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奇药物在哪里:古代中国长者续命指南

 木头1018 2016-11-29

爻乂爻

话说,今年我们已经送走了两位长者~~~

爻乂爻

“长者”这个词,现在最早能看到的文献,是在《孟子》中,意思就是年长者。而在《韩非子》里面,则出现了对于长者的新定义“厚重自尊,谓之长者”,至此, “长者”一词的三个基本含义已完全具备:年长者;位尊者;有德者。

在汉初,长者的政治地位是相当高的,也存在长者政治的说法。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刘邦看不上自己的太子刘盈,于是张良就找了名为“商山四皓”的四个长者给太子扎场子。刘邦一看,认怂了。

所以啊,长者都是稀有和珍贵的,失去任何一个长者,都是人类的损失。古代中国人对这一点有很深刻的理解,因而对于续命的事情,情有独钟。


中国人对于续命的爱好,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山海经》的《山经》部分就提到植物160 种, 其中具有药食两用价值的植物有54处50种。主治内科、外科、五官科、消化科乃至精神科等等。举几个例子说说:

《南山经》里面的“祝余”:“有草焉, 其状如韭而青华, 其名曰祝余, 食之不饥。”

据考证是山韭菜,可作为野菜食用。至于吃了是不是就不知道饿了,想必好像也不是。

《西山经》里提到的“黄精”,:“其草多条, 其状如韭, 而白华黑实, 食之已疥。”

据考证为百合科黄精,药理研究显示, 黄精具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即可治疥疮。

《东山经》记载了一种没有名字的树“有木焉, 其状如杨,赤华, 其实如枣而无核, 其味酸甘, 食之不疟。”

据考证是鼠李科无核枣,乔木, 形状像杨树, 花带红黄色, 果实像枣无核, 味道酸甜, 人吃了可以增强抵抗力, 不得疟疾。

如此种种,在《山海经》里面非常多,但是这些东西,还都不算续命的终极物品。续命的终极成就,显然就是肉体不死。《山海经· 大荒南经》里就说:有不死之国, 阿姓, 干木是食。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人民,通通死不了。

而与不死相关最重要的食品,应该就是西王母的“不死药”。

西王母住在昆仑山,形象不怎么好看,《山海经》里面说她“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说白了就是一母老虎。

然而这个母老虎一样的神仙,手里就掌握着不死药。这里面最著名的一个故事,就是嫦娥偷吃不死药飞升到月亮上变成了蛤蟆。以至于后世求仙者对于吃蛤蟆升仙都情有独钟,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里面说:“肉芝者, 谓万岁蟾蜍, 头上有角, 颔下有丹书”;服之可“令人身安命延, 升为天神, 遨游上下, 使疫万灵, 体生毛羽, 行立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蛤蟆有毒,食用需谨慎。

首先,蟾蜍毒素和蟾蜍配基毒素, 它能影响心肌, 引起心律失常而致死亡;

其次,儿茶酚胺类化合物, 使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第三,蛤蟆毒里面的吲哚烷基胺类化合物, 可引起幻觉。并可出现各种心律紊乱,甚至发生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血压下降和休克。

发生吃蛤蟆中毒时,应立即饮浓茶或温开水, 然后催吐;休克者应取平卧位, 头稍低,呼吸抑制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不死药的说法,到汉代都很盛行,汉人对于续命的行为非常热衷。从起名就可以看出来。“延年”是汉人非常喜欢的名字。无论内郡人,还是边郡人,上至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下至普通吏卒,都爱用此名。设想一下一桌下来好几个延年,也不怕冲了名讳。

不过不死药的主要成分应该不是蛤蟆,因为上古时期,人们更偏好植物类以及矿物类的药物。《山海经》里面提到了不死之树。而《神异经》里面则提到这种树就是桃树。在《汉武帝内传》里也写到,汉武帝向西王母求不死药,西王母表示不死药是不能给你的,但是有几个三千年结一次的桃你拿去吃,吃了还是可以延年益寿的。后来的蟠桃神话,根子就在这里。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汉朝人已经对于得到不死药不抱太大的希望,所以本着能续一秒是一秒,能续一年是一年的心态,开始研究起续命来。这样的研究,到东汉两晋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层社会流行服(嗑)食(药),比如寒食散、五石散之类的药物。不过因此也产生了重重的副作用。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在研究续命修仙药物方面的集大成者,这个人就是葛洪

葛洪本来是关内侯,是个贵族。但更重要的是,他是著名道士葛玄的侄孙,有家学的传承。葛洪最大的爱好就是成仙,所以放着当官不做,带着一家去罗浮山里面住去了。为什么成仙不能留在城市里呢?《释名·释长幼》给出了答案: “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要成仙,先进山。不过进山也有风险,当年隔壁的日成同志就是因为在山里住,结果发病之后耽误了抢救时间,直接撂挑子了。

进山之后,葛洪就开始研究各种方子,如何吃了会成仙。他指出,前人吃的东西,那都是有问题的:

“草木之药,埋之即腐,煮之即烂,烧之即焦,不能自生,何能生人”意思就是,之前求仙的人,都是误入歧途,草木自己都会烂,吃了还能长生不老么?纯属扯淡,与之相比“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所以“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还是要多吃矿物类的东西,总而言之要炼丹!!!

葛洪认为金丹术是最有效的成仙术,还强调说: “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这种金丹是最有效的,吃这个再不成仙,就没有东西可以成仙了。 虽然金丹如此强效,但世人极少能看到仙人,那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穷啊!

葛洪自己就说“合此金液九丹,既当用钱,又宜入名山,绝人事,故能为之者少”可见成天仙须有经济实力作为基础。一般的穷人、穷道士根本想都不要想。

那有没有穷人续命成仙的法子呢?葛洪认为还是有的。针对普通人直接成天仙的困难,葛洪提供了续命的另一途径——“地仙术”。他说学仙道要由浅涉深,由易及难,金丹由于事大费钱,对普通人来说一时间办到确实很困难,因此可以先修地仙术: “保精爱气,最其急也,并将服小药以延年命,学近术以辟邪恶,乃可渐阶精微矣”。他认为,服气得其道,则邪气不得入,这是治身之本的关键之一。服饵食药,爱精养神,亦能令人身安命延,可以长生。既然没钱炼丹,那就服食一些单一药物先凑合着。这时候你就管不了这些东西是矿石类还是草木类的了。所以在他的书里面,也能看到诸如“松树枝三千岁者……尽十斤,得五百岁也”“又有樊桃枝……尽一株得五千岁也。”以及“桂……( 服) 七年,能步行水上,长生不死也”这样的话。据统计,葛洪及后来的道教徒所服食的草木药主要有灵芝草、白术、苍术、天门东、黄精、茯苓、松柏、柏实、胡麻、松脂、杏仁、菖蒲、肉桂、地黄、枸杞根、黄连、甘菊、黄芪、山药等……

当然制造这些药物,还要有相应的提炼方式。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古人虽然爱好炼丹,但是对手段却不太讲究。首先在计量单位上一塌糊涂,我们知道同样一种药物,用量有差别,效果天差地远,古人却一直在计量单位上搞得很模糊。其次在加工方法上,特别依赖升华法而非蒸馏法,导致有机物大量损耗,影响药性。不过古人也还是留下了一些很重要的资料,比如葛洪就在他的书里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直接给了屠呦呦提取青蒿素在方法上的灵感,也算是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人炼丹还有个毛病,就是药品名称通通用隐语书写,难于传播,比如黄金,隐名有庚、庚辛、兑、天真、太真、男石山火等等,外人基本上一看一个愣。最让人无语的是唐代丹家,基本上所有的药物都被转写成xx龙芽:

所以,费时费力的炼丹,加上不完善的体系,所以炼丹吃死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光是唐代一代,就有好几个皇帝是直接或间接死于服食丹药。所以古人还开发出了另一种方法,就是“辟谷”。

《太平经》里有这样的问答: “上中下得道度世者, 何食之乎? 答曰:上第一者食风气, 第二者食药味, 第三者少食裁通其肠胃。”对日常饮食养生功效的不满足, 导致了辟谷技术的出现。

道士范翛然引用古经强调: “《神农经》曰:食草者壮健多力, 食肉者勇悍轻疾, 食谷者智慧聪明, 食石者肥泽不老(谓炼五石者也), 食芝者延年不死, 食元炁者地不能埋, 天不能杀。是故食良药与天相毕, 日月列导, 中经地不灭。”范翛然对各种食物的性能及其对人体机理的同化作用作了许多说明, 由此得出节制谷食、食用清轻洁净之物的结论, 这是辟谷的基本精神。为什么要辟谷呢? 王悬河《三洞珠囊》卷三《服食品》引《大有经》曰:“五谷是刳命之鐅, 腐臭五藏, 致命促缩。此粮入口, 无希久寿, 汝欲不死, 肠中无滓也。”这是说五谷会腐臭, 人如果食用它们, 就会被同化, 以至于“致命促缩” , 无法久寿不死, 所以辟谷, 肠中无滓, 才能长命康泰。

然而吃与不吃,到头来都是挺麻烦的。且不说一般人对于口腹之欲本身就难以克制,半夜看朋友圈有人发图都会纠结很久。更要命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现在找个干净食物都是挺麻烦的事情。所以,佛教的适时出现,一定程度缓解了人们对续命的忧虑。

北魏吉迦夜、昙曜共译《杂宝藏经》卷4《比丘补寺壁孔获延命报缘》里说到婆罗门叹言:“是僧福田,最为深重,能使应死比丘续命延寿。”

里面说了一个比丘修补寺庙,得到了续命延寿的福报。“续命”一词在汉译佛经中比较少见,但常常和救赎思想有关。救赎方式虽有自救与他救之别,一般更多的是自救。

而“续命”之意,主要是指“延续现世生命”。佛经里不但讲续命,还讲到了续命工具“续命幡”。东晋时期翻译的《佛说灌顶经》里面就提到救脱菩萨又白佛言:“若族姓男女,其有尫羸着床痛恼无救护者,我今当劝请僧七日七夜斋戒一心,受持八禁,六时行道,四十九遍读是经典。劝然七层之灯,亦劝悬五色续命神幡。” 用续命幡来救赎苦难众生的做法,南北朝时就已十分流行,并且同药师佛信仰紧密相连。

而到了初唐时期,则出现了名为《续命经》的伪经并且大肆流行,经文最崇拜的是一佛二菩萨,即西方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他们一般被合称为“西方三圣”。《续命经》有三个类型,多少都与净土信仰和密教信仰有关。而且当时的人也认为,抄写《续命经》在民众生活中的作用集中在消灾祛病、祈福荐亡和供养。


不过从盛唐时期开始,另一种说法开始浮现,《太平广记》卷100“张御史”条引唐戴孚《广异记》说:“鬼云:“能一日之内转千卷《续命经》,当得延寿。”言讫,出去。至门又回,谓云:“识《续命经》否?”某初未了知。鬼云:“即人间《金刚经》也。””这里《金刚经》成了续命经。此后诵《金刚经》得延寿命的故事,在后世也大为流传。当然,这和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御注《金刚经》后该经风行天下的时代背景也有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士大夫阶层对于《金刚经》显然更为重视,以至于后来《续命经》几乎湮没无闻,而《金刚经》至今仍然学习者甚多,不过学成什么样就不知道了。

所以这样看来,无限续命这件事,实际上也挺不靠谱的。不过古人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就像葛洪说过:“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你首先得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否则,再光辉的一切,对你来说也没什么意义。续命对你来说,无非也就是浪费粮食。人要活着,但是不能苟活,而是要有点精神的。就像林则徐的诗,上来先说到自己身体不好“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但马上话锋一转,强调自己做人做官的原则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抱负揣在心中的人,才是值得去续命的。

所以说,人之所以要去续命,不是说多活个三两年就好,更重要的是能够成为一个“长者”,而不是别人眼中的“老不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