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为人知的恩施神农溪纤夫

 梦回林芝 2016-11-29

 


1984年仲夏,20多岁的宜昌摄影家肖萱安以长江三峡风土人情为题材,深入到西陵峡和巫峡之间的恩施州采风,偶然进入龙船河(今湖北巴东神农溪),有幸“撞”见隐藏在鄂西深山的“裸纤”风景,并将此风景拍摄成照片后,在全国参展及发表。肖萱安当时拍摄了一百多张,他从中精心挑选了一张,取名《纤夫》,冲洗后投递到多家报刊和影展,但受当时环境的影响,所投稿件皆石沉大海。

历经波折,后来通过湖北省群艺馆吴志坚老师,《纤夫》被引荐到杨绍明、鲍昆等一批在摄影界具有影响的著名摄影家手中。同年,《纤夫》出现在他们策展的《十年一瞬间》影展之上,在新闻发布会上,作为摄影作者的肖萱安介绍了《纤夫》的拍摄过程。也正是有了这个影展的肯定,才有了建国以来第一张人体摄影作品在国家级展览——“上海第一届国际摄影展”的公开展出

不经意间,《纤夫》一炮走红了。

1999年,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国摄影家协会编撰了一部反映中国摄影50年的专辑,肖萱安的《纤夫》作为新中国第一张人体摄影作品被入选其中

80年代的纤夫影像▼▼▼
1984年摄:

巴东县沿渡河村处于重山包围之中,对外唯一的交通道是村子前的一条弯曲的河流,这就是发源于神农架的龙船河沿渡河及上游村落居民的生活物资都只能从水道上运输过来。


神农溪水深不足,激流险滩多且深浅不一,素有“一里三湾,湾湾见滩”之说,纤夫的职业由此而生。


1985年摄

船到沿渡河村则止,纤夫们从船上拉出长长的纤绳,熟练地套上肩头,撑蒿人站在船尾,用碗口粗的竹篙撑在船尾。

随着“嗨—嗨—”的号子声响起,纤夫们开始拉着船逆流向上,撑篙人一弯一弹地掌握着船的方向,船慢慢地移动了。船底硌着河底的鹅卵石,咯咯作响。


纤夫们埋头拉纤,双脚紧紧地蹬着水底的鹅卵石,一步步埋头前进,阳光晒在他们黝黑的肩头、背上和光溜溜的屁股上,折射出金色的油光,折射着劳动之美,力量之美,肌肤健硕之美。


1986年摄


1987年摄:


1988年摄:


纤夫影像▼


 

纤夫群像这十名纤夫是从沿渡河镇从四百多名纤夫中挑选出来的精英,他们技术全,体力好,资历老,年龄都在45岁以上,有着30多年的拉纤历史。

神农溪的纤夫是神农溪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粗犷、原始、野趣、纯朴、憨厚。千百年来,当地的纤夫裸体拉纤已形成一种习惯,“即便有人看到,也不会感到害羞。”虽然裸体不雅,但他们的心灵却很美,不管是大姑娘,小媳妇,赶船都是他们裸体背着接上船,送上岸,而毫无邪念。

纤夫为什么不穿衣服?原因是:一方面整天泡在江水中,穿着衣服工作不方便,另一方面,当时的衣服都是自家织的土布,一旦沾水之后,就容易贴在身上,将自己的皮肤磨破。加上除了在港口停靠时,一路拉纤下来,也很少见到其他人


放滩在神农溪上,从沿渡河到巴东,是走顺水,全长约30公里,能叫出滩名的有110几个,“滩”是一个连一个,且是个个急流险滩,处处惊涛骇浪。放滩时全船“桡夫子”人人紧张,眼看船就要冲上山崖,只见驾长脚蹬右弦,双手紧握船艄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左扳,头纤和二纤,同时用力,手撑竹篙,脚蹬左弦,把竹篙撑向山崖,只见船只飞快驶过,放滩成功。


交流:在行船中,没有现后代通讯工具,联络基本靠吼。


人力拉纤:上水时,“豌豆角”全靠人力拉纤,神农溪的纤夫和神农溪的险滩,构筑了神农溪美丽的风景线。



累并快乐着纤夫们不被沉重的体力劳动所压倒。处处章显出纤夫粗犷、原始、野趣、纯朴、憨厚的性格。

上水时,“豌豆角”全靠人力拉纤,这时,船老大到后面把舵,起着总指挥的作用,叫“挑捎”,两副手手持竹篙在船头看河道,防止木船搁浅或碰上崖壁、礁石,这叫“抓头子”,另有3至4名纤夫在船的前方拉纤,有经验的走在前面叫“头纤”,负责“走线”选择纤道。

编织草鞋:老纤夫谭志保在给纤夫们编织草鞋的情景。



推磨:



神农溪纤夫被誉为三峡古老纤夫文化的活化石。这是一名摄友通过走村寨、访农家,用照相机记录了纤夫劳作、生活和拉纤的情景。▼▼▼







上世纪80年代,湖北省巴东县神农溪景区的纤夫拉纤名扬海内外,三峡库区蓄水后,昔日的峡谷险滩大都沉入江底,加上公路交通的发展,往日的小木船被现代交通工具所取代,拉纤渐渐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那些遥远年代裸膀露背奋力拉纤的纤夫,激昂奋进的船工号子等纤夫文化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关于纤夫,渐行渐远渐消失▼▼▼



↑57岁的纤夫吴啟彪在整理纤绳。


2015年4月30日,湖北巴东县双神游客接待中心外,被当地人称为“桡夫子”的纤夫们牵引一条名为“豌豆角”的木船,往神农溪的上游进发。这是“桡夫子”“重出江湖”的一场“试漂”。5月1日,该县举行神农溪纤夫文化走廊“首漂”,“桡夫子”正式“重出江湖”。


↑纤夫把纤绳绑在船上。


↑纤夫在神农溪拉纤。


↑纤夫在神农溪拉纤。


↑船尾的纤夫张泽虎喊着号子撑船篙。


2009年,三峡大坝蓄水至175米,因为险、奇、秀而被誉为“神州第一漂”的神农溪漂流没入水下,一些“桡夫子”转战绵竹峡从事表演性拉纤,另一些则彻底转行,外出打工。传统意义上的拉纤消失了。


↑一名纤夫在拉纤时被礁石磨破皮肉。

↑纤夫在神农溪上拉纤。


↑溯流而上。


“桡夫子”早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那时神农溪两岸交通闭塞,生产生活资料的运进运出全靠木船,“桡夫子”这份职业是惹人羡慕的“香饽饽”。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公路修通、旅游业方兴未艾,“桡夫子”们转而为慕名前来的游客提供漂流服务。


↑游客坐在船上体验纤夫文化。


↑逆流而上万重难,哪似蝴蝶舞翩跹?


如今,神农溪的纤夫成为三峡古老拉纤文化的“活化石”,他们雄浑、粗犷的号子将重新响彻山谷。


↑一尊拉纤雕塑立在神农溪纤夫文化走廊的入口处。


也许多年以后,他们的身影再也看不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