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的家乡

 长万传号 2016-11-30

 

美丽的家乡

   王世文

  

龙溪千古秀,来龙四时春;家居黄金地,人在富贵中。

我的家在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龙溪河自西向南折向东绕村而过。全村都是王姓。老祖先自唐代从祁门苦竹干移居至此,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古名为龙溪,不知什么时候改名下溪,无从考证。

    下溪村是个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山明水秀的山村。这里不仅山好水好,物产丰富,而且有三、四百亩水田,粮食可以自给,而山上有数不清的松、杉、竹、茶,丰富的山果、药材,应有尽有。

    村庄原是个千灶万丁的兴旺大村,水口紧密,赤树下赤树成片,村口有光字辈孝子,为太字辈父亲建玩溪亭,供父亲农闲垂钓休息之地,现已成为来往行人避雨歇脚之地。进了玩溪亭,沿路石坎上种满白果树、草荚树、榧树、柏树,合欢树,都是几人合抱的古树,从鸭脚树下,沿竹园坞可以说是古树林立,遮天蔽日,像巨人一样守卫整个村庄。

    村庄紧靠来龙山,西边龙溪河畔有座伏虎山,象只卧着的老虎。真犹如背靠来龙,脚踏卧虎。整个村庄从上到下,是一个船形,房子也都以势而建,好象一只龙船遨游在龙溪河上。

   整个村都是青石铺路,上下间距都是石磅石壁,向南有水碓,是村民舂米之处。过了水碓一座青石铺的大桥,上岭通向大溪。沿路设有许多凉亭,供行人避雨歇脚,连鸡公谠上山,罗丝坑坞里小片田地都用条石砌成,村庄富裕可想而知。

    本来千丁万灶的兴旺大村,因太平军的破坏,千人的大村,人口锐减,到我出生已是萧条破败,人口不到二百人。我家是个兴旺大家族,原住离下溪五里的墓坑村,与下溪同气连宗,一脉相承。因墓坑比下溪更近山里未受战火洗礼。同治年间太太公王明玉中了武秀才。当时下溪无人主事,合村就公请太太公出山主持大局,并让出十字街中心两幢瓦房给太太公居住。以后发脉到祖父已是第三代,我出生已是第五代。当时祖父弟兄三人,已分而住之,三家已有三十余口。

    我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一九三九年八月十四曰。我是长房长孙,祖父视我为掌上明珠,对我疼爱有加。当时我家除祖父母,还有个太太,父亲弟兄三人,加上母亲和两婶婶,有十口。我家小叔叔只比我大九岁,也有了媳妇,只是没有结婚而已。因为这里人都习惯童养媳,我母亲是出生六个月,外婆死了,就来到我家;二婶是六岁领养;三婶是三岁领养。都是比男人小三岁,上代如此,代代如此,代代相袭。因此,父母叔婶之间感情是不那么溶洽。太太因痛爱孙子,爬树摘桑果,跌断了腿,行动困难,走路用板凳帮助,非常可怜。

   我家是中产阶级,有十多亩田地,开了个烟酒小店,还养了两个大骡子。小时侯秋收季节,我经常坐在骡子上,跟祖父下田驮稻子。我家有个短工叫小犬,经常带我下河游泳,可我是只旱鸭子,对游泳一窍不通。祖父见了总是教诫他说,他五行缺水,所以起名灶水,说是过继给灶王爷,以保平安。

    祖父是个慈祥和蔼的中年人,从小练过武术,自太太公经管村庄,男孩从小都要练拳习武,像沧州一样,人人都会点拳脚。从大处说因吃过太平军苦头,用来保村卫民;从小处想,当时出外谋生,赶骡子,不受欺负。祖父的拳头功夫,在村里可是数一数二,除了王来庆,无人能敌。可是祖父,从不以武欺人。他在村里很有威望,能主持公道,为保卫村庄出过大力,很受大家尊敬。

    我小时侯,盼过年。家乡习俗,令人鼓舞。一到过年,有文化的人都自动聚集在一起,选剧本,分角色,自学、自排、自演,每晚必到,敲锣打鼓地练习。

   "锣鼓响,脚板痒。"学戏的地方,便成了小孩的天堂。连老头、老奶奶也经常光顾。那时学戏是义务,连饭也不管,只管茶水。戏台搭在祠堂里,有现成台板,祠堂第一进,进门处为里台;第二进朝北搭戏台。演戏时,开边门,进戏院,坐在上堂,朝下堂看戏。演完戏,要过了正月十六才拆除。

    正月十五更热闹,这一晚要放花灯。这一天祠堂要用白布网起来,挂五颜六色的彩灯,晚上点燃起来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煞是好看。这一天,家家杀鸡杀鸭,祭品摆满桌子,小孩还要跑竹马、打花棍、舞钢叉。主祭、祭文一完,竹马川流不息地跑起来,花棍有节奏地打起来,钢叉"嚓、咔嚓"井然有序地舞起来。那可是小孩子过瘾,年轻人出风头的时候。

    深夜,人们都回家,拜祖辞灶。好事者,还要放洋灯,都是爱好者,自动到自愿者家中集资、集油,用整张白纸粘贴在事先用竹子扎的灯笼式的架子上,式样各异。贴好后,在灯托上插上浸足煤油的小纸块。张开的洋灯,在火点着后,热气把洋灯胀大,热气把洋灯冉冉送上天空,直上云霄。下面看的人随着洋灯在空中漂浮,追来逐去地欢呼观赏。许多灯在天上,像繁星那样闪闪发光,煞是好看,直到灯看不见,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认亲拜年,认祖挂钱。"也是家乡最为重视的习俗。因为这是中国人的美德。清明祭祖,是每年重要活动之一。清明节,各家各户都要抬着供品,拎着给祖宗的纸钱,带着香烛纸马,在祠堂集中,人到齐后,集体排着长长的队伍,敲锣打鼓到龙门岭,祭拜集体祖先;祭完后,还远涉梧村祭拜。拜完后,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半斤猪肉。然后,各支分开,各自祭拜各自的祖先,祭拜很隆重,先是清除坟上杂物,添泥加土,开沟引水。然后摆设供品,放炮竹,烧香烛纸马和纸角,然后恭拜,最后恋恋不舍地离开。

   拜年也是同样,每年正月初二,全村男丁都要集中到族长家拜年,然后到各家长辈家拜年。那时拜年不兴送礼,只有远亲拿包麻酥糖就行了。村上的只是空手去走走,拜年可是正儿八经,到了家里,要把长辈请出来,把长辈请上座,然后恭恭正正行三跪九叩之礼。长辈请你喝茶,接着是三道茶(甜茶、鸡蛋、面)依次而上。小孩最沾光,人们有句口头禅:"拜年、拜年、果子上前;不要、不要、拿着就跳。"拜年回来,口袋里总是鼓鼓地装满花生、果子、糖。高高兴兴,满载而归。

   最热闹要数九月二十三,这一天要把祠堂里太子菩萨抬回娘家。这一天会首们聚集祠堂,先开会,会很短。因为,事前人员都已安排好,简短的会一开好,各司其职。当几个会首将太子菩萨送上轿时,然后由八个轿夫抬起。这时十八门山门统点燃火硝"嗵、嗵、嗵……"十八响相继震天动地鸣放,接着专门八个放炮仗的"堂哒、劈啪"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会首领头,两人抬的金锣开道,24面彩旗紧跟其后,太子轿一动身,锣鼓喇叭响起,几个玩钢叉的"嘁嘁嚓嚓"紧跟其后,吹吹打打,可谓人间仙乐,也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游行的长龙,足足排成二里长的队伍。从祠堂出来要游遍全村,才向目的地太子殿进发。太子殿离村一里之遥,有三幢古老的大殿,里面供有十几多个金装菩萨。这支队伍前呼后有拥地游到时。事先安排在殿外放炮竹迎接。先到正殿,将太子菩萨请出花轿安放在客位上,然后,铺坛,几个会首跪地行三跪九拜之礼,祝礼生念祝词,乞求菩萨保佑全村风调雨顺,合村长幼平安。然后,又抬往两个偏殿进行跪拜后,稍事休息,又象来时一样,吹吹打打,遮天蔽日地将菩萨抬回祠堂,送回神龛。最走运的是我们男孩,在中途玩溪亭,每个人可以领两对芝麻短珑糖,女孩是没有的。

晚上,还要搭戏台演戏,附近村子四亲六眷都要赶来看戏。演员都是村民,锣鼓手,胡琴师都是训练有素的老手。戏都是清一色京剧,记得有《独木关》、《辕门斩子》、《双龙会》、《收姜维》、《打鱼杀家》、《骂殿》……我见到的已是最后的威况,解放后,土地改革以后,土地分给农民,众田没了,已无此经费可办。

村上还有个"冬至"节,也是盛况空前。冬至前,各家年货基本齐全,年的气氛已浓,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自备条桌,在祠堂天井中间,井然有序摆上早已杀好的年猪。年猪以大者为光荣,小者丢脸,因此,各家各户年猪都要争取养得又肥又胖。

"祥谱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修谱,重骨肉亲疏,起着巨大作用。"村里有个冬至会,专司此事。冬至那天,祭日定于辰时。这天一大早,祠门大开,各家供猪摆好后,祠外鸣放"山门统"三响,祭祖开始,设主祭一人,礼生九人,爵二人,祝一人。司礼者依次冠拜三献礼,即首献、次献、末献。献毕,就地跪下进行三跪九叩礼,完了。这一复杂繁琐祭礼,由主祭主持,各祭事者各司其职,祭拜活动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最后,由祝者一人跪念祭文,内容大概是对祖先怀念,请祖先回祠享祀,感谢祖宗一年保佑,人寿年丰之意。

祭祖结束,族众领祭品回家。最热闹的是抢丁猪,看谁抢的快,意思是抢的快,发的快。你拥我挤,争先恐后,把祠门都要挤破。

祭品领回家,各家还要家祭。把祖宗、灶王爷接回家享祀。各家都把八仙桌摆开,在桌前加上大红桌围,椅上安上大红椅披;桌上摆满各式各样供品;桌前中间摆上香炉,两边摆放锡制烛台,点上大红蜡烛,然后,合家男丁,顶礼膜拜。自此,每天早烧香,晚点灯。先总祠,再分祠,最后到自家。晚上,还要打着灯笼引路,直到正月十五放完花灯,送完祖才拆除。

家乡如此美丽,风情习俗使我无比留恋,我爱故乡的山水,我更爱故乡的传统道德礼仪,直到我头发花白,仍然魂牵梦萦时刻想念,至今难以忘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