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明达谈《庄子 · 说剑篇》

 anson46 2016-12-05

这是父亲2010在邯郸武术论坛上发言的部分,全文收入2017年计划出版的《说剑续稿》中。


马廉祯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名剑风流 罗文 - 环球曲词选-顾嘉辉 邓伟雄


《庄子·说剑篇》是我们了解战国时代赵国剑文化的重要文献,是十分难得的先秦剑学资料。有趣的是,北方有《说剑篇》,南方则有《吴越春秋》关于“越女论剑”的记载,虽都有寓言色彩,但虚中有实,堪称中国古代剑学的“双子星座”。在先秦剑道著作已全部失传的今天,它们的存在尤显珍贵。


《说剑篇》历来被视为《庄子》的杂篇,是后人的假托之作,属于“纵横家言,与庄学无关”。(止庵《樗下读庄》)或曰:“此文与《战国策》之文绝相似,其为后出无疑。”(钟泰《庄子发微》)而作为与剑有关的文献,它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信息,一些在其他史籍中看不到的东西,这大有助于我们了解战国时代赵国——实则不止赵国——的剑文化,至于它是否属于“庄学”,与庄子本人是否真有关系等,对我们而言,倒是又其次也的事情。



概括言之,我以为《说剑篇》作为一篇寓言作品,以赵国作为故事发生地,又以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赵何为依托,恐怕是有一定道理的,可能反映了赵国击剑活动朝野兴盛的真实情况。春秋时代,吴越宝剑名重天下,击剑蔚然成风,故很长时间以后,吴地还有“吴王好剑术,民人多剑瘢”的谚语。



以此类证,假定《说剑篇》是迟至汉魏的作品,作者选择赵国也必定有所依据,而非全然作空穴来风之谈。《说剑篇》提供的信息量甚大,至少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一、当时的职业剑士不但有专门的“剑服”,而且还有专门的装扮和言语风格,即所谓“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对这番样子,注家有不同的解释,我们且不必细作考证,我以为与击剑技术的施展直接有关的是两点,其一,“垂冠曼胡之缨”,即头上的冠是用比较粗的绳索(缨)系起来的,二人击剌之间,缨易于断绝,会影响到勇力的发挥,只有用比较粗的缨才牢固,而这种粗绳没有什么文理,这就是“曼胡之缨”,有学者认为“曼胡”就是模糊,所言有一定道理。其二,“短后之衣”,是为了方便进退起伏而设计的服式,很可能是专门的击剑服。


二,“瞋目而语难”,古今解说甚多,莫衷一是。我以为这是古代职业剑士群体约定俗成的一种表情或表达方式,“语难”就是“言不流利”,是为了显示实力和庄严感而有意为之的,是一种职业风格,应该是古老的传统。旧说“竞以难事相夸说”、“说相击也”之类,都是文人想像之词,不足据信。


三,“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同样有许多不同解说,主要由于注家的着眼点不同,有认为这是指剑而言,“极言其剑之利也”;另有人认为是指人而言,言剑术的高明。我以为后说为是。这里是讲剑技的高超绝伦,没有人可以阻挡,挡则必亡!“千里”只是夸张之词而已,极言“倏忽纵横”的能力。


四,“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这是《说剑篇》通篇之中最具有“剑论”意味的四句,经常被人们所引用。其实这几句与“越女论剑”的“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约略相近,而总体的意蕴远不及“越女论剑”丰富、生动,更具有先秦剑论的真实感。古人的解说是,“示之以虚”是欲人不能测也,“开之以利”,欲人不及防也。由此才能引出“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境界,这是合乎击技之道的正解。我以为这四句很可能采自某家剑论著作,不是寓言作者的创作。


五,“夫子所御杖,长短如何?”这是赵王问庄子的话,“杖”是剑的代称。赵王问庄子,你所用的是长剑还是短剑?春秋战国到汉代,剑有长、短两大类,形制不同,技术特点也不同。对此,我曾在《短剑与长剑》一文中有所考论,也引用过《说剑篇》的这条材料。我说:“庄子以剑士身份去游说喜好击剑而不惜剑士生命的赵文王,赵文王问庄子曰:“夫子所御剑,长短何如?”此处“剑”字或作“杖”,“杖”是兵器的代称。



可见,长剑短剑各有千秋,剑士执长执短各有所宜。”《说剑篇》里的这一问,显示了作者对剑的熟悉,表现出了一个行家特有的历史感,也给我们判断《说剑篇》的成文时间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实际上后世的剑技家们,特别是晚近以来以姿态翩躚的“剑舞”冒为剑法的舞家们,竟然以剑穗的长短作为依据,分成所谓长穗剑、短穗剑,还有什么长穗双剑,这些花样翻新的新把戏,距离剑的本原去之又何啻千里!传统文化不能离开其特定的根基,不能抛开真正的古意而任情“创新”,如果这样,那就是胡编滥造,是对传统精神的扭曲和亵渎。



关于《庄子·说剑篇》我就先谈这么多,还有些内容比较细琐,不是这篇短文所能容纳的,请允许我以后再谈。从司马氏祖上以司马蒯聩为代表的击剑世家,到庄子与赵惠文王之间关于击剑的长篇对话,使我们初步认识到,战国时代的赵国,以其中心城市邯郸为依托,曾经形成浓郁的尚剑之风,产生了重要的剑论家族,这在赵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并加以继承和弘扬的。


唐代大诗人李白,以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和《庄子·说剑篇》的记载为题材,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侠客行》,诗的第一句:


“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


就把我们带入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一个赵国侠义英雄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令人感佩,令人神往。对于赵的剑文化,我们的了解还相当有限,这篇小文只是一个初涉胜景的引玉之作,不当处尚祈方家有以指正。


谨以李白的诗句作为拙作的标题,试图借助于这位“十五好剑术”的诗人,感受一下他心目中的赵国剑客,领悟一下古之慷慨悲歌之士的磊落襟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