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事儿】南市,被填垫起来的商业中心

 汐钰文艺范 2016-12-04



“不到南市逛一逛,白到天津走一趟”,这是曾经流行在天津卫的一句老话。如今,曾被称为南市的那块区域,已经是高楼林立,是外地人到天津旅游最常去的地方之一。


如今的南市,已经很难让人想起它最初的容颜。据史料记载,南市曾经是一片大水洼,其中芦苇丛生,杂草遍地,住户寥寥。不过,根据1934年的《天津概要》记载,南市在1922年左右已经成为天津的商业繁华之地:“天津市面之繁荣,最初为侯家后,渐延至估衣街、大胡同。民国十一年(1922年)后,渐移至南市一带。”


那么,南市是如何取代原有的商业中心的?



达哥特在《美国中国远征解围记》中说:“从机器局到南门之间地带,从外表上看只是平坦的平原……实际上有不少六英尺到八英尺深的大大小小池塘和水坑,遍地皆是沟渠和小河堤。”他说的这片区域,正是南市。


据南市附近的老住户讲,天津早期的商业中心并不在南市地区,而是在北门外一带。之所以如此,在文史研究者张诚看来,和天津的人文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河流就是血脉,吃的用的都是靠它供给。河里驶着各样船只,岸上码头、仓库、栈房林立,南来北往的货物都在这里交卸、转运,也养活一批靠力气养家的人。天津城内衙门林立,居民大都住在城外,靠水而居赖以谋生,店铺也大都在这一带,特别是北门外和侯家后,因两道浮桥的设立而更加繁荣。”张诚说。


在张诚的描述中,天津的三岔河口本是物资中转咽喉,但凡杂货和食粮,不论是从海上还是经运河,都要从这里转运,有的甚至长途跋涉而来,所以商家都要抢在封冻之前,尽早把货物运到京城。无奈两道浮桥的开启时间是有限制的。


“当浮桥打开时,上下游船只蜂拥竞渡,碰撞之声与拉纤号子此起彼伏;而浮桥合拢时,两边焦急等待的人,一拥而上人叫马嘶,落水者时有人在。这浮桥毕竟不是渡口,大多时间是关闭的,河里的船只能等在那里,船夫有的借机上岸游荡,有的购物消遣,小贩也来借机兜售,临近河边的街道,便逐渐形成市场,造就了早期的繁华。”张诚如此解释天津早期商业中心的形成。天津早期的商业繁荣之地,如估衣街、大胡同、竹竿巷、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的确都在三岔河口一带。除此以外,在张诚看来,城南的紫竹林也是靠水运制造出了早期的商业繁荣。


对于那一时期的繁荣,清代诗人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繁华要数估衣街,宫南宫北市亦佳。”这种繁华一直持续到1900年。那么,那一时期的南市是怎样的情形?


南市泛指天津老城南边的区域,按照现在的地理方位,这片区域北起南马路、南至多伦道,西起南门外大街、东止于和平路。对于这片区域最初的样子,《天津卫志》《天津府志》都有记载。不过,1900年美军司令达哥特的记载,应该是对南市开发前状况的最精准描述之一。他在《美国中国远征解围记》中说:“从机器局到南门之间地带,从外表上看只是平坦的平原……实际上有不少六英尺到八英尺深的大大小小池塘和水坑,遍地皆是沟渠和小河堤。”他说的这片区域,正是南市。


对于南市来说,1900年是个分界点。民国时期的《天津县新志》记载,南门外自古积水,很是荒凉,自从庚子年(1900年)后,有人在日本租界和南市之间开辟了三条大街,分别是南市大街、广益大街和荣业大街,“自东南城角至南门外直街,繁华美饰与租界地不相上下”,建筑“争新多巧,尽皆新式风俗”。


这一巨变是怎样开始的呢?


天津海关1910年至1919年之间的报告中曾经提到,“为了垫高中国城里号称南子洼特别不卫生的地区,也订立了一个合同,这项工程对该城的健康大为有益。”南子洼指的就是南市。


“自1860年划定租界,到1900年为止,天津形成九国租界的格局。临近日租界的南市地区,在这一带,居住的大部分是贫苦的人,也吸引了一些小商小贩和流浪艺人,他们籍此谋生养家,逐渐形成了离岛型居民聚落,形成了当时的城市副中心,侯家后一带的商铺也逐渐向这里转移过来。”张诚说。


1916年,北洋军阀群龙无首,一时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


“特别是京津地区,军阀割据你争我夺,不论是新来的还是被赶走的,都把天津看做肥肉而洗劫一空,一时间民不聊生,店铺倒闭,商家纷纷向租界转移,以南市一带和日租界北部最受青睐。这就形成了早期南市地区的繁荣。”张诚介绍。


与此同时,南市的地理条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南市大坑的填埋。


庚子事变后,南市填垫工作开始。整个南市的填垫工作,一直持续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南市填垫所用的材料,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清理河道时清理出的淤泥。据资料显示,因为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被从上游冲刷至天津的河道内,所以清淤工作每年都在进行,即使如此,也常有河道淤堵的现象发生。1900年都统衙门成立后,负责河道清理工作的是海河工程局。


天津海关1910年至1919年之间的报告中曾经提到,“为了垫高中国城里号称南子洼特别不卫生的地区,也订立了一个合同,这项工程对该城的健康大为有益。”南子洼指的就是南市。


1920年前后,南市包括洼地在内的土地已经被各地产公司瓜分完毕,所以在洼地的填垫上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洼地的所有者承担洼地填垫的费用。


南市土地的填垫方式是,在需要填垫的地区先修一个大池子,海河工程局通过一根地下管道,将淤泥注入池子里。堆积在池底的淤泥,其水分经过蒸发或者渗透流失后,慢慢形成了土地。那一时期的南市,到处可见布满脚手架的工地,昔日荒凉的区域正在发生着巨变。


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天津杂字》曾经对南市及周边区域的商户有过比较详细的记录,其中提到了南市的大饭庄、茶馆 、影院、戏楼等数十家。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钱到南市挣,有钱到南市花。”


如果说天津早期的商业中心是自发形成的,那么南市的开发则更富于规划性,或者说利益驱动性。其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商业公司的介入。


如今的南市地区,还保留着几个以前的老地名,比如荣业大街。这一街道的名称,来源于其修建者荣业公司。


荣业公司是为南市的开发而产生的,这在其注册的公司名称中就可以看出来。1911年3月,该公司在农工商部注册,名称为“天津县南市荣业产业有限公司”,荣业公司为其简称。在其注册时的申请中,该公司称“本公司专以买卖地产及造屋出租扩张市场为业”。


荣业公司在南市地区廉价购置了大量的地产和池塘,创建初期即建设了房屋2000余间,当时南市内被称为“三不管”的著名区域,也是荣业公司的产业。该公司扩建后拥有的房屋超过4000间,黄河戏院、淮海影院等都是荣业公司的产业。荣业公司有专人负责向这些租户收取房租。当时把目光投向南市的地产公司,不只有这一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南市俨然已经成为新的商业中心。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天津杂字》曾经对南市及周边区域的商户有过比较详细的记录,其中提到了南市的大饭庄、茶馆 、影院、戏楼等数十家。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钱到南市挣,有钱到南市花。”


道路拥挤,也可以被看做是当时商业繁荣的一个见证。上世纪40年代,南市地区因为交通拥堵被划分为单行路线。在天津的又一商业中心和平区崛起之前,这里是天津市最繁华的地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