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的区别在哪?

 中原高考678 2016-11-29



我在《为什么现在中国人只有“名”没有“字了?》那篇问答中,因为局限于问题所设,没能对姓,氏,名,字,号作出完备的解答,而看了那篇回答下的评论,特别是对名与字的理解,有许多各种不同的歧义,觉得有必要再补充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正好借着这个问答来说说——

【姓】与【氏】:
我国最早的姓可追溯到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氏族部落对图腾奉若神明并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旗号(族徽),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了同一氏族共同的标记——姓。在西周以前,姓大概不到三十个,这些古姓几乎都从女旁,如姬,姒,姚,妫,好等,这表明姓产生于母系社会。而氏则有三百个以上。
在上古,姓和氏是两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姓是一种族号,起着“别婚姻”,“别世系”,“别种族”的作用。是家族的称号,比如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国,晋国,燕国等都是姬姓,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赢姓,楚是羋姓等。在上古时代,同姓不可通婚。
氏是姓的分支,同一姓族的人,由于人口繁衍,迁居各地,以及身份职业的变化等,便逐渐分为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要指出的是,上古贵族才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一,汉代开始通称为姓了,一般平民也都能有姓了。所以,我们现在的姓,大多都是上古时候的氏。
姓是大宗的族号,是出生发祥地的族号;氏是小宗的族号,后起的族号,分居地始祖的族号。
氏一般是这么来的:
以封国名为氏;以封地采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地为氏;以姓为氏;以字为氏(以王父祖父的字);以名为氏(王祖父若无字,则以其名);以排行为氏;以官爵名为氏;以品德善恶的事情为氏;以技艺为氏;以特殊有纪念意义的事为氏;以谥号为氏等等。
【名】与【字】:
古人有名有字,先命名后取字,根据周代礼制规定,孩子出生三个月,由父亲给他命名,男性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性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古人的名与字都有意义上的密切联系,或同义近义,或互补呼应,或相对成义,而且在结构方面也有一定的规律。其格式大体有这些:
(并列式)即名和字是同一属性,如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玉器;
(连贯式)即一个双音词的词头词尾分别做名和字,如班固字孟坚,取坚固一词;
(注释式)即名与字有互注的功能,如孙策字伯符,策是占卜用的蓍草,可解作符命;
(对立式)即名与字的含义相悖逆,如吕蒙字子明,蒙与明一正一反;
(纵横式)即名与字分别为经向和纬向,如张敞字子高,宽敞对崇高;
(因果式)即名与字之间的因果关系,如鲍照字明远,之所以远近明亮,是因为日月当空照耀;
(推理式)即由名可推断出字所表示的是何种状貌,如李贺字长吉,吉宿长临,何尝不值得庆贺;
(借典式)即名与字之间包含一个典故,如关羽字云长,庄子《逍遥游》有鹍鹏展翅九万里,其云程雾路之长;
(同一式)即名与字用同一个字,如李白字太白;
(综合式)即名与字之间含有多种关系,如曹操字孟德,操与德既可并列也可连贯,白居易字乐天,既是因果又是推理…
古人既然对命名取字动这么多头脑,这么讲究,并不是起着玩的。在古代,以什么名字称呼别人,以什么名字自称,反映着相互间的辈数等级,身份,轻慢关系,也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礼节礼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水准,在礼仪之邦的中国,是坚决不能马虎的。
名——自称用名,以表谦逊;嫡亲尊长对其晚辈,师长对弟子,位高者对位卑者,也可直呼其名;
字——晚辈对长辈,位低者对位高者,平辈称对方尊长,均尊称其字,以示尊敬。平辈之间亦可彼此称字,以示礼貌。
【号】:
古人除了名与字外,还有别号。号与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但两个字的别号和字在应用上区别不大,如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就不大称他的字了,反而常称号为陆放翁。更多的还是三个字以上的别号,比较著名的别号有,葛洪号抱朴子,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等等…《周礼·春官·大祝》注:“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这就是说号是除名,字之外的另外一个尊称和美称,故号不是一般人都有的,只有圣哲贤人或文人雅士才配称号。但取号比较自由,不象名与字那样有所约束,故取号无定法,主要是表现自由意志,因此自古都是知识分子文人爱取。
综上所述,我们大体知道,姓和氏是有联系而后来又转化融合一起的;名和字是相辅相成却又有各自称谓功能的;号是最随意自由也是最迟出现并用在一个人的称呼上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