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器 道 ” 有情器物,欢喜人生 磁州窑纹饰是广大磁州窑匠师在长期的制瓷实践中创造的。历经宋、金、元、明、清直至现在,为我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题材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质朴到精美 ;表现形式经历了白地黑花到红绿彩再到白地黑花褐彩、青花、五彩的变化。今天大家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不同时期的磁州窑纹饰的演变艺术特点。 宋早期:中国陶瓷釉下彩的新纪元 磁州窑纹饰产生于宋早期。装饰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绘,即用毛笔醮釉料在胎体上绘制花纹。纹饰大部分是来源于民间生活,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生动亲切,情趣浓郁而富有幽默感,表现了当时人民群众传统的审美观念。磁州窑的这时期的纹饰题材不拘一格,由一些简单的几何图案、植物和简单的花鸟图案构成。几何图案一般为组合点图案、线条图案;植物图案一般为麦穗、竹子;花鸟一般为折枝缠枝、花卉和喜鹊等飞禽,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画面既简洁又生动。布局上以传统的中国画写意手法结合图案变化特点,同时还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金银器、漆器和织绣工艺对磁州窑的彩绘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一阶段的装饰手法是白地黑花。 金元时期:完备的中国书画特征 金元时期,是磁州窑纹饰的辉煌时期,这一阶段的磁州窑纹饰已发展成熟。由简单的几何图案、植物图案发展成为完备的花鸟禽兽、山水、人物画。大量的诗词、歌赋和谚语、俗语警句,通过书法装饰在器物上。文字装饰不仅有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草书,还有双钩体、飞白书等。元代磁州窑瓷器的胎子厚重,略显粗糙,多灰黄色,施白色化妆土、釉子白中闪灰黄,有的欠精细光润,黑彩多闪黄褐色。装饰以素白瓷、白釉黑花为主。宋代出现的在黑彩上划纹饰的装饰方法,元代也有,一般用于在鱼、龙身上划鳞片或在雁、凤身上划羽毛。也有黑釉铁锈花、白釉黑花瓷上又罩低温孔雀蓝釉的,后者由于温度较低,釉子极易肃秒。 装饰手法除白地黑花外,又增加了红绿彩。 明代至清中期:清新简朴的“小品画”装饰 明代至清中期阶段,磁州窑纹饰告别了金元时期恢宏繁缛的豪华装饰,步入了清新简朴的“小品画”装饰的低潮期。这一时期的磁州窑装饰纹饰已趋向简约,题材内容大多情节简单,虽然也有花鸟人物,但以单个人物或禽兽为主。 明代磁州窑产品虽不及宋元时的精致,但它的承接关系依然存在。伴随着北方酿酒业的髙速发展,生产贮酒用具便成了该窑继宋元之后的又一大产品特色,因而在整个明代,磁州产品都是以生产与酒业相关的陶瓷器皿,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酒缸或酒坛。由于酒缸或酒坛体积较大,为美化装饰,在其上作诗作画亦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现象。 装饰手法除保留了金元时期的白地黑花、红绿彩外,这一时期又发展了白地黑花褐彩。 晚清至民国时期: 晚清至民国时期,磁州窑纹饰已走出明清时期的低谷,进入复兴期。纹饰的内容,既有山水楼阁、历史故事,又有戏剧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水纹饰除反映传统的“潇湘山水”景色外,更多表现的是太行山那种雄浑壮观的景象;花卉中的牡丹、荷花、菊花图案是宋代以来,磁州窑代表性的传统装饰纹样;历史戏剧人物以三国宋元时期的英雄故事比较多见。 纵观磁州窑纹饰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磁州窑所有产品都直面市井大众,众多品类风格清新,不受任何束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草野之间,代有遗才。磁州窑便是被“官窑”遗忘的一颗明珠。 注:图片主要为了丰富文章论证,并非全是原时代古物。 “器 道” 有情器物,欢喜人生 器道Ar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