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小灰灰灰灰灰灰 2016-11-28



由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完成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于 2016 年 10 月 24 日正式发布。


新指南继续坚持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过程中起到的致病性作用。强调 LDL-C 及 TC 水平对个体或群体 ASCVD 具有独立致病作用。但也明确指出个体发生 ASCVD 危险的高低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 ASCVD 其他危险因素,为胆固醇水平与多个危险因素复杂交互作用的共同结果。


新指南强调,全面评价 ASCVD 总体危险是干预血脂异常的必要前提。依据 ASCVD 发病危险采取不同强度干预措施是血脂异常防治的核心策略。


新指南延续了 2007 年血脂指南危险分层方案,继续将高血压作为危险分层的重要参数。同时新增了对 10 年 ASCVD 发病危险为中危且年龄<55 岁的人群进行="" ascvd="" 余生危险评估的建议,以利于早期识别="" ascvd="">


血脂异常治疗的宗旨是防治 ASCVD,降低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或冠心病死亡等心血管临床事件风险。


新指南推荐以 LDL-C 为首要干预靶点(Ⅰ 类推荐,A 级证据),非 HDL-C 可作为次要干预靶点(Ⅱa 类推荐,B 级证据)。同时,新指南明确坚持根据 ASCVD 的不同危险程度,确定调脂治疗需要达到的 LDL-C 基本目标值,即推荐极高危者 LDL-C<1.8 mmol/l,高危者=""><2.6 mmol/l,中低危者=""><3.4>




新指南特别指出,对 LDL-C 基线值较高,且现有调脂药物标准治疗仍不达标者,可考虑将 LDL-C 至少降低 50% 作为替代目标(Ⅱa 类推荐,B 级证据)。对 LDL-C 基线值已在基本目标值以内者,可将其 LDL-C 从基线值降低 30% 左右(I 类推荐,A 级证据)。


近 20 年来,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一致显示,他汀类药物在 ASCVD 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和缺血性卒中等)危险。新指南推荐临床上首选他汀类药物进行调脂治疗(I 类推荐,A 级证据)。

他汀类药物特点是起始剂量有良好调脂疗效,而任何一种他汀剂量倍增时,LDL-C 进一步降低幅度仅约 6%,即所谓「他汀疗效 6% 效应」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强度他汀(每日他汀剂量降低 LDL-C ≥ 50%)治疗伴随着更高的肌病以及肝酶上升风险,在中国人群中更为突出。


因此新指南推荐临床上依据患者心血管总体风险和血脂基线水平起始应用中等强度他汀 (每日他汀剂量降低 LDL-C25~50%),并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他汀不耐受、胆固醇水平不达标者,可与其他调脂药物(如依折麦布)联合应用,并注意监测不良反应。


此外,中国的临床研究证据不支持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短期强化他汀治疗的心血管获益。与 07 版指南相比,匹伐他汀是新增加的推荐他汀,常用剂量为 2 - 4 mg,降低 LDL-C 可达 40% 以上,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总之,调脂治疗是综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新指南密切结合中国人群的实际情况及发病特点,提出了更适合国情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