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 | 贾 卉:慢养语文 ——我的大语文课程构建策略及实践

 tnj660630 2016-11-29





慢养语文

——我的大语文课程构建策略及实践


贾 卉



廓清“慢养”,理清“慢养语文”


何谓“慢养”?“慢”不是拉长国家课程的教学时间,放慢教学的节奏,不是充斥大量练习,也不是仅仅融入校本课程。这里的“慢”是指通过整合、自学以及以考代学等方法加快国家课程的教学节奏,相机开发、融入能够丰厚学生底蕴的,具有个人浓郁特色的课程,并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强化写作训练,以此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一起全面、立体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过程中需要教者做到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气定神闲地带着学生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写,慢慢赏,慢慢蕴藉,慢慢沉淀丰富。这个过程必然是“慢”的,因为语文所包孕的内容太丰富,它不是强化训练的产物,它是生活的,是自然的,更是心灵的,精神的契合。它只有在时间的流动中慢慢浸染、熏陶方可成就。因此它需要教者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不能介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不汲汲于排名的先后。教者需有一份安静的,不管不顾的从容,如此方能收获学生的腹有诗书,丰厚儒雅。

什么是语文?一直以来说法各有不同,语言的、文学的、语言文字的,但是无论哪一种的,都没有人能让你朝闻道,夕可成功的。因此我希望学生能够在经营这样慢节奏的生活中经由大量的阅读、思考和表达来得到慢慢浸染、濡养。也许三年五年,也许十年八年才会看到结果,也许当孩子有一天在文字的田地里悠游自在时,已经远离了我们的视线,那有什么关系,做语文,没有这份豁达,从容,我们就永远养不出语文的千山万水,养不出孩子们开阔的视野,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仁爱的人文情怀。

综上,我认为慢养语文,就是让学生在多维结构的立体式课内外语文大阅读,个人课程建设以及主题集训式写作的实践中来慢慢提升语文素养。


多维构建, 呈现本我语文结构


多年来,一步步研究、实践、总结、改善,形成了我的立体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结构。

“慢养语文”多维结构图



这个框架四位一体,它以慢养为核心,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四位主要包括,用一篇带多篇的大量关联多面的阅读;通过建立个人课程,想方设法丰厚孩子,提升孩子语文素养;以月为单位长期不断地课外阅读活动;第四位是写作,让主题写作丰富精彩的表达。当然这个序列并不是形而上的、僵化的,它是互相融合,互相穿插的。  


融入实践,陈述本我语文内涵


(一)课内:让课文引领多面的阅读

苏教版教材也好,其他版教材也好,由于受限于每篇课文都要教些孩子什么,半年的时间选文通常只有二十来篇。但是,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阅读的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用一篇带动多面向阅读。简单说来,就是一篇课文后面一定有相对丰厚的多面向的背景式阅读。说多面向,是因为我们不止于文字阅读,我们会去阅读文本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比如名画、名曲欣赏,参观游览,观看电影等。这样的阅读需要未雨绸缪,通盘考虑。

举例来说,如《二泉映月》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之前读《阿炳的故事》,我们预习时听《二泉映月》《云水禅心》《高山流水》等名曲,选一曲写听后感受。比如学习《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这一组课文时,我们之前阅读《科学改变人类的100个瞬间》等。我想以一课关联多面的阅读举措带给学生的应该不仅仅是一种语文素养的提升,我相信还有一种更为开放的思维格局在慢慢打开,还有一种更为丰富的联想,更加多面向的资料检索能力在潜滋暗长,而这都是服务于现在并指向未来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之一。

(二)课程:让个人课程丰厚孩子的底蕴

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外阅读的介入保证了学生阅读的量,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于提升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仅仅这些我觉得还不够,毕竟学生的课外阅读无论是量还是质都参差不齐。为了更好,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开始着手做语文个人课程。我始终认为这是作为语文老师送给孩子们最好的成长礼物。目前开发相对成熟的课程有三个:流连文言、朗读者、演讲家。同时做三个课程,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自不待言,但是做了这么多年,每一次过程中你几乎不用什么显性评价就能感受到学生的改变与成长。这带给了我巨大的惊喜与欣慰,也是最大的动力所在。

1.朗读者:让散文濡染敏锐细腻的语感。

这一课程在起步时主要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读什么样的散文呢?读谁的散文呢?第二是怎么读呢?对于问题一,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最终选择的多为叙事性名家散文。问题二我分为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用的是课前三分钟时间给孩子朗读名家散文,读后现场感言。感言前期主要由我发表,后期慢慢转化为师生一起分享感言;第二阶段,将名家散文发回家,自读并做三到四处批注,另辟时间分享。一般两周一次。

长期的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完善,最终形成了这样的一个课程框架:



由朗读到朗读并批注,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将散文发回家批注的情景。第二天,我收上来一看,所有的批注都成人化、公式化,一看就知道我们的家长很尽职,网上查的,强势干预的,什么都有,就是缺少孩子的感性、灵性、细腻和单纯。当即我就给家长发了短信,对散文批注的要求进行了沟通,并严格规定家长做到“三不”:不陪读,不干预,不修改。并重新选择了一篇带回家朗读并批注。我记得是斯蒂芬.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收上来阅读的时候,凭着我对他们的了解,我知道这些是孩子自己的感受。第一次他们批注关注的点之多,思考之深度,语言表达之准确,令我激动不已。仅就质疑,就有这样几种声音:①我对“宏伟”这个词有点疑问。宏伟是指宏大雄伟。我认为托尔斯泰的墓并不大,还非常朴素,为什么要用“宏伟”这个词来形容它呢?(这一质疑全班有6人) ②“信步”的意思是随意走动,而人处于敬畏情感下能信步?(这一质疑全班有2人)③埋头读,我渐渐在字里行间读到了作者对墓主人的敬仰,也让我产生了疑问:这里的美除了环境美、人格美,还有别的意思吗?我需要再想一想。张清乔同学读完全文这样写道:我感觉到了一种神圣,一种圣贤的味道,而且我想到了一个词“油然而生”。庄严感是油然而生的,神圣感也是……如此等。

记得交流结束后,我随口问孩子们:“昨晚爸爸妈妈干预你了吗?或者是想干预你了吗?”孩子们都哧哧地笑,有的说:“当时我写什么妈妈都说你这样不行,脱离了原文。”有的说:“这写得太浅了,你们老师肯定会生气的。”有的说:“他们读了后,我不让他们说话,防止影响我,结果我爸爸在旁边看着我写,急得团团转。老也不放心。”后来很长时间,我们又聊了相同的话题,孩子们都说,写的时候爸爸妈妈根本不管,只是看一看写没写好,有时候他们还会为其中不同意见讨论。

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情,觉得可能我的散文批注提升的不仅仅是孩子对散文的感受力,对散文的写作,同时它也在悄悄改变着孩子们的思维,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在改变。

2.流连文言:让文言濡养古典厚实的底蕴。

古文是汉语的精粹,我总认为一个人,一个中国人缺少了古文的功底,他的语感还是有所欠缺的。

文言教学我有自己个人课程的设想:

课程目标:

(1)按不同年级,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四年级60篇(短小文言文),五年级30篇(稍长和短篇穿插),六年级10篇(稍长篇,从实践结果看,我们的背诵已超过百篇)。

(2)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特点,领略文言文的表达之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言感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是我的这一课程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其余目标才能达成。

课程内容:

自编自选文言文。主要来源《论语》《千字文》《世说新语》《古文观止》《民国语文》《史记》等。

选文内容追求自然风景,人文地理,名人故事,神话常识,气象万千等各种内容的兼容性。这些都是自己在大量的材料阅读中精选出来的,既要能够保证把自己水平范围内最好的东西带给孩子,还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所以有点难度。回想当我开始决定做《流连文言》这一课程时,读什么是个很大的问题。准备工作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从本班学生的学情出发,阅读了大量文言作品,反复斟酌推敲,最后敲定了前十二讲文言阅读资料和自由选读文章一篇,以及练笔材料。做了这么多准备后,才开设了这一课程。虽然辛苦点,对自己实际上也是一种提高,教学相长。在阅读材料中你会发现自己会不断地与陌生的风景,陌生的自己相遇,新鲜感会触发你不断开发的激情。

课程实施方案:

授课时间:一周一节(具体根据自己本周的教学任务和课表相对固定)。

因为是个人课程,所以时间安排上可以灵活点,我的原则是只要保证一周一节即可。

关于时间从哪里来的问题,最开始研究整合国家教材,加强预习研究,压缩时间,保证做到一周一节,后来学校开设了课程日活动,正好借东风上文言。家长们几乎是热捧我们这一课程。如果哪一周小古文课放到周五上,那前面四天孩子们会不断抗议。

授课策略:

以诵读为主,当堂朗读,当堂背诵,简单理解,以感受古文的情趣。

我们不光读、说,我们还写,当然不宜次数多,偶尔一两次,调一调兴趣,练一练冲动即可,其实也是一种运用。读着孩子们的作品,虽然稚嫩,但是我知道因为这一课程,我为孩子们打开了认识世界,学习语言的另一扇窗户。因为这一课程,孩子们也认识了另一个不同的自己。

目前,我们班孩子人均能背诵一百零三篇文言,有短小的,如《东施效颦》《记承天寺夜游》等,有长篇的,如《桃花源记》《逍遥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与此同时他们还背诵了一百二十六首古典诗词,进行了多次文言写作实践,有近一半的孩子自觉用文言来书写我们每周两篇的素材积累。

3.演讲家:让演讲渐进从容大方的口语。

关于这一课程,执行策略主要如下:

(1)用学号制作好签号,我一般不以学号为序,排坐会失去其神秘感、期待感。

(2)科代表负责在上周五中午抽好下一周演讲人名单,并以公布顺序对应演讲时间,自行回家准备,主题自选,时间1~2分钟,不得低于一分钟,多于三分钟。时间规定好,既是为了确保课堂教授新课的时间,也是为了能将演讲稳定坚持下来。

(3)每节课前进行演讲,每次演讲要有主持人,主持人以学号为序,一个不能少。主持人必须提前与演讲人做好沟通,便于主持;有计时员,当场公布时间;有评委,以学号为序,每次三人,当场亮分;有记分员,当场公布最终得分;主持人在评委亮分后,记分员公布前这段时间发表自己的评论,并组织全班每次自由评论2~3人。这些孩子的评论老到而直接,涉及面相当广泛:声音的表现力,举止表情,主题的恰当等。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班级人人都知道这一流程。做这一课程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个词语:倒逼。有时因为本节课任务多,想间断一次演讲,但常常被学生一再提醒,然后抗议,最后只有一个选项——妥协,有时也会耍点教师威风,看似得逞了,但是接下来几天,天天被孩子们围攻。

孩子们的喜欢是我这一课程最大的收获。这一课程的开设,我的目标当然是希望培养孩子出众的口才,但是我更希望通过这一课程让孩子们拥有自信,拥有从容、大方的台风,乐于、敢于、善于在公开场合清晰地表达自己。这是未来公民必备素质之一。

(三)课外:让月荐、自选及交流成常态

这一课外阅读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有了自己的操作模式。每月推荐两本书,必读一本,自己另行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本,月末交流,交流采用小组合作展示的形式展开。

有了内容,我还要解决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阅读的时间从哪来?

校外,我有两个主要措施。一是开辟了无作业日:每到周三晚孩子们必欣喜万分,因为那是我单独为孩子们开辟的读书时光,从1996年开始至今,从未间断。二是我和家长配合,培养学生睡前十分钟阅读习惯,前两个月天天签字,从不间断。

校内,每天书包里必须要有一本课外书。第一块时间是每天中午学校的20分钟空闲,接着我又将目光投向了我的40分钟课堂。精讲少讲教材内容,节省下的时间全部用来看书。再后来课堂作业后剩下来的三五分钟孩子们都不放过,静静地看,争分夺秒地看。

而一个月一次的阅读交流更是孩子们盼望已久的饕餮盛宴。因为经过一个月的期待、发酵,最终这节阅读课招标参与人员之热烈,活动形式之多样,让我完全不忍心用一节课时间,于是通常贡献的是两节课。他们的阅读交流,“读”的形式丰富多样:表演是必然的,而且正式隆重;配乐朗读;知识竞答;电影配音,等等。这样的交流常常引得隔壁班同学围观,学校也常常借用我们班来执教这样的课。

(四)写作:让主题写作丰富精彩的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一个人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写作是人对自我的表达,对这个世界的表达,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因此只有写作知识是不够的,结构只给了写作的骨架,而丰厚的储藏才是写作的血肉,才能让写作有生命,厚积薄发才是语言发展之道。那么如何让阅读惠泽于作文,让阅读的好处借作文得以体现,让人人都能写出好作文呢?我在推广阅读,建设个人课程的同时,加强了主题式作文的集训,有效地提高了班级学生的作文水平。主题有很多,简单列举:《人间天使——献给我人生的第一个十年》《妈妈的爱——母亲节手记》《记住,因为难忘》《行者无疆——暑假游记》《花都开了——春天随笔》《我们的故事》《我总在变的理想》等。具体执行起来,在每一个主题开展之前,我都要做好一份计划,最简单的也要确定好这一主题下我想最少要写几篇作文,每篇作文的具体题目是什么,有完整命题,半命题,自由命题一般最多一篇。在集训过程中,不断地有调查,有指导,有佳作展评。最后有的主题个人做成了专辑,如《人间天使——献给我人生的第一个十年》 《妈妈的爱——母亲节手记》等;有的集合在一起,做成一集,如《我们的故事》;有的要求统一放在我们的班级作文博客上,为了让孩子们好的作文能够有展示的舞台,我们开设了班级作文博客,三年时间已经有1475篇作文被展评。开放的博客平台,让孩子们可以彼此阅读,彼此留言,分享彼此精彩的文字。主题训练,一个主题下的系列作文,既可以让阅读来的好东西有学以致用的空间,同时也因为主题的生活化可以温柔地召唤起孩子对生活的回忆,让孩子能够真实地向着内心书写。

慢养语文,在慢中丰富内容,积累沉淀;在慢中养成习惯,培养语感;在慢中学会思考,认识自我。语文素养,唯有在慢养中才能成就。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拉萨路小学)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6年1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