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日谈:一幅字卖了5000元,莫言的名人光环消失了?

 耽读斋 2016-12-02


●借艺术之名,行名人效应。除了莫言,像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华谊老总王中军、倪萍、冯小刚之流都在艺术市场掀起一阵“名人”现象,带来诸多非议,让整个艺术圈有点群魔乱舞的意思。其实,在书坛,这种现象也存在并引起了各方评论,甚至有媒体称“书坛已成污水池”。一是行草泛滥成灾。从行草书繁荣的背后,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一丝忧虑,难道说当代行草书创作已达到真正的艺术水准了么?算不算行草的国度?是不是行草的时代?行草书的追风和流行风气为什么比任何一种书体都有过之而不及?二是为展厅生,因展厅死。书法切磋比赛本无过,但是过多注重展厅效应的目的性,却让当代书法陷入一个心照不宣尴尬。三是唐楷失去市场?唐楷创作进入近现代以来,在高层次的艺术创作空间已经影响式微,它甚至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正在扮演着“下里巴人”的角色。四是明星书法和江湖书法被正名?这些本就应该位居书法底线的“书法流氓”,竟然被一些主流媒体或“艺术媒体”“高端杂志”竟然予以“正面报道”,实在令书法界头疼。

●最近引起艺术圈轩然大波的还有“基弗在中国”展览的风波。这场风波的风暴眼再明显不过:举办一场展览,到底由谁说了算,原作的创作者还是易手后的藏家?一方面,基弗坚持要参与其中,确有其合理性。的确,如果缺少艺术家的参与,想要从体量庞大的艺术品库里挑选出那些最好的作品,绝非易事。要策划一场好展览,最佳方案也不应该是看手头拥有哪些材料,然后据此张罗“饭菜”。另一方面,身为一家以传播学术为己任的艺术机构,央美似乎也不该知难就退。何况业内人士爆料,艺术家此前专门来京寻找过办展场所,也就是说,基弗的失望与指责,非不为也,乃展出的方式、展品以及场地等并非他所期望的那样。一场风波,主办方和艺术家都“很受伤”。如果一定要论谁是大赢家,或许非那些省却了往返机票、住宿费的观众莫属,他们只需花几十元就能近距离膜拜一场大师展。纵然双方各执一词,让一场主打学术的展览成为社会热门事件,好在展览观者如云,或许这才是漩涡中乐见的硬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