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褚遂良的楷书水平究竟如何,在书法史上地位如何,为何练的人少?

 零壹贰012 2019-02-08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经济的繁荣, 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正是在这种时代环境下, 促使唐代书法成为我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其中, 作为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上承钟、 王、 欧、 虞, 下启张旭、 颜鲁公, 卓然成为唐代书法的中流砥柱。

褚遂良 (公元596年-658年) 字登善, 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 出生于仕宦之家, 从小就博涉经史, 潜心翰墨。 因其父与虞世南、 欧阳询交往甚笃, 故他的书法便得益于欧、 虞。 虞世南去世后, 太宗伤心至极, 深感此后无人能与他论书, 魏征即力荐褚遂良, 魏征曰: “褚遂良下笔遒劲, 甚得王逸少体。” 于是被太宗召入侍书。

褚遂良遣为侍书以后, 使他更广泛地接触到 “二王” 以及前人的墨迹, 更便于学到羲之的神髓,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因唐太宗酷爱书法, 曾不惜重金遍求 “大王” 墨迹。 因遗墨甚多, 真假难辨。

经褚遂良一一鉴定并装裱成卷, 无一外误, 可见他对王字研究之深, 成为中国鉴定史上第一人。 他编定 《右军书目》, 藏于内府, 为后人研究王羲之书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褚遂良处在初唐, 由于唐太宗的崇王之举, 使初唐书风无不纳入王羲之的翼下。 太宗将王羲之奉为 “尽善尽美” 的书法典型, 崇尚晋人之书便成为唐代一代风尚。

随着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推崇, 褚遂良的书风中也慢慢地融入了王羲之书法的成分, 其书风也由刚而渐掺入柔和之成分。 可以说他是王羲之的一大传人。 但他既学古人, 又学今人; 远学王羲之、 学北魏, 近学欧、 虞。 形成了自己坚实的书风。 虞世南更多地保留了王羲之的形貌, 但褚遂良能学王而掺入北魏及隶书笔意, 故更具特色, 由于他承上启下的作用, 才使唐楷发展到颜、 柳这样的成熟阶段。

褚遂良的代表作也表明了他楷书的难度。

《雁塔圣教序》 用笔方圆兼得, 笔画纤细而劲健, 强调波捺的写法, 横直画大多有明显的态势变化, 横画又俯又仰, 或粗或细、 或长或短、 或曲或直、 互不雷同。 竖画的态势以背势为主, 其运笔往往 “直入逆出, 两端提按回锋, 中行细而略呈弧形, 这种笔法是从 “二王” 行草书的提按牵连之法转化而来的。 我们通过对其 “门”“不” 等字的观察不难看出其细腻的曲线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