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云波: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先定一个小目标

 lovey6868 2016-11-26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罗云波日前在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上表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尚有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回顾三年来的食药监机构改革,机构的合并很快,但机制的理顺需要文火慢炖,核心问题的职能差异可以合理的存在,而思维模式的差异如果不能消灭,就会成为监管体制中的芒刺。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协同机制来解决。


源头着手赏罚分明


    农业是食品安全的始发点和立足点。以农业部门为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发早于《食品安全法》,这部法律不但是食品安全的源头保障者,也是食品和农业部门建立机制的主要依据。配合《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急需修改、完善,与《食品安全法》做到无缝对接,从而保证食品安全的科学性、完整性。尤其是农产品的产地、化肥农药投放、使用规范、产品包装等,更应该紧锣密鼓地列入食品安全时间表。


    近日,有关部门发布调查报告显示,多地抽检结果表明蔬菜农药残留比例高达16.5%和15%,部分高价精品菜更是超标58%。罗云波指出,农药问题一直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不解决农药问题,所有食品安全的监管都是隔靴搔痒。”


    要解决农药问题,首先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农业补贴的核心内容,效仿欧盟环境补贴政策,建立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其次对于化学农药实行低毒低价、高毒高价,提高农民使用成本,降低购买使用欲望。对于生产低毒高效的农药企业实施减免税或者财政补贴,对高毒和现有农药的厂商去补贴,降低其生产意愿。第三要加强对农药犯罪的惩罚,我国台湾的安全食品法规定,超标农产品销售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动物使用禁用农药处1—7年有期徒刑,加工、制作、贩卖或意图贩卖而储存禁用农药者,均处6年以上有期徒刑。

  

食品安全需要社会合理期待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构建严密高效的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体系,这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良好业态。但罗云波也指出,现在无论政府、媒体还是相关部门,都对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罗云波指出,从我国目前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现状来看,现在就要求食品质量零风险,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是不切实际的。我们需要的是在随机应变中寻找符合实际的路,只有理性地判断局势,调低社会各界对监管体系的社会期待,才能稳健发展。

  

第三方监督不能任意而为


  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第三方的监督也要有章法,不能任意而为。一个随便的什么机构,随便买几样食品,挑着全世界无处不在的污染,随便检测一下就发布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多严重,这给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一些唯恐食品安全监管不乱的人,在微博、微信、自媒体等信息发布平台随意发布恐慌信息,用所谓的假鸡蛋、假白菜、假核桃等信息冲击社交媒体,导致中国食品在自嘲、自骂、自毁中声名狼藉不知所措。罗云波表示,连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都看不下去,恳切地表示“不要把中国食品看作是万恶之源”。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罗云波乐观地表示,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我们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评价能够和监管的数据检测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构建农产品食品监管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来源:中国食品报  赵艳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