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凯的四季——金江波

 cmj909 2016-11-28


曾三凯

(署若文、觉山)

1974年生于福建泉州。

1998年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士。

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

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为中央美院首届首位山水画创作博士。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国家二级美术师,硕士生导师。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


自然和我们没有距离,也不是通过训练征服的对象。自然是我们的一部分,是美丽而庄严的万物之和。在山上,我们获得领悟,学习生命的意义。更有意义的不在于登上山顶,而在于到达山顶的过程。重要的不是王冠,而是整个王国。登山的乐趣在于一步步攀登,静静地凝视山峰品味山的芬芳,倾听山的脉搏。




三凯的四季

金江波


 三凯是20多年的老友,基于20多年的交情,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好像非常容易,但话到嘴边,仔细一想,怎么说清楚他,却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正好有这样的契机,来山东参加三凯的个展,面对他的作品,仔细的品味与解读,一切忽然豁然开朗,读画如读人,一个立体而饱满的三凯浮影于眼前。



曾三凯 《觉山图》 240cm×94cm  纸本 2014

    

作为源自于东方文化系统与价值观里成长的个体,遵从“道法自然”的法则始终隐藏在三凯的血液深处。这个名曰“三凯”的个体,他的精神(作品)与他的肉体(行为)也终究为这个法则所包容。看他的四季作品,犹如探秘宇宙自然的神典,参透生命奔放的渊源。彻悟“自然”以她奇特而规律的“四季”形式演绎着万物的因果更替,造就生命循环不息持续向前的能量。



曾三凯 《觉山瑞雪四屏-a  135cm× 34cm 纸本 2015

    

熟知三凯的人都知道,三凯人格魅力的最大特征是幽默乐观。与他在一起,他总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让大家开心欢乐,他的言语如陈酒佳酿的香气盘绕着空间飘然穿越大家的胸怀进入每个人的心房。来自鲁迅美术学院的毕学军教授曾非常生动概括三凯:‘三凯和谁都能成为好朋友’!可以想见,这种特性正如我们徜徉在春光明媚的清晨,感受包含生命能量的涌动,享受春的魅力。春天的气息既契合了三凯的个性,也体现在他游走笔下的线条与墨迹的韵味。仔细阅读与观看三凯的绘画,富有韧劲的笔墨扭动在方寸天地当中,犹如春草沐浴阳光般自由舒展,包含着生命的所有信息。在三凯为数不多的花鸟小品中,亦正把一个既拙又巧,既钝又灵的三凯展现得一览无余。阅读他的花鸟作品,就如拂触春天的肌肤,倾听春风掠过柳条的余音,风已飘远,而一树芬芳余香无穷。



曾三凯 《觉山2016—53》 180cm× 34cm 纸本  2016

    

夏季是个热情而奔放的时节,万物绽放着它们生命的精彩。20多年前三凯栖居在西子湖畔的玉皇山下,在那里依山而居,树木茂盛,遒劲的松树林间隐约传来溪涧清流声,梧桐树下能敞听夏蝉的欢歌高鸣。由于他的热情与好客,他的陋室经常高朋满座,众人常在夏日的傍晚里光着膀子,高谈阔论,喝酒、纵歌、欢宴,肆意酣畅,青春岁月在这里浓墨泼彩,颇有魏晋时代的名士风范。细观三凯的山水,往往直抒胸襟,如玉皇山里的夏日光阴,酣畅痛快,尽情自在。三凯正通过他的独特天性塑造着一种自然的“山水”,这山水所重新建构起来的中国画风景,是理想中的胸中山水,是表达生活方式的美学路径,也是一种由生活经历所形塑的心象风景。石涛(清)有言:“予代山川而言,山川代予而言”。意谓艺术家在表现(“代言”)山川这个对象时,山川同时也在通过艺术家来表现(“代言”)艺术家自身。三凯在这里出示的山水风景,是源自对夏日里的生活颂歌的忆写,他在绘画中所注入的书法行草的法度,如青春岁月中的美酒,在满幅游走的线条中发酵着生活的韵味,让人不期而遇国画美学本质:黑与白、虚与实、张与驰,跌宕中遇见空间生发,起伏中乐见山回路转,山重水复,神游世间。



曾三凯 《觉山2016—22》 纸本水墨   222cm× 48cm 2016

    

秋天是个旅行的季节,刚到不惑之年的三凯正行走在路上。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他已收获成就,令人鼓舞。三凯出生在泉州惠安文化圈内,惠安女以勤劳、坚韧、质朴、无私、富有活力著称,惠安女精神也是爱拼敢赢精神的生动写照,无疑都在三凯生命中留下痕迹。他的艺术求学于西子湖畔的国艺学府,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渡过了7年的光阴,又博士深造于皇城根下的央美,南方的娟秀灵美,以及传统渊源,与北方泱泱大国,开放的胸襟,完美的系统学艺游历和南北兼容并蓄的特性都集结于三凯的笔墨之中。当前山水画坛,我发现很多的大家都喜欢用“造山造水”的方式营造山水,通过图形画面的构筑而山水的画意。不难理解,这恰恰是读图时代的特征,图像学和符号学成为当代文化的显像。但带来的问题也因之而生,在被堆砌的优美画面中,其背后的山水之魂在哪?笔墨之美的魅力何在?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的恰恰是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最大美学价值,想当年毕加索也从东方的线条美学中得到灵感启迪,从而在晚年中抽象出独特的“牛”,而梵高则痴迷于浮世绘,从而创作出他独有的、笔触式的“星空美学”,正因如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深挖笔墨的美学语言,亦是山水绘画大道的方向。三凯的山水实践正验证了此道真理。



曾三凯 《觉山2016-34》 140cm×34cm  纸本 2016

    

“计白当黑”是国画美学元素中重要的特点,也是东方哲学观念的体现。三凯的绘画中经常写照冬季的山水,天地苍茫,孤傲的山峰与幽深的山涧都沉浸皑皑白雪之中。白雪既掩盖了人类活动迹象,也纯粹了风景,这种具有的空旷、沉寂、澄澈透明的感觉被三凯用它特殊的笔墨法演绎到了极致。不得不说,我尤为喜爱他的雪景山水。它既超越我们视觉经验却和我们的视觉想象相吻合,而又给观者留下了品读空间。我们透过雪景的观览,听闻到春天的步伐临近,体悟着生命的张力。山川无色,大地空灵,“色”是视觉感知对象表现出来的形态,“色”是被艺术物化的视觉成果。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 ”,三凯的雪景山水去掉了“色”而幻化为心中的“空”,让我们看到不被“色”所迷惑而独具澄明感的世界。恰如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是生活的智慧,让我们放下成见与偏见,远离贪婪、嗔怒和痴迷,还你内心一片“真空”,让心灵发出清澈的智慧之光。明代王守仁曾说“天下无心外之物”,止于此。透过三凯奉献给我们“空”的雪景山水,可以感知他奉献给观看者一颗真诚的心。



曾三凯 《觉山2016—32》 纸本水墨  184cm× 48cm 2016

    

英国登山家、作家F.s史密斯在《山之精灵》中这样说道:“自然和我们没有距离,也不是通过训练征服的对象。自然是我们的一部分,是美丽而庄严的万物之和。在山上,我们获得领悟,学习生命的意义。更有意义的不在于登上山顶,而在于到达山顶的过程。重要的不是王冠,而是整个王国。登山的乐趣在于一步步攀登,静静地凝视山峰品味山的芬芳,倾听山的脉搏。”三凯正在登山的途中,享受着他旅程的精彩。



曾三凯 《觉山2016—31》 纸本水墨  180cm× 48cm  2016

    

三凯对四季的绘写,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情怀。我们对三凯四季山水的品读,读懂了一个胸怀坦荡的三凯。

 

(金江波: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曾三凯 《寒山诗二首》 28cm×20cm  2012



曾三凯 《已矣悠然五言联》 180cm× 45cm×2  2016



曾三凯 《荷风菊露联》 180cm× 48cm ×2 纸本  2014


曾三凯 《明治诗五首》  350cm× 26cm 纸本 2014年

(请将手机切换成横屏查看





- END -


大韵堂艺术机构

大韵堂美术馆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顺北大街33号院福码大厦A座2层

电话:010-84727266


上海大韵堂艺术馆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外马路725号老码头5号库1楼

电话:021-63129003


艺术家服务部专线:

13661213651

更多详细信息请登录大韵堂艺术官网

http://www.


和我们一起,分享艺术、体味美好


对我们最大的赞赏——点赞并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