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人对她一无所知,但她才是真正的贵族

 趣文馆631 2016-12-05

她很清瘦,貌不惊人,看起来似乎和自家奶奶外婆一样,只是一位普通的老人,该是到了儿孙满堂,颐养天年的时候。


但是,当她戴上眼镜,拿起话筒开讲,很多学术界知名的硕博导师都成了她的学生,她就是当下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



她是李佩,1918年生人,也许很多年轻人都对她一无所知,但她这一辈子可以称得上一部传奇。


她的丈夫是“两弹一星”的元勋——郭永怀。




她的朋友是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李政道这些人,她的学生有多少在中科院工作数都数不清。


在钱学森的追悼会上,有一条专门铺设的院士通道,裹着长长的白围巾的李佩,被“理所当然”地请在这条道上。


有人评价,这个只有几十斤重的瘦小老太太“比院士还院士”。



1956年钱学森数次致信在美国的郭永怀,信中有这样一句话:


“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准备好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小楼,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


“你快来,快来!”在钱学森的数次邀请下,郭永怀李佩夫妇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


回国后,郭永怀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李佩在中科院做外事工作。



但是没想到,就在1968 年 12 月的一个清晨,当郭永怀带着重要线索,从青海试验基地乘飞机回北京的途中,飞机突然失事。


郭永怀在逝世的最后一刻,还和自己的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身体保护装着核试验结果的公文包。


郭永怀走后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郭永怀先生也因此成为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



得知噩耗的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在郭永怀的追悼会上,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严重政治审查的李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


在当时的环境里,敢于坐在李佩旁边,说一句安慰的话,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此后的几十年,李佩先生几乎从不提起老郭的死,没人说得清,她承受了怎样的痛苦。


只是,她有时呆呆地站在阳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然而,这还不算什么,更大的生活湍流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逝了。


没人看到当时近八旬的李佩先生流过眼泪,老人默默收藏着女儿小时候玩的能眨眼睛的布娃娃。


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只是声音沙哑。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她觉得自己一点儿也不孤独,脑子里好些事。



她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


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写,她做英语教学改革,被称作“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


她曾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当时没有托福、GRE考试,她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选录学生。



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


1987年,李佩退休了,可她接着给博士生上英语课,一直上到80来岁。


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每周一次,总共办了600多场,每场200多人的大会厅坐得满满当当。


有人感慨,“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请得动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腕儿。”



等到94岁那年,李佩先生实在“忙不动”了,才关闭了大型论坛。


在力学所的一间办公室,她和一群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学生,开小型研讨会,这样的讲坛延续至今。


她一生对教育的关心,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不是今天的我们能完全理解的。




钱和年龄对她而言,都只是一个数字。


就像居里夫人把最大额的英镑当书签,把诺奖的奖牌随意给孩子当玩具,在李佩先生眼里,也没什么是不能舍弃的。


她把“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随手装在朋友的行李箱里,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她还去银行捐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30万,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


早年从美国带回的手摇计算机、电风扇、小冰箱,捐了。郭永怀走后,写字台、书、音乐唱片,捐了。李佩先生一生教学的英语教案,捐了。


家里的大大小小物件她都可以拿出来捐,贵重或日常没有什么是她不能舍弃的,这样的捐献几乎贯彻了先生的一生。



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有多少是她的学生。


甚至在学术圈里,从香港给她带东西,只用提“中关村的李佩先生”,她就能收到了。她的“邮差”之多,级别之高,令人惊叹。


她的学生说,李先生是永远微笑着迎接明天的人,她有极大的气场,像磁铁一样,能把周围的东西都吸引过来。


从李先生身上,看到了教师就是这个社会的精神遗传基因。



她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如今她家的房价早已超过10万每平,她的家也被称作“中关村的一片孤岛”。


曾经在学生眼里一周穿衣服不重样、耄耋之年出门也要把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别上卡子的爱美的李佩先生,已经顾不上很多了。


如今,她的背驼得像把折尺,一天的大多数时光蜷缩在朝南书房的沙发里,困了就偎在电暖气上打盹,即使三伏天,她也觉得冷。



她的眼眉越来越低垂,这双被皱纹包裹的眼睛,见过清末民初的辫子、日本人的刀、美国的摩天大楼,以及中国百年的起起伏伏。


如今,没什么能让这个百岁老人大喜大悲了。


或许在年轻人眼里,她很陌生,但在当今中国学术界,她才是真正的贵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