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解读(连载四十四)

 自学中医的医馆 2016-12-05

伤寒论解读(连载四十四)

234~258

 

二三四、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解读:

发热恶寒是太阳病,此处的患者为“太阳阳明合病”,此为先

解外,即桂枝汤,为正治。

二三七、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解读:

对淤血症的判断方法及治疗手段。

二四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解读:

1、阳明病,如果有“食谷欲呕”的症状,则吴茱萸汤一试,若不效,则立该,说明对呕吐症状的治疗原则。

2、如果吴茱萸汤不对症,则该患者的病属上焦——胃的上部,需要用吐药了。

说明吴茱萸汤有治疗“食谷欲呕”这个症状的可能,但“食谷欲呕”这个症状的原因很多种,如果不对症,应改用催吐的药治疗。

二四四、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解读: 脉症“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为初病时的状态,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1
、由于用下法属误治,导致: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

2、如果没有误下,出现渴的症状,则转为阳明病了。

3、如果“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则为阳明里实症。

4、仅仅是“渴者”,没有里实症状的,为五苓散症。

二四五、脉阳微而汗出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解读:三种情况:

1、“脉阳微而汗出”阳脉指浮脉,脉从浮变微,汗出,则太阳病解了,患者自愈了。

2、汗出多者,为太过。

3、阳脉实为浮脉转为大脉或洪脉。是因为汗出多为亡津液,则燥屎了。

二四六、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解读:叙述一种情况,由脉推证,讲解推理过程,难解释。

二四七、跗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解读:

以脉推证,不懂,不解。但“麻子仁丸”为无热而有干屎设。属阳明病,轻症;没有大发热,但属阳证。

二五七、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解读:

1、“无表里证”指表症之发热恶寒,里正之燥屎。

2、“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叙述了持续的发热,应该没有恶寒的情况,但脉浮数者说明患者里实症了。故下之。

3、“瘀血”症的判断: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

二五八、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解读:

此条应该与上条连读,属患者的淤血症。在被用药下后,患者仍然发热的情况下,属淤血。

这条也是对患者淤血的判断。

   

      毛延升

2016-1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