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9.5

 晨曦微露505 2016-12-02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被拘禁于匡地,说:“文王已没于世,周代的文章典籍不都在这里吗?上天如果欲灭此文章典籍的话,后死的我,就不会得到此文章典籍了。上天还未灭这些文章典藉呀,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这章表现了孔子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文不在兹乎”,孔子自信,周文王之后,这个文化传统就在自己身上了。“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与《述而》篇中“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是同一个道理,表达了孔子一种自信、淡定、坦然的心态。
    子畏于匡。据说阳虎和匡这个地方的人有仇,孔子经过匡的时候,被匡人误认为阳虎而受到拘禁。这个“畏”字后人有多种解释,有的说是指匡人拘禁孔子为私的,有的说是指孔子畏惧。但总之这句是指孔子在匡受到拘禁这件事。
    文指典章制度、文化传统。“斯文”就是“这种典章制度、文化传统”,不同于现代语“斯文”这个词。
    后死者,一般说是孔子的自指,因为“文王既没”,所以孔子作为文王的继承人就自称“后死者”。这种解释,后面两句的意思就非常肯定:“斯文”已经在我孔子这里了,这就是上天“未丧斯文”,所以匡人不可能拿我怎么样。
    但其实这个“后死者”也可以泛指“后人”——就是孔子之后的人。这样,“天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则是一种假设,与后文“天之未丧斯文也”两者选一。这种解释,更与当时的情境相应:天可能丧斯文,也可能未丧斯文,丧与未丧,孔子都坦然面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