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中医(续)

 关东老圃 2016-11-30

不管是心慌失眠、头晕目眩,还是气短乏力,食欲不振,更或是崩漏便血,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气血不足,主要病位就在心与脾。临床治疗时,就应该选择益气健脾、养血安神为大法。用宋代医家严用和《济生方》中的“归脾汤”加味当归、远志,由党参15g、炒白术15g、炙黄芪15g、炙甘草6g、茯苓30g、远志20g、酸枣仁15g、龙眼肉15g、当归20g、木香9g、大枣3枚组成,是益气补血的良药。

补中益气汤出之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及《脾胃论》两书中,乃为中气不足而定。多用于气虚发热、脱力劳伤、疲倦乏力、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笔者在临症时曾以本方治疗有中气不足症状之心律紊乱患者多例,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效果。今举案例如下。虞××,男,60岁,干部。初诊:冠心病史已近十年,1978年发现心律紊乱。经常感到胸闷少气,心悸怔忡,用异搏停等药治疗,取效不显,发作时往往需赴急诊治疗。现自觉头晕目眩、胸闷心悸,伴有早搏感,胃纳不香,每餐只能进食一小碗,形体消瘦,夜不能酣寐,语言无力,大便干结难解。即刻予作心电图

心气不足 ,心阳不振 :症见心悸气短 ,头晕乏力 ,自汗 ,动则易心律失常 ,苔薄白 ,舌质淡红 ,脉细弱结代。若见形寒肢冷 ,面色白光白 ,或有水肿 ,动则气短气急 ,舌淡 ,脉沉细 ,殿为心阳不振之证候 ,治疗以四君子汤加黄芪 ,补益心气 ;如兼有神疲乏力 ,不耐疲劳 ,怠惰嗜睡 ,头晕等症 ,据李东垣的经验 ,是中气不足 ,清阳不升 ,元气不能上输于心 ,可用补中益气汤 ;如有心阳不振之证候 ,则与真武汤合用 ,补心助阳 ;若兼见脾肾阳虚者 ,真武汤可与理中汤合用。

【组成】
黄芪10g 人参9g 甘草6g 当归6g 橘皮6g 升麻6g 柴胡6g 白术9g
【用法】
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主治】
1.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渴喜热饮、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脉虚软无力,及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久泻久痢等证属中气虚陷者。
【方义体会】
内伤脾胃,乃伤其气。脾胃虚弱,谷气不盛;中气不足,摄纳不力,升举无能。中宫内伤,累及四旁,上则少气懒言,虚热自汗;下则脱肛、泄泻,脏器下垂;旁则肢软体倦,神疲少力。此为内伤不足,惟当甘温之剂,补其中,益其气。方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甘草健脾补中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和血,均为其佐,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为补气之使。
《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内伤中虚诸症,多以补中益气汤立治,临证确有俾益。
治疗胃下垂,脉缓者,可与,枳实30克疗尚可

补中益气汤,源于李东垣的《脾胃论》,以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为功,临床用于治疗中气下陷诸证。近年来,笔者用此方治疗气虚发热50例,获得了满意疗效。
   药物组成: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9克,陈皮6克,升麻6克,当归10克,柴胡6克,炙甘草9克。肢体酸痛加桂枝,汗出不止加牡蛎,失眠多梦加酸枣仁。水煎服,一天两次。

【清胃方】来源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组成】徐长卿、平地木各15克,旋覆花(包)9克,代赭石(先煎)、丹皮各15克,赤芍、制香附各12克,延胡索、连翘各9克,水炙甘草5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功用】和胃清热,理气止痛.【方解】肝气失于疏泄,郁热犯胃,症见纳减神疲、中脘胀满、隐隐疼痛、得噫嗳气稍舒。方中徐长卿、平地木健胃止痛;制香附、延胡索理气、行滞、止痛;旋覆花、代赭石平逆除噫;丹参、赤芍调营活血;连翘、甘草清热缓急。诸药合用,功效非凡。【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屡用屡验、效佳。【保胃汤】黄芪30克,枸杞20克,黄精12克,女贞子10克,鸡内金6克,炙甘草6克,焦三仙各10克。水煎服。
胃病:1,枳实,胃痛或胁痛属气滞者,单独此一味就可以获效,我感觉它是行气药里效果最明显的。本人几年前患胃痛,开始只是偶发,后来曾持续性,先以郁金,厚朴等效果不显,最后以枳实10G,于用药第2 日后,再未发作过,从此我治疗气滞胃痛必用此药,用于临床,通常都是1日见效。如果病人脾虚腹胀作痛,需要加四君子以标本兼顾。2,三七,胃痛属瘀血,痛处固定,夜重,脉涩,我首选为三七,个人感觉三七效果优于五灵脂蒲黄,其化瘀定痛之功在瘀血胃痛里也能很明显的显示出来,另外对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证属瘀血的更为适宜,既能止血又能活血。3,蒲公英,此药擅长治疗痈疡,能清胃消瘀,对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伴感染,证属瘀热而胃痛的效果极佳,如能用其根更妙。辩证准确有药到病除之效。4,穿山甲,西医检查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者,可能与癌前病变有关,中药可以使其吸收,而此功非草木所能胜任,所以我用穿山甲,配伍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去旧生新,同时加白花蛇舌草解毒防癌。此型胃炎一般胃液分泌不足,加乌梅酸甘化阴,促进胃液分泌。胃病的中医分型很复杂,也与肝胆脾密切相关,所以需要辩证准确方可下药,对寒热错杂的胃痛,可用甘草泻心汤,针对寒与热的偏盛,调节姜,连的剂量,对慢性溃疡,辩证基础上加补中之黄芪,生肌之白芨可愈。有时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需要辩证与辨病相结合,许多中医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我们应该效仿学习。

本人朋友靠一个从汕头一位老中医手里搞到的中药秘方,调理好了自己的肠胃,从他那得到之后,分享给大家,也希望大家能分享给更多的人。具体疗效根据个人体质,都会有差别,不要过分依赖,该去医院看大夫,该检查的还是不能放弃。组方:伏苓10g、麦冬10g、山揸10g、麦芽10g、谷芽10g、党参10g、熟地10g 、白术10g、 甘草5g.功效:调理肠胃、补胃气。用法:三天煮一次,水煎服。适用人群:大人小孩都可以吃。

慢性胃炎方名:茵神胶囊,方药组成:茵陈20克,神曲20克,公英12克,黄连8克,上药研粉过箩,装"0"号胶囊,每次6~9粒,每日3次.15天为一疗程,连服1~2疗程。

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法:清热化瘀,益气消食.药物:蒲公英30克  黄连5~10克  地龙30克  党参30克  建曲20克。

脾胃不好,运化失常方,组方:陈皮10克,枳实6克。用法与用量:以水200毫升,药材冷水下锅,水开后继续煎煮20分钟,去掉药渣饮汤。


朱良春 滋阴和胃方
 
【方药】 北沙参12g,麦门冬10g,炒白芍15g,徐长卿15g,生麦芽20g,绿萼梅8g,凤凰衣4g,失笑散4g,乌梅肉5g,生甘草5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疏肝理气,滋阴和胃。
 
【案例】 刘某,女,62岁。宿有胃痛病史,刻下头眩胸闷,脘腹胀满,神疲无力,口干欲饮,时时脘中嘈杂。苔薄、舌质偏红,脉细弦。证属肝郁气滞,胃阴不足。胃镜示:浅表性萎缩性胃炎。治宜疏肝和胃。拟处上方,4剂后脘部不适消除,苔脉同前,上方又服60剂告愈,胃镜复查未见异常。
 
【按语】 朱良春认为,脾胃为病,见木横乘土,中宫受病,然土有阴阳之别,当分而论治。若肝木浊阴郁气,致伤脾土,仲景垂训在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若肝木之厥阳逆气侵犯胃土,则叶天士立说于后:“滋养胃阴,以制木横”,殆脱胎于仲景之说。本例即属后者。方中用乌梅肉、炒白芍、北沙参、麦门冬,取其酸甘化阴,以制肝木,乃为妙法。亦即阴柔清养之法。另对中虚淤阻者,朱良春拟补气运中方,药用:生黄芪20g,太子参15g,合欢皮15g,鸡内金10g,绿萼梅10g,刺猬皮10g,莪术6g,玉蝴蝶6g,参三七末2g(冲分2份),以补气运中,兼化痰淤。朱良春还拟有调气和中方,药用:生黄芪30g,莪术6g,凤凰衣6g,炒白术20g,玉蝴蝶6g,甘松10g,鸡内金10g,徐长卿15g,失笑散10g(包),刺猬12g,以益气化淤、调气和中。
 
 
 
3.路志正 清化湿热方
 
【方药】 藿、荷梗各9g,杏仁9g,生薏苡仁12g,怀山药15g,佛手9g,谷、麦芽各15g,绿萼梅10g,茯苓12g,预知子9g(打),白芍12g,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清化湿热,柔肝养阴。
 
【案例】 陈某,女,35岁,1981年4月9日初诊。据述胃病已有16年之久,经多方治疗不愈而不堪甚苦,遂来广安门医院就诊。患者形体消瘦,两胁攻胀,烦躁易怒,胃脘部隐痛,有灼热感,嘈杂胀满,纳呆欠馨,若强食则胃脘胀满更甚,尤以晨4~6时诸症明显加重,神疲肢倦,酸软无力。无嗳气、泛酸,无呕血、便血史,大便溏薄,每3~5d一行。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肝胃阴虚,湿热蕴结,肝用有余。治宜清化湿热为先,柔肝养阴辅之。药拟上方。进上方11剂后,胃部灼热感已失,嘈杂减轻,唯纳呆,时有头晕,舌质暗滞,苔薄白微腻,脉濡数。湿热基本已去,病有好转之势,法宜益气养阴、柔肝和胃。药用:白干参4.5g,麦门冬10g,玉竹9g,白扁豆12g,怀山药20g,白芍12g,绿萼梅9g,香橼皮9g,乌梅9g,谷、麦芽各20g,甘草6g。进上方7剂,胃脘隐痛消失,偶有食后脘胀,纳谷见增,嘈杂未作,大便仍不成形,但能每日1行,苔白腻,脉细弱。既已见效,依上方去玉竹,加藿梗10g,7剂。后迭经3诊,诸证均消。为巩固疗效,守方不更,更进7剂,2日1服。2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 本例属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湿蕴久化热。其中,湿热之邪为标,脾胃虚弱为本,故当先祛湿邪,湿祛则热疏,继则柔肝养阴,甘凉濡润,益胃阴以增强胃之腐熟功能。故以宣化、渗利、疏理三法合用,渗湿选怀山药、茯苓、生薏苡仁平淡之品;宣化则用杏仁、藿荷梗宣发肺气,升发脾胃清阳,清化湿邪;疏肝以佛手、预知子、绿萼梅,而不用香燥走窜之品,以防劫伤胃津;辅以白芍、甘草等以酸甘化阴。在湿热得蠲、升降复常之后,立即顾本治以益气生津,叶天士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故益气生津以白干参、太子参、怀山药、白扁豆、玉竹、麦门冬等为主,始终用白芍、乌梅、甘草以酸甘化阴,谷、麦芽助胃消食。经月余治疗,脾胃纳化正常,沉疴得平。
 沙参养胃汤
 
            ----是你慢性胃炎的好药方
 
 
 
     1. 何谓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多有胃脘隐痛,脘腹胀满或牵及两胁,嗳气,纳呆食少,少食即饱。胃炎反复发作超过半年,称为慢性胃炎。
 
    2. 胃中烧热嘈杂,口干咽燥,便干,身疲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体瘦小,舌质红,少苔或花剥,脉细数或细弱,中医辨证属于脾胃阴虚者。拟服用沙参养胃汤方治疗:
 
     药方组成: 沙参20   麦冬15   石符 15    白芍20   山楂15    知母12   鸡内金10   花粉12   丹皮10   乌梅肉`10   陈皮10   甘草3。
 
     用法: 一日一剂, 小火水煎,分两次服。服药期间,拟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一日少量多餐。
 
    3.随症加减法: 气滞者加: 枳壳10  川楝子12  郁金10;  血淤者加: 丹参15  桃仁10   元胡10;  嗳气者加:  竹茹10    柿蒂15;  失眠多梦加: 夜交藤30   合欢皮15  五味子15。
 
    4.本方为阴虚胃病而设,药证相符收效颇著.养阴而不腻膈,消导而不伤中,故为治疗胃病之良方

 


胃阴虚及心  容易出现失眠多梦、眩晕健忘、脉细无力或结代等症状。可以服用姜枣桂圆汤,取


干姜片10克、红枣30克、桂圓30克、


木香6克、麦冬15克、乌梅10克,


嫌麻烦的话就直接去药店买陈皮和山楂,用它们两味泡茶,这两味最强壮脾胃和理气顺气,效果很好,我爸一直在喝。理气顺气太重要了,中医说,“久病必瘀”,气滞就会血瘀,理气的方法也有简单的,就是按摩脾胃经,脾脏主管全身的气机,每日按摩脾经,就可以纠正紊乱的气机,令气顺。

【石斛腔骨汤】一碗汤喝出体内清凉 

【功效】滋补肾阴,降虚火、除烦躁、益脾胃。 

【适宜人群】
 
1、”虚不受补“,动不动就上火的人; 

2、胃口不好、潮热盗汗、阴虚火旺、咳嗽咯血,经常耳鸣的人; 

3、更年期,腰膝酸软、手脚心发热、心情烦躁、晚上翻来覆去睡不好的人。 

我昨晚连喝两大碗,睡一觉起来已经症状全消,今天接着吃榴莲、芒果这些热性食物都不怕啦! 

 

 
 
【准备材料】 

猪腔骨500克:腔骨,就是腔子里面有脊髓,它滋补肾阴的效果特别好,这个汤一定要用腔骨炖才最出彩。 

石斛、茯苓、沙参分别10克;生姜2片 

【做法】 

1、烧一锅开水,将洗干净的猪腔骨放进去,过一下水,捞出; 

2、其他药材洗净,连同腔骨一起放入汤煲内,加适量水,大火烧开后小火煲约50分钟—1小时即可。
【吃法】 

1、可以在汤内加入一点点盐调味,不过我喜欢喝不加盐的,药材并不苦,有点清甜的感觉; 

2、腔骨最好一起吃掉,尤其是腔骨内的骨髓,是填精益髓的好东西。可以调一碟蘸料来配腔骨:生抽+一点点醋。 


竹茹清胃饮《姚子扬方》(转载)


发表者:513人已访问


1、组成:竹茹12克、芦根30克、蒲公英15克、枳壳10克、石斛10克、麦冬10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水煎服。热盛加小许生石膏粉

2、功能:清轻凉润,理气止痛。

3、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偏热者。其特征是:胃脘轻痛,咽干口苦,舌红苔黄、胃无大热,服清胃散太过者。

4、方解:方中竹茹、芦根性味甘寒,善清胃热,止呕秽;公英甘苦而寒,清热解毒,为清胃之要药;枳壳、白芍、薄荷疏肝、柔肝和胃,行气止痛;石斛、麦冬滋养胃阴;诸药合用,清胃消炎,疏肝止痛,且对幽门弯曲菌,有良好杀菌作用,以利消化道炎症、溃疡之修复。故为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偏热者之有效方剂。方中芦根、公英皆可食用果腹,对人体无害,自不待说;竹茹、枳壳轻清之品,对胃气无大碍;石斛、麦冬甘寒而润,轻清润胃,且无滞隔,腻胃之弊。总之,本方用药轻灵、清热而不伤胃,养阴而不恋邪,且无壅滞之弊。有病可治,无病可养,寓治于养之中,故为治疗胃炎,溃疡偏热者之良方。

5、加减:胃脘痛甚者,重用白芍(30-60克)、甘草、加元胡15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加儿茶10克、瓦楞子粉15克、去石斛;口渴者,加生石膏15克,渴止即去之;便干者,加全瓜蒌20-30克;呕吐者,加生姜10克。

6、按语:慢性胃炎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肝郁化热,横犯脾胃;嚐食辛辣,烟酒厚味,皆可滋生胃热。单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多有不效。热郁中焦有轻重之分 ;重者胃脘灼痛,口渴口臭,恶心呕吐,尿黄便秘,石膏 、知母、芩连、硝黄,清下可除;轻者,脘部热痛不重,口干而苦,常日久不愈,用上药则过犹不及。本方最为适宜。

3、汤里的沙参、茯苓也可以一起吃掉。味道还不错的,石斛纤维太粗可以不吃。 

石斛性平、微寒,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并清中有补,十分适合初夏用,尤其是南方的夏天。茯苓可祛夏日暑湿,沙参清肺润燥。 

这几种材料性质平和微寒,随便喝一碗也不会伤身。前几天一直想做“大补阴煎”,挣扎了几天还是放弃了,“大补阴煎”是热重的人才能用的食疗方,我们这些日常调理的就不要凑那热闹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