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概述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系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皮肤毛囊性真菌感染。1973年由Potter正式报道和命名。多见于年轻患者。皮损为孤立散在的红色圆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排除细菌性毛囊炎、寻常型痤疮、丘疹型皮肤念珠菌病、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等疾病,即可诊断。 ![]() 二、病因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毛囊炎改变,其皮损特征表现为圆顶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样损害。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是由糠秕马拉色菌引起的毛囊性皮肤真菌病。1973年Potter对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作为一种临床及组织学病种的存在提出了充分的证据,正式命名为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 常见症状:脓疱、丘疹、瘙痒, 多见于年轻患者。皮损为孤立散在的红色圆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2~4mm大小。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上背、前胸,偶见于肩部、手臂、小腿、面部和颈部等。严重者有脓头形成,内含病原菌,称痤疮样糠秕孢子菌毛囊炎(acniform pityriasis folliculitis)。病程慢性。皮损有不同程度瘙痒,有时有灼热或刺痛感。可与痤疮及花斑癣并存。局部或系统性使用皮质激素或抗生素易促发。 ![]() 四、并发症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系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皮肤毛囊性真菌感染。往往并发花斑癣、面部痤疮。常见于多汗症、油性皮肤、脂溢性皮炎的患者。 ![]() 五、治疗 1. 2%酮康唑洗剂或酮康唑霜局部使用。 2. 损害广泛或严重者,可口服酮康唑片0.2g,1次/d,连服2周,伊曲康唑0.2g,1次/d,连服2周;或氟康唑0.1g,1次/d,连服2周。 3. 去除诱发因素 保持皮肤清洁,健康和干燥,尽可能避免局部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等。 ![]() 六、鉴别诊断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主要应与细菌性毛囊炎、寻常型痤疮、丘疹型皮肤念珠菌病、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等疾病相鉴别。 1、细菌性毛囊炎由细菌引起,起病急,病程较短。损害为红色毛囊丘疹,顶端迅速化脓,周围绕以红晕,主要有痒痛感。2、寻常型痤疮惯发于颜面部、上胸与背部,典型有黑头损害。3、丘疹型皮肤念珠菌病损害外观似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但前者半球形丘疹顶端常伴圈状脱屑,患者多为体胖婴幼儿。直接镜检可见假菌丝和芽孢。4、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为原因不明的毛囊丘疹脓疱性损害。男性为主,伴有周围血中嗜酸粒细胞显著升高,可达40%。口服或外用皮质激素有效。 ![]() 七、预防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澡、勤换洗内衣衫裤。 2、合理营养,因营养不良可诱发本病。对于接受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病人要注意观察并预防本病。 3、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治疗要注意饮食,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能喝酒。 4、不可用手搔抓患处,以防继发感染。 5、待症状完全消失以后,巩固1个疗程。 ![]() 1、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上要注意少吃酒类及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反复发作者平时应少吃油腻之物 3、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多食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保持大便畅通。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