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思考为何越来越难?

 风雨彩虹xh 2016-12-05

深度思考为何越来越难?

全文4650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这个信息过量的时代,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大脑重新适应时代要求。好在我们的“硬件”达标,但我们可能并不了解我们的“硬件”。互联网上有一张图片很有意思:一百年前我们被称为“东亚病夫”,拿着个大烟斗蜷缩在床上;而一百年后,我们在床上抱着手机——历史居然如此的相似。

深度思考为何越来越难?

有人说,人类社会是螺旋式上升的。也就是说,一百年前和一百年后,尽管相似,却不完全相同。我们现在每天抱着手机(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娱乐),其实是对这个信息过载世界的一种妥协。这种妥协本身并无不好,如果我们能明白大脑是怎样思考的,哪些行为影响了我们深度思考以及怎么让我们的大脑在大量的信息里高速运行,那我们便可以充分地享受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便利,而不是成为这个时代的奴隶。我始终坚信一句话:当下这个时代就是最好的时代。

你到底有几个脑子?

下次再有人质疑你的智商,或者辱骂你:“你是不是脑子有病啊?”你一定不要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问问他:“朋友,我的脑子可能真的有病。但请问到底是我的哪个脑子出了问题呢?思考脑?反射脑?还是存储脑?”

估计对方一定会被你逼疯。你看,有知识和没知识就是不一样,你还好意思说我脑子有病?

按照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荷兰自由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特奥·康普诺利的说法:人的大脑分为思考脑、反射脑和存储脑。我们一个个来说。

思考脑:主要负责所有的思考过程,其特点是处理速度慢,需要保持专注,但容易疲劳,不能多任务并行。

举个例子:我们一边做数学题一边看着美剧,结果可能是数学题也没做好,美剧也没看爽。这就是我们成语说的:“三心二意”。但生活中确实存在三心二意的事儿。

比如你一边驾车一边打电话,并没有因为打电话而严重影响驾车。科学研究告诉我们:驾驶动作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此时占用的大脑资源非常少,但打电话还是会对驾驶者的反应和判断产生严重影响。打电话的驾驶员平均反应速度要比专心的驾驶员慢0.1秒。所以,实际上,我们的思考脑并不存在多任务并行的情况。它只是不断地在多个任务中间进行切换。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耗费更多的意志力和更慢的处理速度。

因此,专心致志地做研究、写文章、做题等等对思考脑的训练极有好处。“互联网会让人变得肤浅”说的大致上也就是思考脑基本停止工作,只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我们现在已经很少给自己留一些空白时间了。这些空白时间的意义就在于可以让我们的思考脑得到放松和休息。

反射脑:主要处理我们最原始的刺激反应。它的特点就是反应特别快,处理问题是自发、无意识的,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但容易出错。

我们在聚会的时候,突然人群中提到我们的名字,我们会迅速捕捉到这个信号。这就是你的反射脑在工作。只要有一个原始的信号刺激你的反射脑,你就会对这个信号做出判断和反应。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可能听错了。

再比如,一个玩具球拍和一个球加起来是1.1美元,球拍比球贵了1美元,那么请问球是多少钱。有50%-80%的人会一口回答0.1美元,其实正确的答案应该是0.05美元。

我们经常说的“粗心大意”恰好就反应了我们反射脑的工作机制。记得我小时候考试的时候计算“8+8=?”时候,想都没想就填了个“10”,回来就是“皮带炖肉”。实际上,并非我不会计算,而是反射脑下意识告诉我的结果。

经历高考的人都知道,我们最后几月就是要把自己练就成看题目就知道选什么的“天才”,这就是要让我们的反射脑强大起来。然而,反射脑只负责对“最原始”的刺激信号做出回应,并不能很好地胜任考试这种高强度的“体力+脑力”劳动。而现实情况是,我们确实有很多人练就了这种本领,原因并不是他的反射脑强大了,而是存储脑强大了。

存储脑:像我们的图书馆(存储脑)一样,把我们看过的书(信息)都放进去,然后进行分门别类和存储。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基本没有时间进行信息整理,一条信息接着一条信息的去浏览。存储需要时间,而不断有新鲜信息进来,导致的结果就是图书馆门口的书越堆越多,越到后面就越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进行梳理。而事实上,我们可能并不会记得那么多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存储下多少信息。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试验。打开自己的微信收藏夹,看看收藏夹内的多少内容你还记得?这些信息也只是躺在你的微信收藏夹里,而没有在你的存储脑中。不幸的是,当我们思考脑工作的时候,需要存储脑不断地配合,调取信息,协助判断。可惜,脑袋里面空空如也。

这些原因影响了你的深度思考

信息过载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危害就是让我们缺乏深度思考的幸福感。貌似一天到晚都很努力地在学习,在精进,而事实上只是在“刷观念”、“刷认知”、“刷有趣”、“刷搞笑”……刷完这些之后,你拥有的不是充实,而是满满的失落。因此,我们需要找出信息过载的时代让我们缺乏幸福感的“凶手”。

第一个原因:随时在线

因为职业关系,我没有办法不在线。学生随时有问题qq留言,微信留言可能需要我及时回复,毕竟这一代人极其需要被关注。然而,这给我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思考脑工作的时候,不断有新鲜刺激来干扰我。我殚精竭虑地害怕忽视了任何一个学生,结果就是我掉入繁琐事务的深坑,无法自拔。

科学研究表明,专业人士在工作中很少能有完整的45分钟是不受干扰的。如果有比较困难的任务,有37%的人很难在办公室里完成,需要到咖啡馆、或者是自己家里这种比较安静的地方完成,因为这些地方能不受干扰。还有6%的人在哪里都很难做到集中注意力。一个安静学习和工作环境确实对提高效率有极大的影响。

另外一项针对15W智能手机用户的调查指出:他们的手机每天要被解锁110次,最高时候平均每小时要看9次手机,也就意味着不到7分钟,人们就会放下手里工作,去看一次手机。而每看一条信息,我们都需要6、7秒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我们知道:思考脑是无法进行多任务处理的。每一次任务的切换带来的都是思考脑的重新热身。这个热身过程几乎是白白地耗费我们的时间。另外,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书),像垃圾一般对在我们的存储脑(图书馆)中,我们的分类强度和难度瞬间增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感觉一天并没有忙什么还觉得自己“生无可恋”的原因。我们接受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而这些信息我们完全可以屏蔽掉。

第二个原因:多任务并行

我们已经非常清楚:思考脑是无法进行多任务并行处理的,而现实情况是我们总是试图“三心二意”,最终的结果也是无限制的增加总时间。

2013年西班牙有一起严重的火车脱轨事故,驾驶员在出事的前几分钟,接到了公司打来的电话,和电话里的同事一起商量火车的行驶路线,同时还翻了自己手里的行驶图纸还有其他的文件。虽然这个电话没有被认定是造成事故的最终原因,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电话,火车平安开到最后的几率就会大很多。

第三个原因:睡眠不足

这个问题在现代的中国非常突出,尤其集中在学生身上。在不查阅任何资料的前提下我们就能够根据经验:中国学生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长都存在严重问题。上课昏昏沉沉,下课异常精神,导致的结果就是所有的课程都变成考试前的划重点与突击。

《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选了28名学生,先让他们看一组图片,等过两天让他们重新回忆照片里的信息。这些人其中一半在实验的前一天被要求通宵不睡觉,另一半是正常睡眠。测试结果发现,之前通宵过的那一组学生,比正常睡眠的那一组学生,平均少记忆了19%的图片。

实际上,这个实验还不能完美的说明睡眠和存储脑之间的关系。因为记忆图片(存储脑工作)之后才开始进行睡眠和不睡眠两种实验。对中国大学生来说,大量的人是长期缺乏睡眠和睡眠质量不高。考虑到这一因素,中国学生实际的存储脑工作情况要更为糟糕。

第四个原因:压力超负荷

持续的低水平压力就像是一直拉满的弓,时间长了,它的弹性就会变低。家庭压力,社会压力,同辈压力等等都是造成大脑超负荷的原因。长时间超负荷运行,最终会是的机器提前报销,而我们还在试图通过其他的方法来缓解或者减轻这种压力。

重新振作起来

既然已经比较清楚地知道了影响大脑深度思考的原因,那方法应运而生。逐个来说。

离线思考VS随时在线

这种离线思考的方式也可以叫做“电子静默”。完全放弃使用电子通讯产品的做法也是愚蠢的行为,毕竟人是需要社交的。而现在主流的社交方式就是通过电子通讯产品进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随时在线。比较好的方法是每两小时处理一次手机的在线消息。当然工作性质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设置方法。再说明白点,对大学生来说,每四十五分钟处理一下在线小时既不会让别人觉得你不礼貌,也不会耽误你上课。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我们就不会受到随时在线的打扰。

另外,现在又很多类似于“应用计时”的软件,可以让你清楚知道一天中到底每个APP耗时多长时间。结果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至于有人建议按照“象限法”来处理事情,即紧急又重要、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既不紧急又不重要四大类事情,我觉得对初学者来说是不靠谱的。因为仅仅判断一件事情到底属于哪个象限的事情就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

较为稳妥的办法是按照“简单”“有趣”的原则来进行处理。例如:将既简单又有趣的工作与既不简单又无趣的事情交替进行。这样的好处是不断地照顾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始终让自己处于比较愉悦和自信的状态之中。

正常睡眠VS睡眠不足

保证正常睡眠的方法有很多种,而每个人的情况又不尽相同。这里只介绍一种快速入睡(视个人情况)的方法:数呼吸。这个方法来自于佛教的数息法门。

要点有二:

一是用心去感受呼和吸中间交替的“一刹那”,既不可以的去数,又不放任自流,将呼吸的速度和数刹那的速度调节一致,但尽量保证不有意去数;

二是只数1-10十个数,不要像数绵羊一般数到几百几千。到十则自动回到一。如果是心平气和的用心感受,快速入睡并不难。这个方法也可以用于平复内心各种不好的念头上。

需要强调的是:睡眠前一个小时不要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具体说就是屏幕发光的电子产品(kindle之类墨水屏的产品自然排除在外)。因为发光屏幕会有蓝光出现,这种蓝光会让我们的大脑判断为白天的光线,而不是晚上的光线。所以当我们玩手机的时候,大脑会误以为现在还是白天,并不是睡觉的时间。

有一个实验,让两批人分别在睡觉前读电子书或读纸质书,然后来检测他们身体中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主要是帮助我们睡眠的。结果就发现,看电子书的人比看纸质书的人的褪黑素分泌要晚一个半小时。

专注任务VS压力过载

一个在动物身上的试验:有A、B两只猫。A猫每次进食的时候都要受到电击,B猫有时候进食的时候会受到电击,有时候不会。实验人员发现:几周之后,A猫适应了电击,正常进食;B猫越来越焦虑,最后放弃进食。研究人员在解剖B猫的尸体时发现B猫的胃壁上出现了很多小孔,这些小孔就相当于人类的胃溃疡。

这给我们一个启发:我们专注一个任务,持续地接受一个压力源,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不确定性的焦虑,完全可以不受压力的打扰。

写在最后的故事

从前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傅,什么是禅?”

老和尚摸着小和尚的头说:“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时就睡觉,这就是禅!”

小和尚似懂非懂,继续问:“那世人呢?”

老和尚笑着说:“世人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啊!”

说到底,这些科学研究以及根据这些科学研究提出的方法归根结底就是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去做什么事情。至于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决定于你有没有在做。如果做了,你就投入当中,不受干扰,自然会进入深度思考的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