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溪百人】初唐书法家虞世南

 自华居 2016-12-04



初唐书法家虞世南

    鸣鹤虞氏世家,自三国至唐代,兴盛五百余年,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虞世南生于南陈永定二年(558),沉静寡欲,笃志勤学,少时曾受学于吴郡文学家顾野王,在长达十余年的寒窗苦读中,精思不倦,废寝忘食。陈文帝知其博学多才,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兄世基同入长安,都很有名。隋大业中,任秘书郎,后改任起居舍人,但炀帝嫌其刚直,十年不予提升。虞世基因善于媚言取宠,被炀帝视为心腹,结果与炀帝同被宇文化及杀死。唐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即位后,虞世南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后改任秘书监。

  

  虞世南年轻时曾向绍兴智永法师学习书法。智永是晋代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藏有王羲之传世真迹。虞世南因此尽得王书真髓,成为一代大家。他晚年自撰自书的《孔子庙堂碑》被称为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以至黄庭坚有“千两黄金哪购得”之叹。据传,唐太宗向虞世南学习书法时,感到“戈”法最难摆布,有一次写到“戬”字,便将右边空着,请虞世南补上,然后叫魏徵品评。魏徵说:“皇上所写的字,惟有‘戈’字与世南最为逼似!”太宗听后,叹服不已。



  虞世南虽然外形文弱,但志性刚强。他议论持正,敢于进谏,曾借陇右山崩等自然灾害劝谏太宗整顿刑狱,救济灾民;又借星象变异,劝告太宗戒骄戒躁,慎终如故;太宗准备厚葬高祖时,虞世南援引前代典法,主张薄葬;太宗喜好田猎,他又劝谏“时息猎车”,以免扰民。唐太宗为此赞叹道:“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并称世南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是“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李世民即位时,虞世南已年近七十。他请求告老,未获允准。先后封爵永兴县子、县公,人称虞永兴。直到唐贞观十二年(638)才退下来,当年五月病死,享年八十一岁。太宗哭之甚痛,让他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还把他的像画在凌烟阁上。

  

  虞世南编著的《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是目前所存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类书,另有《虞秘监集》行世。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