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离子是体内最重要的阳离子之一,不仅对维持晶体渗透压和调节酸碱平衡,也对神经肌肉电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有重要作用。 在体内钠的50%分布在细胞外液,10%分布在细胞内液,10%分布于骨骼。正常血清钠浓度为135~145mmol/L,细胞内钠很低,血清钠是维持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尿素、葡萄糖和血清钾在细胞外液浓度低,对有效晶体渗透压影响不大,故细胞外液有效晶体渗透压(mOsm/L)≈2[Na]≈270~290mOsm/L。 饮食摄入和消化道分泌液的重吸收。 肾脏是调节钠代谢的重要器官,通过肾小球-肾小管平衡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ADH、ANP、糖皮质激素等途径来完成调控。 低钠血症是指血清Na 浓度<135mmol/L,伴有或不伴有细胞外液容量改变,是临床上常见的水、钠代谢紊乱。 流行病学:在老年人中,年龄每增加10岁,血钠平均值比年轻人降低1mmol/L。因慢性病住院的患者中,22.5%病人有低钠血症。 1.总体钠减少的低钠血症的病因 此种情况失钠大于失水,见于肾丢失钠和肾外丢失钠。 根据尿排钠情况可区别: –尿钠>20mmol/L为肾丢失钠 –尿钠<20mmol/L为肾外丢失 –肾丢失钠 常见于: ①过度利尿药的使用 ②盐皮质激素缺乏 ③肾小管性酸中毒 ④酮尿 –肾外丢失钠 常见于 : ①胃肠道丢失 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盐耗损称为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 2.总体钠正常的低钠血症的病因 糖皮质激素缺乏 甲状腺功能减低 急性精神分裂症病人 药物引起的低钠血症 (5)ADH分泌过多综合征(SIADH) 3.总体钠增加的低钠血症的病因 总体钠增多,但由于体内有水潴留,故血清钠浓度降低。 常见病因有: 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 肾病综合征 肝硬化 心力衰竭 以上三种低钠血症都有血清钠[Na]降低,但总体钠则不一定降低。对血浆渗透压而言,三种不同类型的低钠血症都是降低的。 根据血容量变化分为: 低血容量性低钠血症 血容量正常性低钠血症 高血容量的低钠血症 根据血钠降低的程度: 轻度低钠血症 血 [Na]125~135mmol/L 重度低钠血症 血 [Na] ﹤125mmol/L 根据发病的急缓: 急性低钠血症(<48h) 慢性低钠血症(>48h) 低钠血症的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头痛、恶心、呕吐、无力、木僵、惊厥、昏迷甚至脑疝。 除脑细胞水肿和颅高压临床表现外,由于血容量缩减,可出现血压低、脉细速和循环衰竭,同时有失水的体征。 假性低钠血症 正常血浆中含7%容积的固相物质(即液相物质为93%)。 当血清中非水成份增加时,由于实验室检查方法的关系,导致实验室报告的血清钠低于实际血清钠,这种情况称之为假性低钠血症。 血钠检测方法 火焰光度法 酶学比色法 离子电极法 直接法 样品不稀释,直接检测 间接法 样品先稀释,然后检测 建立在一种假设基础上,即认为被检测的血浆(100)含有的水相成分与固相成分(主要是血脂和蛋白)比例是固定的 93:7。如果血浆中固相成分增加则水相成分必然减少,所以生化所测得的结果也就低于真实的浓度。 如用间接离子选择电极测量方式,需要对血清标本进行一定比例稀释。 对于大多数的血清蛋白、血脂水平基本正常的标本,测定误差是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的,但是对于严重高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或者高脂血症的标本则存在假性低钠血症的诊断错误。 患者1ml的血浆中含: 930μl水和70 μl固相 水中钠150mmol/L 固相钠0mmol/L 采用1:10稀释法标本测定钠浓度=150×0.93/10=13.95mmol/L 血钠浓度=13.95 ×10=139.5mmol/L 患者1ml的血浆中含: ·800μl水和200μl固相 水中钠150mmol/L ·固相钠0mmol/L 采用1:10稀释法标本测定钠浓度=150×0.80/10=12mmol/L 血钠浓度=12 ×10=120mmol/L 高甘油三酯血症>17mmol/L 糖尿病 阻塞性肝脏疾病 肾病综合征 急性胰腺炎 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 高蛋白血症>100g/L 副蛋白血症 如:多发骨髓瘤,大量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等 直接离子电极法(血气分析仪、强生干化学仪、西门子)则直接测定血液中的钠离子浓度,所以其结果为真实浓度。 来源: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 |
|
来自: angelzhang69 > 《检验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