姓打交道,以成全广大百姓为理念,去引导百姓遵从天道,最后也必将成全圣人自己。


尚朴智库专家解读

有道的人是没有自己固定的心之所属,即圣人没有名利私心所求,他是以百姓的心之所求作为自己的心之所属,把自己的私利空掉,把百姓的私利装进来。对于善良的人,圣人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圣人也善待他,这才是真正的善,不是有条件的善,说明圣人秉承天道的规则,本质就是如此,如果行善要看条件、讲环境,那就不是德善、真善了,而变成了对“善”的交易,交易就是等价的交换,就已经谈不上是善行了。这里我们可能会问对不善之人也讲善,不是会伤害自己吗?这是我们过于片面理解行善的概念,行善是人们不为了私利而去帮助他人,胆小、怕事、弱懦、不敢讲原则的行为其实不是善行,放纵他人来损害自己更不是善行。善行是我们怀着无私原则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帮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一些狂妄的人,给他一顿有效的斥责让他能安静下来反而是一种善行。


尚朴智库专家解读

对于守信的人,圣人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圣人也信任他,这才是真正的讲信用了,道理分析就如同前面说到的“德善”一样的,他人讲不讲信用,并不是我们对他信任的前提,信任他人是我们的生活信仰,信任他人并不是说就不需要保护自己,平时我们被骗,不是我们信任他人有错,而是我们不善于保护自己而已,保护好自己与去信任他人是没有一点矛盾的事情,我们之所以会认为它们是矛盾的,是因为我们好面子,好面子是因为我们想获得某种利益。中国人特别好面子,按《道德经》的逻辑哲学来分析,说明我们中国人内心很虚假,不实在,且私心很重,贪不到“实”的,也要贪点“虚”的。


尚朴智库专家解读

有道的人在管理天下时,会遵照天道的法则,去收敛自己的欲意,不会去为所欲为,让自己成为淳朴的表率,使天下民众的心思也归于浑朴,引领大家去遵从天道规则。因为百姓们就是根据自己平时所听所看来形成思想的,民间有句谚语“有样跟样,没样看世上”就是这个道理,有道的人就会先做出表率,让他们有好的榜样可以学习,久而久之就成为民风习惯。这样百姓的心思都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这就在提醒我们,如果社会民众或企业员工的风气变坏了,其实就是我们上层管理者自己没有树立好表率,反而自己变坏,上行下效,带坏了周围的风气。


尚朴智库专家解读

人们为什么会去行善?慈善是很多当下社会精英的爱好。从老子哲学来看,万物都是在利己的,但利己本质上不是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只因一些人失道后的对接错位而已。想得到最大的利己,反而要从利他开始,这是天道的原理,世界是颠倒的,在前面章节中已有推论,人们去行善的动机其实就是在推行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希望这种价值观能够被他人接受。并通过行善帮助的行为,让利于他人,来使他人更易接受你的价值观,最终才可以完成你的心愿。


人们应当如何去推行一种价值观念才会比较有效?只有自己先做表率,把这种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信仰来遵守,无论对认同的人还是不认同的人都是这种态度。慢慢去改变,使认同的人跨进了,让不认同的人开始认同。只有这样,一种价值观、一种风气就会渐渐形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