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瘙痒未必皮肤寒 内服外治齐止痒

 李静曦 2016-12-01

  老年皮痒多因血虚风燥

  “皮肤瘙痒,在各个季节都可以发生。”据潘慧宜介绍,夏季是湿疹多,冬季是皮肤干燥引起为主,跟季节气候特点有关系。根据祖国医学“诸痒皆属于风,属于虚”的观点,中医认为全身性皮肤瘙痒病的发生多与感受风寒风热或血热湿热或血虚风燥、肝肾不足等因素有关。

  瘙痒分三种情况

  风(燥血)热型:发病多在秋冬季,全身皮肤瘙痒,干燥脱屑、抓痕鲜红,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则:疏风润燥,清热凉血。方剂:祛风润燥汤(桑叶、蝉衣、麦冬、沙参、生地、白芍、防风、蒺藜、紫草、丹皮、甘草);清解剂(南板蓝根、鱼腥草、黄芩、连翘、甘草)。

  湿热型:发病多在春夏季,全身皮肤瘙痒,抓痕处常有黄水流出,口干心烦,小便黄赤,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止痒。

  方剂:清热祛湿剂(金银花、绵茵陈、连翘、佩兰叶、薏苡仁、甘草);土茯苓利湿汤(土茯苓、茵陈、金银花、生地、泽泻、竹叶、薏苡仁、防风、连翘、甘草)。

  血虚风燥型:多见于年老体弱长期罹病的老年性瘙痒病,证见全身干燥瘙痒,抓痕多血痂少,面色萎黄无华,头晕夜寐不安,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细数。

  治则:滋阴养血、祛风润燥止痒。方剂:清滋汤加减:生地、熟地、当归、白芍、黄芩、秦艽、防风、地肤子、白藓皮、甘草;当归饮子加减:熟地、鸡血藤、乌豆衣、酸枣仁、白芍、茯苓、麦冬、当归、玉竹、丹皮、五味子、甘草。

  针刺穴位有助止痒

  潘慧宜称,除了内服方法,中医还有许多外治法亦可帮助驱痒。

  外洗:各种中药洗剂或煎剂和外洗,如市中医院研制出了皮肤一方(清热解毒为主,含有大黄、黄芩)、皮肤二方(在一方基础上添加收敛的药材,皮肤有渗水的时候加明矾)、皮肤三方(以活血、祛瘀、消斑为主,含有当归、川芎)煎洗。此外,目前市售的各种中药洗剂(洁身液、洁身纯、肤阴洁、洁尔阴等)亦可选用。

  针刺:主穴: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其他:耳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放血疗法,梅花针等亦可应用。

(实习编辑:潘炽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