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亚泓|医生埋头看病就够了吗?

 晓文说健康 2016-12-01

“以患者为中心”是一句在医院司空见惯的标语,是医院各项工作的永恒主题和服务宗旨,这句标语经常被高悬于医院中最显眼的位置。然而什么是“以患者为中心”?医院究竟要以患者的什么为中心?


正如国际顶级医疗卫生机构认证委员会JCI对医院所作出的考核指标,医院及全体医护人员要将患者的病情、患者的心理感受、患者的(财政)承受能力、患者家属的要求等因素综合在一起,为患者带来“最佳医疗解决方案”。

诚然,“以患者为中心”并不是说医生要完全听患者的,患者提出的任何要求医护人员都得满足。

因为医患双方的专业方向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关注角度不同、对疾病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因此医患双方提出的诊疗方式必然有差异,若一味地听从患者的要求而非从医学角度出发,很容易会造成纠纷。因此,为了避免医疗纠纷、医患矛盾,医院往往在患者教育、患者沟通方面非常重视,一切诊疗服务尽量做到建立在充分沟通、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


此外,医疗是一项复杂的科学,治疗是一个多变的过程,同样的疾病也因人而异,对于同一种疾病,包括病因、病情评估、诊断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必然存在许多差别。

因此,诊疗过程也需要因人而异、因财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故医生行业难,难于同类疾病不同患者间“无法炮制”。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诊疗服务,医生通常以患者的“参与积极性”为中心:由于在诊疗过程中,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诊疗结果影响巨大,若患者被动接受医疗服务、盲目附和医生往往会降低治疗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力求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以提升治疗效果。

医生不仅用心倾听患者的声音、引导、教育患者、理解患者的症状与感受,还让患者主动地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充当治疗的决策者,帮助患者确定最佳的治疗目标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的自然痊愈能力。

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以患者的期望、患者的需求为中心:在诊疗全过程中,医护人员既要实现患者对康复的高期望值,以免造成医患纠纷,又要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更加严格的医疗机构或标准(如JCI),


还强调医护人员要尊重患者的个人文化、家庭、宗教、个性、个人背景、疾病历史、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等等因素,通过综合地考量才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因此,医生行业的伟大,在于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及其家属找到“最佳医疗解决方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