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文言文三步思维法】初一文言文50篇精炼之二(附答案)

 apple0316 2016-11-27


初中语文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解题的三步思维法:

第一步:快速阅览答题

      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阅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无论是看到课内还是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浏览文段后的题目与答题。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文言文阅读文段有的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的是了一篇“草书大王”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所以,我们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同学们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思维千万别停下来而作考题的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第一次要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二次再针对问题细细阅读;做到“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初一文言文50篇精炼之二【19-32】(题型与答案)


十九.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      ’,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言未尽而王生去,盖欲拒人于千里之外。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

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吾悉能志之



李生说之曰



不应而还



迨年事蹉跎



王生不说



王生益愠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
   2.在上文横线上填入一个字。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

②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译句:

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答:


   二十.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解:①值:适逢。 ②郡:此指城。 ③相视:看望你。

④败义:毁坏道义。 ⑤一:整个 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1、选出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吾欲之南海 B、水陆草木之花

C、怅恨久之    D、属于作文以记之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今死矣,子速去。

 

(2)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3、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发?




二十一.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二十二.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 以:用           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十三.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乃:

③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           ④元方入门不顾          顾: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元方入门不顾。

 

 4.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十四.小时了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世说新语》

(孔文举:东汉的孔融。    清称:有名誉。    中表:指的是亲戚。   伯阳:老子的号。    

 奕世:世世代代。      了了:聪明        踧踖 :局促不安的样子。)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②既通,前坐

③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④人以其语语之

2.翻译系列句子。

①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3.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里,孔融只是说了个前提,省略了结论。请你把它补写出来。

                                                                          

4.从上文看,孔融是个怎样的人?你还知道有关他的其他故事吗?

 

二十五.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为:

(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说:

(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好: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二十六.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 〈2〉故遂与之行     (           )

〈3〉其不善者而改之               (         ) 〈4〉曾子之妻之市   (           )

〈5〉学而时习之   (      ) 〈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十七.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③蒙乃始就学                             ④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请找出并释义。

①     通     ,释义            。    ②     通      ,释义            。

3.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不同含义。

①辞以军中多务                                  ②以丛草为林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以我为不信

4.  根据下列句子,写出成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成语:

②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成语: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十八.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            

2.  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②教学相长也。

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二十九.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三十.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1.翻译句子。

(1)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2)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2. 上文的大意可用成语               来概括,比喻                        。

 

3.从上文看,孙山是个怎样的人?



三十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                        来概括。

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来回答。

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

(1)

(2)


三十二.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1.解释加点词。

(1)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2)遽掩其耳

(3)恶人闻之,可也                     (4)恶人闻之,可也

2.翻译句子。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3.“恶己自闻之,悖矣。” 这位盗钟者到底“悖”在哪里?

 

4.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5.成语              就出自这里。请你写出“掩”开头的两个成语。

(1)                                 (2)       

          

                                                                 

                                                                    

(答案 19-32)

十九1.①zhì;同“识”记 ②shuì;劝说 ③xuán;同“旋”,转身 ④cuō tuó光阴消逝

 ⑤yuè通“悦”,高兴,愉快 ⑥yùn  恼恨,怨恨 2.B   惘 3.①善于学习的人不会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学习,是希望听到真理啊!

②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4.D   5.①学贵善思 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二十1.B 2、(1)我现在要死了,你赶快离开。(2)(我)从老远的地方来看你,可你却让我离开,使我成为一个不讲道义而只顾求生的人,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3)  朋友有病,(我)不忍心丢下他(独自离开)。3、友情无价。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赤城的友爱,它比生命还值得人们珍惜。

译文: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兵进攻郡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来看你,你却让我离开,让我舍弃正义来保全性命,这哪里是我荀巨伯做的事!”   胡兵进城后,对荀巨伯说:“我们的大军一到,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我宁愿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来代替朋友的性命。”   胡兵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重道义的郡城!”于是撤回大军。整个郡城都得以保全。

二十一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

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

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十二1、C 2、D 3、多读古人的文章      只是致力于读书.

 

二十三1.约会  约定  才  丢弃 丢下  回头(看)   2.①不是人啊!跟人家约定好一同走的,却丢下朋友独自离开了。   ②(你)到了正午却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不讲礼貌。3.4.(略)

 

二十四1.①拜访②走上前 ③感到奇怪   以……为奇(认为……奇怪)④告诉

2.①李元礼和宾客没有不对他感到惊奇的。②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未必出色。

3.难怪大后,如此不佳。4.机智聪慧,能言善辩。  孔融让梨

(译文: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气,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见的都是些英俊有名的人或者是亲戚,他们才能通报进门。孔融来到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之后,进了门,他就走上前去,坐了下来。李元礼问他说:“您和我是什么亲戚啊?”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和您的祖先伯阳有师弟关系,所以,我和您是世代之好呀!”李元礼和宾客没有不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到,有人把孔融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未必出色。”孔融(听了后就对他)说:“推想你小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陈韪非常尴尬。)


二十五1.(1)替 \ 给 (2)通“悦”,愉快 \ 高兴(3) 喜欢\喜爱

2.滥竽充数  3.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领导昏庸,优劣不辨。4.(略)

二十六1.①做首领②认为③对的④逃跑 2.①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②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③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①助词,无义 ②它,代狐狸 ③它,代缺点或错误 ④到 ⑤它,代学过的知识      ⑥的4.狐假虎威  狗仗人势  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5.(从正反两面评价都可以)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还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二十七1.①广泛阅读②谁,哪一个③就,于是④到,等到 2.①“邪”通“耶”,吗  ②“耳”通“尔”,罢了3.①用 ②把 ③凭(凭借) ④认为 4.①吴下阿蒙 ②刮目相看(待)

5.①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②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6 .(供参考)时间就如海绵力的水,要挤总是会有的;读书不一定求精,广泛阅读对丰富一个人的见识总会有好处的;读书能够改变人。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 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二十八1.①味美②zhǎng 促进,提高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②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相互提高的。3.教    学   教学相长 4. 嘉肴,至道,教学相长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二十九①教诲,教导②这样③引,拉④及,比得上2.C  3.①只听弈秋的教导。②能说(难道)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三十1.(1)乡人的儿子因没有考上心情很不好,而孙山的名字写在举人榜上的最末处,他就先回家了。(2)举人榜上最末一个名字是我孙山,而你的令郎还落在我的后面呀。2.名落孙山,投考不中或选拔时未被录取  3.幽默诙谐,滑稽风趣

三十一1.(1)卖 (2)助词,无义 (3)同时存在2.(1)我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被刺穿的呀。(2)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3.自相矛盾 4.瞠目结舌    目瞪口呆5.(略)

三十二1.(1)逃跑(2)马上,立即(3)害怕,担忧(4)钟声2.(1)害怕人家听到来夺取自己(已经偷到手的钟),就立即捂住自己的耳朵。(2)担忧人家听到,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担忧自己听到(就捂住耳朵),这就大错特错了啊!3.捂住自己的耳朵,并不能捂住钟声,人家照旧可以听到的,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4.寓意:做贼心虚的人,欺骗得了自己,欺骗不了别人。5.掩耳盗铃   掩过饰非  掩旗息鼓  掩人耳目  掩过(恶)扬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