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层医院医患矛盾现状浅析

 指禅李的收藏 2018-05-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及多样化,医疗卫生行业问题频发,医患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民生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构建?

“矛盾”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医患矛盾。从总体来看,在当今的医患矛盾中,和谐一直是处于主流地位,和谐之中存在着部分的不和谐。医患矛盾的成因较为复杂多样,笔者综合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医患沟通

沟通是链接人与人心灵的桥梁,医患双方沟通不足及其在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常常是引起医患矛盾甚至导致纠纷的重要原因。医护人员在沟通中处于主导位置,沟通的表达技巧、语气以及面对患者“问不停、听不懂”等情况时缺乏不厌其烦的有效解释,都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临床工作中,很多医生往往除了在查房时可见到患者之外,其余时间都很少能够与患者面对面交流,甚至有的患者直至出院办理手续,都还不知道自己的主治医师是谁;患者有问题无法及时与自己的主治医生沟通,对于他们的病情及其治疗计划、预后等情况知之甚少,对疾病的恐惧、预后的未知以及对陌生的环境的不适应,都直接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构建。


缺乏人文关怀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要求医护人员不仅仅要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更要注意对患者心理的呵护,医生与患者之间,除了医患关系之外还具有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关系。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空间的隔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远进一步加深了个人的压抑感、寂寞感,而人的健康需要及时的情感宣泄及疏导,医务人员有责任在治疗患者躯体病痛的同时给予心理的疏导及人文关怀。医院常常缺乏这种新的医学模式理念及人文服务体系。此外,患者在做诊疗时,尤其是有创检查及治疗,医务人员往往缺乏来自内心的人文安慰、同情与鼓励,从而加剧了患者的恐惧感及忧虑,也进一步影响了医患关系。


缺乏信任

 医患双方本来就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往往在这个矛盾的体系中矛盾双方不能换位思考,不能相互体谅,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临床工作中,虽然大部分医生还是以患者的健康为出发点的,但也的确有一些医生不能首先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而更多考虑的是医疗机构及其切身的利益。而患者方面,也有些患者认为医生给他们开药、做检查,只是为了增加收入,并不能认识到病情的复杂多样性,缺乏对医生的理解。此外,当今疾病的复杂多样化以及患者对医疗技术的高要求,也在无形之中给医护人员增加了压力,迫于压力,医护人员有时候不得不寻求更精确、更具有法律效应的诊疗手段,从而加重了患者的负担,让患者难以理解,从而形成一个不良循环。


社会心理


医生人的价值是由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部分组成的,个人价值的体现依赖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一名本科毕业的医学生需要五年的在校学习和一年的临床实习,到第七年才能考取执业医师证,成为一名合法的医生。而医生担负的是救死扶伤的神圣职业,责任重于泰山,从某种意义上说医生更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然而,在当今的社会,医生的个人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民众更看重的是医生的社会价值,要求医生怎么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怎么不顾一切去救死扶伤、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等等,而很少顾及对医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认同。医生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分子,在这种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背后更需要的是社会的理解、关心、支持与尊重。此外,在当今的临床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医生的权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医生一定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然而,如果医生的权威性过低也将对医疗行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患者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都直接影响医患关系。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有些患者认为就医就是一种生活消费,不遵守医院的相关规定,认为自己是一名消费者,自己的提出的要求理应得到满足;当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时,不能理智地考虑问题的根本所在,而首先想到的是医方诊疗失误或事故,如何追究医方责任、如何才能获得高额补偿等等,让医生在工作时如履薄冰。此外,患者的期望值过高,不能从客观病情出发,错误的认为我付了钱,你必须给我想要的结果;当无法达到相应的预期时,就会对医生充满怨恨和不理解,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还有,当今社会法制不健全,一些不法分子罔顾法律伤害医生及医闹,也常常导致患者的社会心理知觉发生偏差,进而影响医患关系。


社会舆论

 媒体往往是公众了解医疗卫生行业的一种重要的途径,而媒体报道的医患纠纷也常常是是公众持续关注的热点之一。媒体常常具有宣传、教育及其娱乐的功能,任何媒体想要发挥上述三职能,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吸引公众的眼球。一些媒体为了片面追求社会轰动,往往忽略报道之后所引起的社会效应,从而造成了公众的认知、判断及行为发生偏差,甚至导致某些人产生了畸形的心理。媒体在报道医疗纠纷问题时,常常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不能正确的从医疗卫生工作的专业性的角度去解读、分析,从而误导了公众认知,还有一些媒体认为患者为弱势群体,在报道的时候往往站在患者的角度持有一种主观偏见,对纠纷失实报道。错误、失实的报道,引发社会对医生和医院的仇视,加剧了医患矛盾的激化。


政府职能

相关的资料表明一些国家具有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参与医保,患者不需要担心高额的医疗费用问题,相应的医疗纠纷问题也少很多。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患者为某公司或者某工地的员工,因工伤住院治疗,所需费用全部由其单位承担,该患者在住院期间就能够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治疗,与医护人员相处的很融洽,医患矛盾发生率极低。而我国现行的卫生医疗保险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能与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相匹配,全民医保还未能有效的普及,也是导致医患矛盾的一个原因。而且在已经普及医保的一些地区,医保报销的费用相关部门往往不能及时的拨付,甚至要求医院限制医保患者的住院率。患者在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时常常欲哭无泪,如果此时医院和医生缺乏人文的关怀与帮助,往往就会成为医患矛盾的导火索。


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矛盾”的广义来看,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医患矛盾是社会矛盾的一部分,社会矛盾直接影响医患矛盾。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1922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为了定量收入分配差异程度提出了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收入绝对平等,0.3~0.4表示比较合理,0.4~0.6表示差距偏大,0.6以上表示该国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亚洲开发银行于2007年8月8日发表了《亚洲的分配不均》指出,从1993年到2004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从0.407扩大到0.473,并且逐年上升。按照基尼系数标准,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远超过警戒线0.4,收入分配现状已极不合理,社会矛盾也层出不穷。教师被骂、交警被撞、领导被打等等,在一阵阵的唏嘘声中,我们似乎听到更多的不再是公众正义下的理解与同情。因此,由经济带来的社会矛盾已经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在诸多的矛盾中,医患矛盾只不过是当今社会矛盾的一个缩影。


综上所诉,医患矛盾不仅仅是医患本身的矛盾,是植根于整个社会大矛盾中的一个方面,矛盾的解决国家乃至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去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