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扒一扒北京城那些温暖人心的小酒馆的前世今生

 风姿物约 2016-11-26

随着立冬的到来,北京城正式进入了冬天。每每当寒风钻进衣服领子里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会在心里暗暗筹划着,“一会儿得来二两酒,一口下肚暖和暖和”。

今天咱们要想喝两杯,那基本上就是餐厅或者是酒吧了。但是放过去的老北京城里,那可是小酒馆的天下。冻得哆里哆嗦的老爷们一头扎进热气腾腾、烟熏火燎的酒馆里,哥几个凑一块堆儿,东家长西家短的荤素一顿侃,什么现世的烦恼都能暂时忘记。

点击加载图片

老年间老百姓都不富裕,要是赶上家里老爷爱喝口儿的,有俩子儿的上酒馆,那下酒菜也得斟酌着编排。更有那些酒腻子,见天儿的晃在酒馆里,赶上脸薄的客啊也能蹭上两口喝。拉车干苦力的呢,多是屋都不进的,打二两酒两块烙饼,往地上一蹲,吃完了就颠儿丫子了。

不过这样热闹的场景,早就已经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国营的饭馆里,二两白酒配盘花生米的样子了。

点击加载图片

几年前的大栅栏还奇迹般的保存着这样一家饭馆——新成削面馆。

点击加载图片

一切还都像八十年代时的样子存在着。我爸说,那个时候一般就是一瓶二锅头,再来盘花生米,有人来拼桌就再来盘拍黄瓜。要是谁桌上多了盘猪头肉,那一定是发奖金了才能打打牙祭。

点击加载图片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有记忆小时候帮大人打过啤酒,那个时候打啤酒都用的是暖壶,还得搭上一个菜才卖。

点击加载图片

这散装啤酒流行起来也有个小故事。说是中国人原是不爱喝啤酒的,由德国人带进中国后,中国才有的啤酒,而那时候中国人多形容啤酒像“马尿”。咱北京最早的啤酒不是燕京,而是“五星啤酒”,由“双合盛啤酒厂”生产。

点击加载图片

后来由于粮食供应紧张了,而啤酒不限量,好歹是“液体面包”啊,于是大家就趋之若鹜了。这才流行开来。

点击加载图片

如今的酒吧和过去酒馆的定位却是十分不同的,更加国际化和多元化,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工作之余来酒吧和朋友聊聊天,喝点酒。

旧时胡同里的酒馆是充满了市井气息的大杂烩样式,而今天胡同里的酒吧往往在一推开门之后让人大为惊艳,比如大栅栏燕家胡同的“燕家2号”

点击加载图片

到过的人无一不为它精妙的设计而拍案叫绝。为了将房屋的调高增加,因此就整体降低了院子的地面,但又想保留院子里的树,因此做了水面圆台。

点击加载图片

他们从日本回来的调酒师lisa更是早已誉满京城。“大隐于市”大约就是这个意思吧。

点击加载图片

或者像是隐藏在北大红楼后面的“C2H6O”,全黑的空间设计让客人在这个空间里感到像太空一样的失重感。

设计师让几近荒废的胡同里的老宅子焕发了新的生命,将这里打造成了一个精酿啤酒的体验中心,你可以喝到来自世界各地各式各样的精酿啤酒。

点击加载图片

而白天这里就又回归到了静宁祥和的胡同院子的状态

点击加载图片

亦或是像“大跃啤酒”这样每晚人声鼎沸的自制啤酒屋,三五好友来到这里,或是高谈阔论一番,或是吐槽一下老板,也许和旁边热情的朋友干个杯也就彼此成了相识。

点击加载图片

新鲜制作的啤酒也较几十年前有了更为丰富的口感,虽是寒冬,但热火朝天的氛围,还是会让你在一口啤酒下肚之后打个隔,然后由衷的叹一句“真爽!”

点击加载图片

酒馆作为一个喝酒的场所,一直承接着沟通的功能,人们在这里放空,在这里暂时忘记现世的困难种种。从过去舔一口蘸着酱的铁钉下酒,到现在吃着薯条下酒,时代在变,喝的酒在变,但是酒过三巡后那种微醺酣畅的状态没变,那种千杯不醉把酒言欢的豪情不变。

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喝一杯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