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加坡育儿日记3】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接纳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苗芯地妈妈 2016-12-03

专栏作者简介
 


榛子,一位住在新加坡的全职妈妈。女儿今年五岁,出生于新加坡,在一所国际化的纯正蒙特梭利幼儿园就读。她是一个活泼,爱运动,爱臭美,颇具思考能力,啥都想自作主张的小孩。



写在本期前面的话:

像前两篇提到的,这个专栏文章只是记录了一位普通妈妈与孩子的互动及其思考。天下可没有什么独一无二一定正确的育儿观育儿方法,更不会有什么可以看了依样画葫芦就能养育好一个孩子的红宝书,我们生而为人,最有意义的部分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同,都绝无仅有,就像那些经过漫长地壳运动形成的天然宝石几乎不可能找到完全一样的两颗。


这也表示养育孩子长大的无数细节里每一个妈妈都会有不同的做法,欢迎大家留言,让彼此借鉴好的做法,避免那些明显错误的认知,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你的分享将会使他人受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有一个妈妈忧心的询问,自己13岁的儿子对着整车人比中指,把博物馆的砖挖出来拿着玩,举着相机对保安叔叔“笑一个笑一个”的拍照等等各种被老师视为问题的行为,如何改变老师的看法。说实话,几乎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位溺爱他的长辈,或者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几乎是颠仆不破的至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及时的建立和教会孩子应遵守的规则和界限,到他们长大才指责孩子太熊也许并不公平,从前挖的坑肯定得自己日后填上。就像栽花种树,最开始的时候总是需要照顾的周到一点浇多少水防什么虫子,到了一定程度就不需要花费太多心血可以等着翘脚赏花观景一样,养育孩子也是这个理儿,这就是为什么我自己不介意在孩子小的时候多花那么一点心力陪伴养育,打一个稍微坚实一点的基础。


也有一个很用心的爸爸问,三岁的孩子半夜醒来一定要爸爸抱因为孩子一个人单独一房睡觉做噩梦醒了害怕,做父亲的心软抱了而且还看到幼儿嘴角“阴谋得逞”的微笑,这位可爱的爸爸因此担心以后孩子天天要求和大人一起睡怎么办呢。有一些心理学派认为儿童两岁多的成长主题是独立意识的萌芽,在这个年龄分房睡有助于儿童独立人格的养育,尤其在美国,人们很习惯孩子2-3岁就开始分房睡。然而小朋友到3-5岁是很多梦的年纪,这是与他们认知能力的增长相对应的,安抚孩子再慢慢的回到原来单独睡的规则里并不会因此惯坏孩子


我们在强调规则的时候需要留一点合适的buffer(缓冲区域),而不是铁板一块,偶尔让孩子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梦想成真得到所要的,表面上规则被打破了但你怎么知道小朋友不会因此明白凡事要尽力而为多试试那么一步?就像在我自己家里,傍晚七点以后不再吃东西,这样有利于人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协同调整消化和睡眠功能,也就是说这个规则的建立背景是为了孩子良好的夜间睡眠考虑的。但是偶尔某一个周六女儿看她心爱的动画片要求吃一点冰淇淋或者其他小食,只要她认真的思考想好理由,表达清楚努力说服大人,我们也会如她所愿。养育孩子忌讳随性而为毫无规则,但也不应该事事成为铁律,在画好的界限里给予孩子一点灵活的转圜余地,其实也给予了幼小的他们一种重要的“掌控感”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是有力量的,这种感受必定能帮助孩子日后独立面对他们自己的世界。


在以后的文章里会陆陆续续提到我自己如何看待阅读习惯的培养个性中韧劲的重要性适度的规则和界限如何影响一个人,儿童情绪自我管理等等以及我自己如何把这些所思贯彻到所为里。


这一期专栏分享一篇写于孩子四岁十个月的日记。




【小荷才露尖尖角之生活点滴:You are me, and More 孩子像是另一个我,又不仅仅是我】

看完她期盼已久的动画电影《The Good Dinosaur》,影院灯光亮起的时候妈妈赫然发现小娃泪流满面。电影开场后,她一直抱着烤玉米薯片和乳酪蘸酱一边吃一边盘着小腿儿在她自己的座位津津有味的看着,不时还咯咯傻笑,电影院一大堆小朋友,也没有平时成人看电影的沉静。零食吃完了她才磨蹭过来要求坐在妈妈腿上,除了一点惊险的镜头她略微紧张外,整个过程可算颇为乐在其中,不知这是为何而无声落泪,以至于妈妈都没有发现。妈妈没有问,只是擦干她的眼泪抱抱以示安抚。


快到家的路上,“贝啊,这个电影好看不?”,“好看,我还要再看几遍”,“妈妈刚才好像看到你流眼泪呢?哭了是因为难过吗?”,“No,I was scared. Because the good dinosaur may not ever see his little friend anymore, they will be seperated'(不,我被吓到了。因为恐龙可能再也见不到它的小朋友了,他们要被分开了),“小恐龙回到农场跟妈妈和哥哥们团聚,他的小朋友也找到自己的家人,这样不好吗?”,她不吭气,默默的走了几步才接口“it is good to stay with their own families but it is also sad to be seperated from friends'(和家人团聚是很棒,但要和朋友分开还是很难过).


妈妈心想是不是因为毕业季到了她有好几个要好的朋友随父母离开新加坡了,有些则要转入小学了以后很少再见的机会,因而触景伤情?于是安慰说“那他们的家只是几座大山那么远,以后想念了仍然可以见面的,也许他的小伙伴愿意到农场里玩,他也可以去小伙伴家啊。就像你会邀请Joe到家里来,你也可以去她家玩”,她仍然默默的上电梯,只是不咸不淡的说“it could be different'(可能会和以前不一样的)。妈妈于是停下来弯腰平视她的眼睛并且抱抱她,以示理解“you are right, it could be different. I do understand that. But they may have new friends too'(你说得对,可能会和以前不一样,妈妈理解。但是他们也会有新的朋友).



小娃自小就是一个很重情义的孩子,或者说是对分离情绪感受比较深?这一点跟她娘如出一辙而犹过之。


两岁多时她看《功夫熊猫》第二集里,小波的妈妈为了躲避孔雀的追杀而把还在襁褓中的小波放到河里随波逐流,自己则冒着生命危险去引开追兵。。。小娃看到那处突出爆发出非常难过而惨烈的哭声,眼泪瞬间崩出,妈妈当时就坐在她身边陪她看,愣是吓了一大跳。她一岁多一点爷爷就已经去世了,想来她应该印象不深,但是却常常对着 iPad 上爷爷的照片叨叨 “I miss grandpa” (我想爷爷了)。第一次见到姥爷,离开的时刻会得突然挣脱妈妈拉她的手,跑回去拍拍姥爷的手背,以至于姥爷由衷的说“血缘关系真是一件奇妙的事”。


跟着我们已经超过四年半的家政阿姨回菲律宾度假期间她也会时不时的说自己很想念 Mary阿姨,要求跟她视频聊天。刚满三岁的那个元月,其实她才上幼儿园一个学期而已,放假一个月后开学第一天在幼儿园门口看到远处的 Caroline,甩开妈妈拉着她的手,飞奔过去热切的抱着老师的腰仰着小脸说“Happy new year Caroline“ (新年快乐卡洛琳老师),这种举动这种说辞没有人教过,小脸兴奋的红扑扑的蒙了一层淡淡的粉晕,像是见到一个久别的亲人,老实说做妈妈的有那么一瞬间的嫉妒。


一个人重情义,对亲近的人有健康的依恋,想来也不是坏事。这是一个人天生的特质吧?妈妈接受你这种重情义,“You are me,and more”。只是人生难免有分离,妈妈希望你能学会 get over it (克服他)而不会历经太多的悲伤。



我自己也是一个重情义并且非常念旧的人,无论对人对物。以前从苏黎世出发去布拉格旅行,十五六年前的智能手机可是一点不智能,拍照功能很逊。临到出发去机场的车站才想起把相机忘在办公室了,只能临时重新买。电器店随赠了按照伯尔尼图腾做的毛绒玩具,一只小小的浅棕色的直立熊,脖子上系着艳红色的丝带。这只小熊玩具跟着我走南闯北十几个年头,在旅行的时候总有它一晃一晃的在随身的背包外。有一天小熊被洗坏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好像一个见证了我很多人生片刻的老朋友离去了一样。成长的岁月里重情义和念旧,使人容易受牵绊,我心里一直不认为它是一种完全无害的个性特质,总是下意识的想克服它摆脱它。瞧着女儿因为看了《The good dinosaur》忧伤的小脸庞,那一刻间我突然接纳了自己,it is ok to be that way(这样也可以的)


幼儿有一种特别神奇的力量,他们有时候就像天使一样,heal your soul(治愈你的灵魂),使你改变,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比如说文章开头提到的规则,我自己是一个相当自律的人,因为制定它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了可执行性,一般我都会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大到职业规划小到为了应付GMAT考试每天想要背400个新单词,有时候对自己挺狠的。但是一个小小肉肉的婴儿就有能力使一个已经如此行事多年的人,重新审视自己,变的灵活一点。


每一个孩子,都会继承父母的某些特质,无论是好的特质还是不够好的特质,我们其实都能以“You are me, and more'(孩子像是另一个我,又不仅仅是我)的心态对待。




<第3篇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