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细思恐极的硬件五大技术突破 | 独家揭秘「硬报纸」

 洪明轩 2016-12-05
一、可回收火箭(Reusable Rockets)
主要研究者:SpaceX、蓝源公司、联合发射联盟(ULA)
成熟期:现在
一句话点评:射上天了怎么办?收回来再射一次!
太空,广袤的空间、取之不尽的资源令人垂涎。
问题在于,去太空的票可没几个土豪付得起。美国航天飞机平均单次发射费用达4.5亿美元, 最普通的飞船发射一次也要2~3亿美元,高昂的花费只能让纳税人仰望星空。成本,是航天从举国大业飞入百姓家的最大壁垒。
为什么射一次那么贵
因为火箭太贵
人造卫星、载人飞船、航天飞机,都需要火箭推力进入轨道。制造一颗火箭耗费数千万美元,而数以千计的火箭在完成推进任务后,最终都坠入大气层燃烧殆尽
你觉得玩互联网模式叫烧钱?航天才是赤果果的烧钱
其实,火箭造价虽高,燃料成本却非常低。以Spcae X猎鹰九号为例,单次发射费用为5400万美元,燃料费只有20万美元。如果能回收火箭反复利用,每次上天仅花20万的燃料费,太空旅行价格降低100倍不是梦!
蓝源(Blue Origin)的杰夫·贝索斯和SpaceX的埃隆·马斯克就从火箭回收找到了突破口。
2015年12月,屡败屡战的SpaceX终于第一次在陆地上成功回收“猎鹰9号”的一级火箭。火箭把11颗通信卫星送上太空后,从距地面643公里的国际空间站返回,经过复杂的减速、制动和调整姿态,终于稳稳地直立降落在地面发射台上。这难度,相当于“在狂风中让一根扫帚平稳直立在手掌上”。
其实,蓝源的新谢帕德(New Shepard)火箭比猎鹰9号还早一个月就完成了首次回收。但是相较之下,SpaceX的难度系数更高,而蓝源的技术还处在初级验证阶段。New Shepard发射高度只有100多公里,分离速度为3马赫,高度和速度都远低于猎鹰9号。
两者的目标也大有不同:贝索斯是为了发展亚轨道太空旅游,把曾经2000万美刀/人的太空船票降到机票价格;而马斯克则要把飞船、卫星送入轨道,50年后移民火星
进入2016年后,蓝源马不停蹄地进行了多次实战演习,连续3次回收火箭成功,前景一片明。而SpaceX,已于今年4月9日成功挑战了更疯狂的海上火箭回收
小萝莉们记住了:将来的蜜月行,必须是太空游才够浪漫哦。
二、自动驾驶(Autopilot)
主要研究者:特斯拉谷歌、百度、优步、沃尔沃、梅赛德斯、尼桑、福特、丰田、通用……(一大波跟风土豪恕不一一列举)
成熟期:1-2年
一句话点评:自己会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从来不吃罚单!
这个星球上,每天有3千多人死于车祸,人为失误导致的车祸。
这个星球上,每天还有几百万人违章吃罚单,人为失误导致的罚单……
现在,万能的AI拯救人类的时候到了!
对于广大车民而言,无人驾驶可以让人远离车祸、酒驾和违章,让爱车安全行驶、爱人安全回家;对于野心勃勃的互联网巨头们,特斯拉,谷歌,苹果和百度,无人驾驶技术是他们挖掘商业金矿、颠覆传统行业、最终雄霸天下的大好机会。
特斯拉从半自动辅助驾驶切入,打着“帮你开”的幌子培养用户习惯,逐渐变成“替你开”。
特斯拉Model X的Autopilot已经实现了自动变换车道、自动高速驾驶、自动躲避碰撞、自动减速以及自动跟随等,司机随时可以双手离开方向盘进入自动驾驶模式,也可以随时夺回操控权。当然大家都明白,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智能化,最终升级到真正的无人驾驶只是时间问题。
谷歌蓄谋已久企图一步到位:没有方向盘、油门和刹车,当然更没有驾驶员,要做就做最彻底的真·无人车
谷歌6 年前就开始巨资布局无人驾驶,迄今上路测试的无人车55 辆,行程超过 274 万公里,途中只出过11起小事故,造成了车身的一些刮擦损伤。和人类相比,这些车的“驾龄”,相当于15年的老司机
百度在技术上向来是谷歌的跟(shan)随(zhai)者,然而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在定位和传感方面,百度使用了和谷歌类似的车载激光雷达;在发展战略方面,百度则和特斯拉类似,先从“辅助驾驶”打开入口,一步步向全自动驾驶逼近。
自从2015年底路测成功以来,百度的目标是在3年内商用,5年内量产。如果真能实现,百度无人车在国内普及的速度可能会比谷歌无人车更早。
百度正在把语音识别、百度地图和百度大脑等一大波自家产品捆绑到正在研发的无人车中。为了增加百度地图的准确性,百度还收购了芬兰室内陆图公司Indoor Atlas,来增强其在大数据方面的表现。
至于苹果——江湖上留下的只有传说……
乔布斯生前有一个未圆的梦想:要做一款改变世界的智能汽车——iCar。至今还没人见过iCar的真身,然而,越来越多的传闻显示,也许暗渡陈仓正是苹果的一贯风格。苹果从特斯拉、福特、通用、三星疯狂挖人,组建了一支数百人的研发团队来开发其汽车项目;2016年5月,苹果出手10亿投资滴滴更让人浮想联翩。
当然,真相只有库克船长才知道啊……
为什么这么多、这么壕的互联网公司突然间不做机,去做车了呢?
互联网公司擅长的是软件、算法,互联网公司可以做出机器视觉人工智能,从而把一堆棱角分明的钢铁装上大脑,变成一个安全、省心又聪明的家庭好帮手。无人车和普通车的区别,就好比是《变形金刚》中的大黄蜂,和你能买到的现实版装逼蜂之间的区别
虽然AlphaGo大败李世石,然而在大多数人看来,人工智能取代人类仍然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无人车,恰好是AI、深度学习等技术当前应用最成熟、钱景最明朗的方向。
可想而知,将来,当渣男和绿茶婊坐在变形金刚版大黄蜂里甜蜜时,你却连只爱抚的手都腾不出来;当六岁小孩都能坐上无人车自己回家,你还好意思在朋友圈里晒自己托关系考出来的驾照?
传统汽车巨头再不幡然醒悟,5年后就会面临100多年前马车的下场:被福特用流水线制造的汽车全歼
不在成魔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无人驾驶,已成汽车行业必争之地
所以,如果你今后频繁看到如下新闻,请不必大惊小怪(毕竟你也是看过硬报纸的人啊):
沃尔沃100辆无人驾驶汽车将于2017年上路;
丰田汽车于今年6月1日公布了两款自动驾驶原型车,在美国加州的GoMentum基地体验测试,计划在2020年上路;
上汽集团将在未来5年内实现自动部分路况的自动驾驶,10年内实现全环境下的自动驾驶;
2016年3月,通用汽车10亿美元收购无人驾驶创业公司Cruise Automation,高出其A轮估值10倍;
……
就连租车公司也挤了进来。
对于掌握了出行入口的滴滴、Uber、Lyft而言,自己造车或是与别人合作,只是手段和时间问题。有了无人车,再也不用为用车调度和老司机的补贴方式发愁了。在他们的理念中,汽车所有权早已过时,交通服务共享才是未来
未来十几年内,你一定会看到苹果生产的滴滴专车、丰田产的人民优步、或是通用制造的Lyft。
除了行业大佬们,也有灵光乍现的天才少年,仅凭一己之力,用6个月 + 5万美元就造出了AI驱动的无人车直接上路,请戳《特斯拉、谷歌最怕的对手竟然是……》
这么多竞争对手蜂拥而上,到底谁能笑到最后,目前谁也说不清。
但是,无论谁笑到最后,一定会有人笑不出来。
当所有车都像大黄蜂一样随叫随到、甚至不请自来,还会有谁记得“老司机”这个古老而神圣的职业呢?
三、SolarCity超级工厂(SolarCity’s Gigafactory)
主要研究者:SolarCity、中圣集团(Sun Power)、松下
成熟期:明年
一句话点评:马斯克新能源帝国崛起
砖家叫兽们咆哮着能源危机:地球的石油资源在40年后就会枯竭!殊不知,最丰富的能源就在我们身边。
太阳每秒钟辐射到地球的能量,是全世界一年总能耗的3.5万倍,相当于每年免费送给每个地球人1.7亿度电。太阳大大送了这么多红包,不应该抢断手吗?人类几千年来都置之不理,是不是太可惜了呢?
因此,能源危机是个伪命题。怎样用更先进、更高效的方式收集能源,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
太阳能电池,就是目前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案之一。
大多数人都知道“钢铁侠”马斯克创立了特斯拉和SpaceX,一些人还知道他曾经做过美版支付宝PayPal,但很少人能想到,马斯克竟然还是某太阳能企业的董事长。SolarCity,就是马斯克想出idea,出钱让他的表兄林顿(Lyndon Rive)和彼得(Peter Rive)做的太阳能企业,现已成为北美最大的住宅太阳能系统安装公司
SolarCity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最高效的太阳能电池
2015年10月2日,SolarCity发布了世界最高效的屋顶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光能变成电能的百分比)高达22.04%,超越了曾经的行业龙头Sun Power 21.5%的转换效率(戏剧性的是,这个纪录仅在4天之后就被松下的22.5%逆转)。传统的多晶硅光伏电池效率只有16%~18%;借助超高的转换率,SolarCity可以比传统太阳能系统节省1/3的电池板,却产出同样多的电能。
工艺简化成本低:
除了在关键指标“转换效率”上的技术突破,SolarCity还大幅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使用沉积制造工艺,SolarCity将制造电池所需的20多个工序减少为6个,并且用价格便宜的铜替代了常规太阳能电池中最昂贵的元素:银。
每月电费省1/3:
SolarCity并不把太阳能电池板卖给普通用户,而是采用租赁模式:上门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后,每月收取租金(持续20年)。对用户来说,相当于之前交给电力公司的钱,现在用来交SolarCity的租金还绰绰有余
到底划不划算呢?Facebook上有个太阳能用户晒出了他的账单:以前一个月电费$281,现在用了太阳能,电费降到了$90,加上SolarCity的租金每月$100,总体来说省了$91(32%)。到了阳光明媚的夏天,省电会更多。
SolarCity已在水牛城筹建北美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工厂,大规模生产这种新型电池。预计明年每天可生产1万个太阳能电池板,每年可发电1000兆瓦。2017年底,当水牛城工厂满负荷生产时,SolarCity的住宅型太阳能电池板的每瓦成本可以从2.84降到2.50美元以下。
有了SolarCity和Tesla两员大将,马斯克在下一盘更大的棋。特斯拉工厂生产的电池可以直接送到SolarCity作为太阳能系统的组件(SolarCity已是特斯拉电池的最大客户),SolarCity的太阳能电池板又可以装到特斯拉充电桩上作为免费的电力来源,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珠联璧合!而电池和太阳能,又是SpaceX太空科技的最佳拍档
能源、交通、太空三驾马车,引领着人类奔向未来——这就是马斯克的世界观。目前还没有一个对手,能和SolarCity、特斯拉、SpaceX在太阳能发电、储能、新能源交通工具、自动驾驶等各方面形成全方位的竞争。马斯克新能源帝国的崛起,一如当年iPhone手机市场的惊艳登场那样,势不可挡。
开着特斯拉、晒着太阳能的钢铁侠们,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有生之年,就能终结化石燃料的光辉岁月。
四、知识分享机器人(Robots That Teach Each Other)
主要研究者:布朗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Brain of Things
成熟期:3-5年
一句话点评:机器人都学会百度和微信了,人类还想怎样?
每个人都想要一个聪明、善解人意的机器人。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希望以下的事情变成现实:
机器人称霸象棋、围棋乃至Dota、LOL、星际等所有智力竞技项目;
机器人保姆能流利地回答孩子种种古灵精怪的问题,而亲生父母只能在一边尴尬地旁观;
本想买个机器人帮忙干活,早日升职加薪登上人生巅峰,没想到它在三分钟内取代你干了20年的工作;
……
其实,你内心深处要的是这样的机器人:任劳任怨地服务人类,会叠袜子、整理房间、打包行李,做点好吃的,还会甜甜地叫你一声“Sensei”——我说得没错吧?
然而,这些对人类而言最简单不过的小事,恰恰是目前机器人领域被忽视的大问题。尽管有了深度学习这样的杀手级技术,人工智能要下厨做饭的难度,还是远远大于秒杀围棋九段的难度。
举个栗子:机器人炒一碗蛋炒饭,先要识别出鸡蛋、米饭、锅碗瓢盆都是各自独立的对象,然后要用机械手用不同的方式抓握这些物体,按照正确的流程点火、放油、炒饭,遇到炒糊了盐洒了之类的突发事件还要应对自如,天啊……
为什么有些人觉得简单的事情,AI却觉得很难?根本原因在于,每个人自出生以来,时刻都在观察世界并与之互动,不断积累经验,这个试错过程便是被称为“熊孩子”的儿童时代。人脑的神经网络里潜移默化地存储了巨量的数据,哪怕炒一次饭、叠一次袜子都在玩大数据。而AI并不是为了在这个物理世界中生存而进化的,反而缺乏这些人类熟视无睹的常识。
那么,我们如何教会机器人这些常识呢?
布朗大学的美女教授Stefanie Tellex发明了教会机器人做家务的方法。在罗德岛的实验室里,她正在教会一台Rethink机器人公司生产的Baxter(有两只机械手的工业机器人),学会用正确的姿势捡起一把小刷子。
机器人先用右手在刷子周边反复移动,用内置摄像头拍下各角度照片,同时用红外传感器测量距离。学会了识别物体之后,机器人用它那只有两根手指的抓握器,尝试不同的方式夹住物体。当它终于成功把刷子举起来时,机器人还会摇一摇,确定东西被夹牢了。AI把以上步骤的数据固化到神经网络形成通路后,机器人就学会了如何用手捡东西。
如果你觉得这一幕很滑稽,就像是机器人在玩玩具,那就对了——你小时候也是用这种方法学会用筷子的。
通过以上方法,教授已经教会了机器人识别200多种物体,比如她儿子的橡皮鸭和玩具船。然而,仅仅给机器人当女教师还不够,教授有更大的野心:建立一个包含上百万常用物品的机器人视觉识别数据库
捡起一把刷子的数据,经压缩后只需10M存储空间;如果360行的机器人都上传训练数据,交流知识,分享经验,机器人就可以变得无所不通、无所不能。一个机器人学会了一项特定任务,它便可以将数据传到云端共享,加速其它机器人的学习和任务处理。
十年之内,我们就能看到“机器人能力大爆炸”,拥有一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机将成为宅男新的梦想。
有了能力数据库,就像机器人有了百度:各位机器人同胞们,你想学会反击人类骚扰的防身术吗?你想了解调戏女主人的正确姿势吗?
百度一下,机就知道!
五、空中无线供电(Power from the Air)
主要研究者:华盛顿大学、德州仪器公司、马萨诸塞大学
成熟期:2-3年
一句话点评:可穿戴硬件再也不需要电池啦!
再小的可穿戴设备,也需要电池。增大电池容量会增加重量、影响便携性;减小电池则牺牲续航,迫使用户一天数次为设备充电——这就是为什么40%的人戴了一个月手环就把它扔到角落了。
既不能增加电池,也不能减小电池。当我们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排除后,剩下的那一个,无论看上去多么难以置信,都是可穿戴设备未来唯一的选择:
没有电池。
那电从哪来?
从空气中取电!Power from the Air
今天的空气早已不是几百年前的农业时代,那天然、纯净、透着花香的空气了。今天的空气,除了PM2.5和汽车尾气以外,还充斥着无数电磁辐射:WIFI、手机4G、电视广播……
这么多的电磁辐射每天在空中飘荡,除了扎紧孕妇防护服掩耳盗铃,难道就没有办法把它们变废为宝吗?
比如说,用来充电?
华盛顿大学研发的无线供电技术,可以让互联网便携设备从无处不在的微弱无线信号(如WIFI)中吸取电能,从而彻底摆脱对电池的依赖。
无线充电并不难,难的是在远距离情况下,只能捕获极其微弱的电能,其余全都白白浪费。因为能量在空间中的传输随距离呈指数衰减,距离只要稍远,充电效率就会急剧下降。某些手机所谓的“无线充电”,比如Lumia 920,有效距离只有1厘米,离开充电平面2厘米以上就充不了。
在无线充电领域,正常人的研究方向无非是聚焦电磁能量、提高传输效率等等,结果至今只实现了10厘米之内的成熟方案。
但偏偏有人不走寻常路
华盛顿大学的Shyamnath Gollakota和Joshua Smith设计了一个绝妙的新思路:环境散射通信(Ambient Backscattering)。利用无处不在的外界电磁信号源,将其反射用于设备间的通信。
究竟妙在哪儿呢?硬报纸告诉你。
一方面,可以从外界源源不断获得免费的电能。尽管很微弱,但你从来不需要多交一分钱电费!你蹭的电可能来源于隔壁老王的WIFI路由器,也可能来源于移动手机基站、RFID射频发生器、甚至是东方明珠电视塔。
另一方面,互联网便携设备最大的能耗无非是用来建立通信、收发数据,例如蓝牙模块和传感器。利用反射环境信号的通信方式,可以把能耗降到WIFI通信的万分之一(0.2~0.5uW),蓝牙、ZigBee的千分之一。
万分之一的能耗有多低?恰好低到可以用“无线蹭电”的方式来解决供电!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来了:“环境反射通信”是怎么做到把通信功耗降低一万倍的?
小提示:关键词是“反射”。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两个古代士兵在野外侦察,宋兵甲突然发现了近在咫尺的敌军。在一个没有手机更没有微信的时代,他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把这一重要情报悄悄发送给远在几百米之外的宋兵乙呢?
我希望你的答案不是“跑过去”或者“吼一嗓子”。如此传(er)奇(bi)的行为,只有宋朝的刘翔和刘欢才能做到。
教你个逼格更高的方法:甲可以用一面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乙的眼睛里。晃眼3秒代表信号“1”,晃眼1秒代表信号“0”,组成莫尔斯电码。宋兵乙(如果眼睛还没被晃瞎)解码后就会看到文字信息:“梅超风来了!”
用镜子反射阳光,通信双方传递的是光信号;但镜子本身并不发光,真正的能量来源是太阳的光辐射。转动一下镜子所消耗的能量,和跨栏、唱歌、点个烽火台相比,实在是低到极致了。
把故事中的太阳辐射换成WIFI、基站的电磁波,把镜子换成RF射频收发器,就是“环境反射通信”的原理。在华盛顿大学的原型实验中,信号编码就是通过控制射频反射强度来表达0、1比特位,和镜子晃眼的方法如出一辙。
虽然空中无线供电技术目前处于研发早期,但一系列实验结果已经让人满怀期待:
他们做到了利用5米外的WIFI路由器,给一台没有电池的相机供电,还能正常拍照,同时WIFI看视频速度丝毫不受影响;
距离30米(有穿墙)的两个智能设备可以在无供电的情况下,通过传感器互联互通;
从RFID设备发出的无线电波中汲取电能,做成无电池传感器……
最令人惊叹的是,实现这些魔法般的科技,所需的芯片价格只有1美元不到
在未来的智能家居中,监控摄像头、温度传感器、烟雾警报器,乃至成千上万个物联网智能设备中的微型芯片都将没有电池,因为它们永远都不需要充电
也许更重要的是,它们永远不会出现在你的电费账单中
电费的事,就让隔壁老王包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