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辨证治疗三叉神经痛

 TAIZIWUANG 2016-11-29

蜂针疗法也是中医学的—个重要支脉,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疑难病证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解决了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课题。已形成独具风格的学科体系,也成为自然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网希望有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启发,获得实用知识,让蜂针疗法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多更大的奉献。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三叉神经痛常于40岁后起病,女性比男性发病多。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病因病机】  中医学理论认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与外感和内伤有关。

1.外感  风寒或风热等外邪侵袭手足三阳之络,闭阻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风邪善行而数变,故疼痛乍发乍止。

2.内伤  情志郁结,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犯头面而作疼痛;面痛日久,多年不愈,致气血亏损,病邪入血入络,瘀滞而作疼痛。

现代医学认为病因尚未十分明确,但多数认为病变在周围部,可能是一些致伤因素例如局部刺激、机械压迫和血管压迫等使三叉神经节、感觉根和邻近的运动支发生脱髓鞘病变而致病变。另外变态反应以及家族遗传亦与该病症有关。

【诊断要点】
1.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多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不向它处扩散。通常多发于一侧的2支与3支,单发于第1支者则少见。本病常因触及面部某一点而突然发作,致使病人不敢洗脸、漱口和进食。疼痛呈阵发性闪电样剧痛,其痛如刀割、针刺、火灼,可伴有病侧颊部肌肉抽搐、流泪、流涕及流涎等现象。发作时间短暂,数秒或数分钟后即可缓解。间歇期可无症状。

2.病人发病阶段可于面部找到触发点,但神经系统检查并无阳性体征。

3.应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和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面部疼痛相鉴别。

【中医辨证】
风寒夹痰:疼痛为阵发性抽掣样痛,面部虚浮面色苍白,遇冷加重,得热则舒。舌淡苔白,脉紧或滑。

风热夹痰:疼痛阵作,为烧灼感或刀割样剧痛,痛时面潮红,目赤,遇热痛增,得寒则减。伴有口干,溺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肝郁化火:疼痛乍发乍止,亦为灼热、刀割样剧痛,面红目赤,常伴有心烦易怒,胸胁胀闷,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气虚血瘀:疼痛反复发作,经年不愈,时作抽掣,或如锥刺难忍。面色不华且晦滞,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淡暗苔白边有瘀点,脉细弱。

【治疗】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处方:下关、风池、翳风、合谷、扳机点。病变位于第1支者加:攒竹、鱼腰、阳白。病变位于第2支者可加四白、迎香。病变位于第3支者可加颊车、大迎、夹承浆。

风寒夹痰者配风门、外关、丰隆、足三里。
风热夹痰者配商阳、关冲、曲池、陷谷。
肝郁化火者配行间、侠溪、曲泉、支沟。
气虚血瘀者配膈俞、关元、血海、足三里。

方义:风池、翳风同属少阳,下关为阳明,3穴合用以疏调面部阳明、少阳之经气,具有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扳机点即为局部阿是穴,取之能疏通局部的经气,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属循经远取法,可散风行气止痛。

【注意事项】
1.生活起居宜规律有节,慎避风寒、风热六淫之邪。

2.保持乐观、平和的心理状态,克制急躁、暴怒等情绪冲动,适当参加文娱活动。

3.饮食方面以清淡为主,忌食肥甘厚味,以及辛辣香腥、辛香发散等助湿生痰、助阳化热之物。

4.面部穴位以点刺或散刺为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