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汉语的角度解读南京,以南京的文化诠释汉语--桃花扇

 骏马nanjing 2016-12-03

  

 
 


 语题

  在南京秦淮媚香楼有一副对联“陈醪斟趣新茗催诗三杯忘宠辱,铁笛销魂铜琶醒梦一扇寓悲欢。”你知道这副对联中提及到哪部南京传世名著吗?你了解这部书以及它和南京的历史文化关系吗?敬请关注今天的“汉语南京”!

  题解

  tá   huā shàn

  桃  花  扇

  解词

  《桃花扇》,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孔尚任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明末时期复杂的权奸之争,以及南明覆亡的历史,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该剧剧情是: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李香君,共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候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用以拉拢。香君识破圈套,阮大铖怀恨。南明王朝建立后,阮诬告侯方域迫使他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血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后,南明灭亡,侯、李重逢。但国已破,何为家?他们撕破桃花扇,分别出家。

  溯源

  《桃花扇》历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完成,于1699年问世。此剧表现了明末时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吴次尾、陈定生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铖和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之间的斗争,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衰亡原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即孔尚任自己所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300年亡国的历史经验,表现了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

  《桃花扇》是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孔尚任在创作中采取了证实求信的原则,他在《桃花扇·凡例》中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全剧艺术目的在于“惩创人心”。作者的褒贬、爱憎颇有分寸,表现出清醒、超脱的历史态度。他把国家放在了人伦之最上,以国家为君、臣、民赖以立身的根本。其意义也就超越了明清易代的兴亡之悲。

  链接

  自《桃花扇》问世后,李香君遂闻名于世。李香君故居又称媚香楼,端坐南京秦淮河畔来燕桥南端,是秦淮河畔一两层高的砖木结构民居,为三进两院式明清河房建筑,全面展现了李香君当时生活的场景。故居陈列馆占地不太大,是唯一幸存的河厅河房建筑,这栋楼的二楼据说是当年李香君的生活场所,有一间卧室,是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新房,他们成婚后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幸福时光。现在处处还可以找到他们当年生活的痕迹和印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