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种怪状使职称晋升成为一线教师的海市蜃楼:用一辈子,使出洪荒之力也不可即

 安可儿 2016-11-27

金秋时节,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年一度教师职称晋升的时间,这本是一个高兴的事情。但面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关于职称晋升的红头文件,一线教师们一筹莫展,望洋兴叹!任职年限、学历、继续教育、课时量、指导青年教师、社团活动、校本研修、公开课证书、课堂评价、交流轮岗……在有些地方教师为了晋升一个中级职称光准备的材料就有20多个大项,难怪有些一线教师一辈子使出了洪荒之力到退休还是个初级职称,带着职称的遗憾离开三尺讲台!

教师职称,一个本属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激励制度,而今却饱受诟病,适得其反,成为广大教师一个可望而不可及海市蜃楼?这其中既有顶层设计的短板,是否更有我们教育管理部门在具体政策的制定上缺乏广泛的调研,深入的思考,为了便于管理,拍着脑袋制定细则的结果。

从国家宏观角度,近年来在不断地完善职称制度改革,精简晋升条件,下放审批的权限,增加中高级名额,向基层倾斜等等,让教师们看到了希望。可是在这过程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怪状一:上级简政放权,下级增设条件

中央和省级政府这几年为教师职称改革没少发文件,从教育发展规律和大局出发,完善顶层设计,如实行中小学教师职称统一,增设正高级职称;取消论文、外语考试、计算机考试等硬性指标,下放中高级职称审批权限等等,受到了广大中小学尤其是基层一线教师的欢迎和肯定。但奇怪的是政策到了具体执行一级——市县教育部门的时候,却想方设法地在增设条件,提高标准。如笔者所在陕南的某个市,市教育局出台的文件规定要晋升中高级职称一共需要准备的材料多达19个大项,30余个小项。有些土政策更是让教师们无所是从,如其中省规定的优先条件,在市县一级变成了必要条件,如省一级文件中规定的在同等条件下有交流轮岗经历或者支教经历的优先评聘,而到市县一级变成了一刀切,硬杠子。而且变本加厉必须有两年轮岗经历,即使你在基层的教学点工作的再优秀,也是不可以的。这是为什么?

怪状二:业绩荣誉,教育教研部门认定的却靠边站

为了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发展,各级师训教研机构、教育学会等都会组织各类业务教学研讨、课堂教学能力比赛、素养大赛等。广大教师们也积极参与,展示自我。为了鼓励教师爱岗敬业,弘扬正气,在职称晋升时,对于部分表现突出,取得良好业绩教师给予一定的优先。如在教学能力评价时获得市级以上的教学能手、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都免于课堂教学测评。但是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是讲课,由市级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大赛、素养大赛等获得荣誉却靠边站,不能免讲。笔者见识过课堂教学评价过程,要求职称申报者,随机抽取一节课,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准备,然后面向评委进行说课,时间15分钟以内,最后由评委进行赋分。而且规定必须要有百分之二十的人不合格。先不谈这种方式是否公平、公正,是否存在人为因素。但15分钟说课就一定能全面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吗?难道一个在全市通过层层选拔最后在众多优秀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优质课大赛奖项的教师,一个能获得县级教学能手称号的教师,这水平还不能反映他的教学能力吗?同样的评委、同样的教师,只是组织的形式不同而已!在职称晋升时教育管理部门自己否定自己,折腾老师,伤了教育的威信,实在是得不偿失。

怪状三:宁可肯定假的,也不承认真的

众所周知,近年来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被重视起来。因此具有研究能力自然成为了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在职称晋升时都要求就是提供校本研修的相关材料。文件规定:晋升高级职称必须参与一项市级课题研究任务或者完成两项校本研修任务相关证书或者报告册。这些规定无可厚非,目的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修,提升自我。县市级课题研究明显比校本研修任务的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那么成果的质量自然也就高,更能说明教师的科研能力。但奇怪的是,在具体操作中县级教科研部门组织的经过严格审核、认真评选的课题成果却不如校级研修报告册。如笔者一个同事在申报高级职称时,没有市级课题,按要求他应该提供两份校级校本研修报告册。但是他有一个县级规划课题,而且这个规划课题经过两年的研究,其成果曾获得省级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评选二等奖。因此他满以为用这个课题抵一个校本研修报告册总是可以的,但是在审核时却告知不行,必须要校本研修报告册。为此他花了一夜的时间拼凑了一个校本研修报告册交上去!他百思不得其解,一个真真实实、花两年时间、获得认可的成果竟然不敌一个胡乱拼凑应付的假东西,这是为何?是政策规定不允许?还是执行者的僵化?抑或是这个规定在制定时就是拍着脑袋制定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了,中国的教师尤其是基层一线教师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整天在说要关心教师,要为广大教师办实事,那么不妨就从一线教师职称解决上入手,让职称晋升不再成为教师的伤痛,教育发展的瓶颈!(文/小草 )(投稿:1052332894@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