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 | 金克木:倒读历史

 汉青的马甲 2016-12-02


金克木,字止默,笔名辛竹,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与季羡林、陈玉龙并称“北大三支笔”,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



倒读历史



历史学怎么分科?这要史学家来回答。我们怎么学历史?我倒有一点想法。一说到历史就是从古到今一条线。事实上,我以为,我们认识历史是从今到古,从现在推到过去,从记得最清楚的昨天的事追到不大清楚的从前的情况,是把现在当做过去的粉底、基调的,是从现代追索和理解古代的。


吴征铠院士在二〇〇〇年四月十日《光明日报》上发表一篇文章《自然科学需要重新分类》,说数、理、化、生、天、地的分类法已经过时了,现在已经是分子科学、核科学等等了。由此我想到,文、史、哲的分类是不是也有了变化,还能照旧吗?再一想,这三门学科在大学中本来就是一分为三的,讲的大部分都是历史。论述历史、通史、专史、国别史、文学史、哲学史、这一派、那一家、古代、现代、前期、后期、文献、传记、经典著作等等,不做历史的叙述和论证的课程及著作很少。从前的文学院实际上是史学院。对于历史不能做重复实验,只能依据文物、文献做推理、实证。因此,心理学原来照古老的体系,讲感觉、感情、意志等等,附属于哲学系;后来讲构造、机能,就独立成系;再后来注重实验,就算理科了。语言学也留不住。外国语注重实用,早已带着理论、历史、文学另行开张。本国语,连同民族古文字,作为研究对象,也会有大发展,自立门户。考古学已成大国,接近理科。历史虽是人创造的,但不能由任何一个人创造,所以文学院只培养文学史家、历史学家、哲学史家,无法把培养作家、哲学家、能创造历史的大英雄作为目标,能培养的是研究和教学人才。到现在,不仅接近理科的学科脱离,不以史料、史学为主的学科也一个一个独立出去了,例如讲艺术的美学,除纯理论的哲学部分以外,趋向实用的也独立了。实际上,文、史、哲是互相渗透的,讲课往往重复。若是不可避免的要科学化,只怕也会像数、理、化那样保留名目而在内容方面课程科目、研究项目都起变化吧?会不会大调整,出现一个全新的哲文史学院呢?当然这是我的闲谈。


中国是史学大国。历史悠久,史料丰富,史学发达,古今书籍大都与史有关。除科学、技术性质的专业书外,总少不了要考证真伪,评定是非、优劣、高低,排列组合,一唱三叹,散发出史家风味。“六经皆史”,杜甫是“诗史”。看什么都要有历史眼光。不论什么都可以作为史料。可是历史学怎么分科?这要史学家来回答。我们怎么学历史?我倒有一点想法。一说到历史就是从古到今一条线。事实上,我以为,我们认识历史是从今到古,从现在推到过去,从记得最清楚的昨天的事追到不大清楚的从前的情况,是把现在当做过去的粉底、基调的,是从现代追索和理解古代的,因此历史一成不变,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却能不断创新教历史,从三皇、五帝、上古起,遥远,模糊,记不住,和学历史的自然次序不合,所以难记又难懂。


闲谈到这里不能不露出底来。我的话不过是由前面引的吴院士的文和面前摆的三本厚书引起的。吴是老朋友,一九三九年同在湖南大学教书。他的文不是写给我看的。作者、编者送我书,也没有要求我看。书都太重,不能拿在手里或躺在床上看,必须放在桌上正襟危坐读,对我说这就是难事了。我有个翻书但观大略、闲谈离题万里的坏习惯,不免又发作了。上面谈出了关于史学、学史的废话,现在再谈这三本书。


一是《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第二版》(李佩珊、许良英主编,一九九九)。二是《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李工真著,一九九七)。三是《诗经名物新证》(扬之水著,二〇〇〇)。正好是三本史书。一讲当代世界,二讲近现代的一个外国,三讲古代中国。那就照我说的做,先今后古,倒读历史。偶然同时来了三本书,凑在一起,刚好是一部世界史,不是拼盘式,是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


第一部题为简史,实是大书。十六开本,八百多页。翻阅时不免感叹。这书不像有的世界史把中国除外,也不是从世界看中国,或从中国看世界,而是认为世界是一个,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讲世界时也讲到中国的情况,提到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例如讲数学时提华罗庚等,讲系统工程时提钱学森。这书又认为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是一个,在历史的流程里,有时这里高,有时那里高,或明或暗,都有贡献,汇成一体,向前奔流。特别是二十世纪,合成一股时就畅通,大发展,有石头阻隔时就停滞,最后还是流水冲过石头,更加汹涌。科学有自己的范式,不以对象分。书虽是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出的,但并不脱离社会,指出现代出现的必须由科学解决的社会问题,例如人口增长和计划生育,还有专章论述人工智能、环境科学。论述历史不能只说好话,回避黑暗,害怕教训。那样就会一错再错。所以书的末章说的是苏联李森科事件和科学厄运,指出以政治结论代替科学研究、政治干涉科学使自己内讧,让别国的人前进,发展遗传学,发现基因。这样明似自豪、自尊,实是自残、自杀。最后结束语是讲经验和教训。不一定人人同意,也未必句句正确,但是所提出的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这书一九八五出第一版,十年后就接编第二版。一九九九出书,仍然赶不上科技进步的速度。例如讲到了信息高速公路,开始联网,可是不过两三年已经出现网络世界了。好在历史书不是追新闻,而是寻轨迹、查脉络、抓要点,由过去看未来。全书虽说是多人合著,但不是拼盘,自有系统。科学部分从物理学开始,讲分子、核,一直到键、弦等极难懂的前沿阵地。技术部分从电子学开始讲计算机一直到环境科学。看来像百科全书,实在是一部历史。不过我想再过一百年,只怕不会有这样的简史了。也许不用一百年,不久就会有像二十世纪初期的相对论、量子力学、放射物质的发现以及随后的核弹、计算机技术的想不到的进步,无法这样罗列做简史了。书的开头回顾前一世纪,还是照理、化、生、地、天、数分科,后面就不一样了。我恐怕吴征铠的说法也是说现状而不是预言下一世纪吧。


我们在世纪末尾倒读历史,看到一百年间科学在一个国家里的厄运是受到阻碍、破坏,但是在另一个国家里的厄运更为严重,由于误用科技,方向不对,不为人类造福,反而发动战争,酿成大祸。这就是《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一书里说到的《暴力的现代化》(第五章)。这书追查现代化的来源和结局,论述两百年来德国经历的沧桑,可说是“发人深省”。可惜的是,这是一本学术著作,是史论,是如副题所说的“现代化进程研究”,不是给大家讲历史,因此要求读者具备近两个世纪的德国和欧洲的史地知识。要求不算高,但书中没有地图和大事年表,一般人读起来恐怕也不会很顺利。看书后列的中、英、德文书目,特别是德文的一百三十种,大都是近二三十年的新书。除少数是直接资料外,恐怕是反思和讨论居多。依常例,学者以为写得很浅显了,平常人还是会觉得不明白。作者花费了八年工力写出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假如能不用博士论文形式,对人和事稍做说明,写得更通俗些,就可以扩大读者群了。也许是作者读书太多,如入森林,忘了林外的普通人了。


尽管如此,我仍然推荐大家读一读有些章节,倒过来读。先读第五章,看希特勒怎么凭群众运动,而不是凭武装暴动,靠鼓动群众热情,把他作为拯救德国和复兴德国(实际是对外复仇)的希望,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机遇中拥护他上台。他在抓到权力以后就为所欲为了。接着这章前后的第四章《现代化的全而危机》和第六章带总结性的《现代化进程的新起步》,也许可以读得顺当了。此外,对于关心文化的读者,我推荐第二章《向现代化社会的突进》中的两小节:《教育体制的现代化》、《现代化大学的发展》。看了创建一所不受教会控制、不讲规定的神学的、现代化柏林大学的学者洪堡所立的科学五原则,谁能不想起后来在德国留学的蔡元培办北京大学的方针呢。洪堡说:“大学生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这话到二十一世纪也还是够现代化的。又如:“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谁能想到说这话的是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他被拿破仑打败后对逃出来的教授们说,要下决心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办亡国了的。”他得到国防大臣的支持。这是在十九世纪初,过半个世纪就见效了。一八七一年普鲁士打败了并俘虏了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巴黎市民抓住机遇革命,成立巴黎公社。)随后,德国统一了。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手中完成了当时的现代化,加入了强国的行列。


这书研究现代化。什么是现代化?这不是汉语原有的传统词。英、法、德语里都有这个词,但和汉语里的意义、用法不大一样。书后的外文书目中,没有一个书题里含有这个词。在一九七九年商务版《简明德汉词典》里,这个词下注的是一句中国话的译文,说明有四个现代化。所以开始用时词义明白,就是工业、农业、科技、国防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以航天工业的成绩为例就可以看出,除工业一部分和农业大部分外,原定目标大致达到了。于是现代化一词独立了,有了新含义。各国有自己的现代化进程。于是这位作者免不了带着现代中国眼光研究中欧日耳曼族的德意志的现代化道路,写出了这本书。还有东欧的斯拉夫族的各国又有不同的道路,好像现在还没有走到头。还有从文艺复兴算起的意大利,从大革命算起的法国,从产业革命算起的英国,从明治维新算起的日本,从废除奴隶制算起的美国和俄国,如此等等,各有道路,各有走法,互相影响,互有差异。有趣的是德国统一、俄国废农奴制、美国解放黑奴、日本维新都是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时才能算是真正开始现代化的。这书只是对德国的个案研究。我看最重要而且紧迫的是我们自己的道路,仿佛是议论纷纭莫衷一是。这很正常,“不见庐山真而目”嘛。不过我觉得,回想自己将近百年的经历见闻,我们恐怕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特殊路线,也许是现代有些数学家热心研究的时空维的什么曲线。提出现代化不过二十年,已经颇见成效了。


这书不是历史书,又可以作为历史书。我见到过不少讲法国大革命历史的书,简直是一部一个样,互相差别极大。历史原是复杂的多而体,怎么看,怎么像,只见一体,如盲人摸象,说不定要借用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了。历史是有不知多少维的,要想一语道破全面,揭发本质,谈何容易。


另一本书讲《诗经》,退回到几千年以前,不过也许只退回了一步。书题作“名物新证”,使人以为全是考证。错了。依体裁说,这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依内容说,应当题作“西周史诗证解”,或“世界第一帝国开国诗史光环证解”,更为恰当。其中心思想见于第一篇仿佛引言的文章,《诗:文学的,历史的》。这是学术研究,可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内涵思想、表达形式都是亦文、亦史、亦哲、亦科学,正好符合我在本文开头所说的合流情况。全书以史为骨,以文为肉,以哲学思想为脑指挥,三合一,书末三篇说车、说旗、说酒,实是单题总结的示范。中间十六篇好像是只说了十六篇诗,其实不止,已差不多涉及全经。乍看好像是只以新发现文物考证诗中名物,实际是以物说诗,以诗解史,以史抒情,情中见思。正如《诗经》里以《扬之水》为题的诗有三篇,但思想感情只是一个。这十六篇文讲的主要是西周开国的辉煌气象,也涉及其他,注中尤多,但并非主旨。有关上层内部矛盾的和非光明面的大都从略。各篇内容次序井然:一、定居。二、兴农。三、农事,庆典。四、宫室,建筑。五、宫室,布置。六、祭祀。七、射礼,宴饮。八、战车。九、战争。十、战事(此篇着重论诗的文学方面)。十一、记述史事。十二、音乐。十三、天文,民怨。十四、服装。十五、美人。十六、服饰。可见全书是有精心结构的。篇中妙语纷繁,文辞华丽,图文并茂,原物示意图外,还有详细地图和不少铭文拓片。惜我老朽,仅能翻阅,无法通读,以上所说无非浮光掠影。内容专门,岂是外行所能置喙。


世界最早又历史最长久的大帝国的开国与德国现代化及当代科学技术何干?原来这帝国由周(不是夏、商)始定规模、体制、中心思想,自西而东,由渭水沿黄河直达山东沿海,南到淮河、江、汉,断续几千年而亡于清朝,正是一九〇〇年庚子,离现在仅有一百年。西周亡于幽王烽火招诸侯不来救援。清末亡于太后相信血肉可以抵抗枪炮,对现代军事无知、无畏,不听异议,不明外事,只依亲信,以致下面离心离德,东南各省与洋人协议中立自保,不北上“勤王”,八旗军腐朽、离散,无人指挥,以致八国(后有增加)联军从前门进,太后、皇帝从后门出,不能上洋人办的火车,只好坐骡车向西逃跑。周帝国开业东来,青铜器加车马、农业,何等恢弘气象。清帝国散伙西去,仅靠人力资源,摆空架子,倒退向周朝以前去了。这时(一九〇〇)离德国统一(一八七一)和日本维新(一八六八)的现代化才有几十年,而大国变弱,小国变强,如此悬殊。原因何在?辛丑(一九〇一)和约保留一个政府到后来军阀时期,只为便于签订出卖资源权利向外国银行团借款的条约,列强的势力范围已经划定,事实上已经实现瓜分了。这样分裂可和周初的封建,周公、召公分治两类属国,大不相同了。几十年后又以有新知识为低,出大力流大汗为高,办特殊学校改造一部分另类人的思想,要把直追青铜器以前的社会作为这类人的理想。那时有一回在那种旷野学校里,我和许多人坐在地上听一位大领导的训话。他高呼:“美国人到月亮上去抓一把土回来,能解决失业问题吗?”当时我非常佩服他的想像力,不知道他说的是事实。由此可见我差不多已经回到三代以上“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的高级境界了。不料又起变化。此刻面前偶然有这三本书摆在一起,我想的是:我们现在离《诗经》里描写的几千年前的周初开国并不久远。夹在东欧斯拉夫系俄罗斯、西欧拉丁系法兰西之间,旁有同为日耳曼系的奥地利,外有跨欧、亚、非的土耳其,这样处境的德意志的两百年来的现代化进程艰难曲折。二十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瞬息万变,追东失西,赶南忘北,捉摸不定。是不是数、理、化,文、史、哲说法都过时了?有没有哪位古圣先贤传下的咒语能一念就灵不走弯路呢?


过去是未来的镜子。别人是自己的影子。


二〇〇〇年六月

   

文字来源:《读书》,2000年第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