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脑如何工作?如何解放大脑?

 MM的小书屋 2022-05-09 发布于山东省

《慢思考》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特奥·康普诺利教授的代表作,本书的副标题是“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在一心多用的时代保持专注的书。本书共有18万字,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回答了三个问题。

  • 第一部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进行工作的?

  • 第二部分:摧毁我们大脑的锁链是什么?

  • 第三部分:如何解放你的大脑?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作者是如何回答这三个问题的。

--------------------------

第一部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进行工作的?

1.1 大脑是目前人类能想象到的最出色的计算机。

一个简单而迷人的科学真相----神器大脑。我们的大脑含有1600亿个细胞(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与万亿条连接,这些细胞和以突触进行的连接共同构成了我们神经网络。我们的神经系统中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名为“中枢”的区域,但是在我们的大脑内部,并没有一个“中央处理器”,大脑神经细胞以分布式的结构形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网络。这种分布式结构就如同自然界中的食物网,某一条食物链的缺失并不会对整个复杂食物网造成过于严重的影响。这不是说大脑中的某些区域受损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命活动,而是说某一条神经连接线出了问题,大脑还有其他的链接方式来弥补和修复这种损失。基于这种机理,人类大脑比世界上任何一台计算机都要复杂、高级、先进。

这台复杂的“超级计算机”能够与身体里的几十万亿个细胞进行直接的双向通信,这些细胞组成了我们的“身体脑”,并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影响全身所有细胞。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这三套系统的关系十分紧密,使身体能够快速的协调和反应。

1. 2 三套脑系统:思考脑、反射脑和存储脑。

过去二十年来,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和存储脑。在理想情况下,这“三种脑”配合无间,帮助你达到最佳的智力表现,但某些时候,它们又会互相竞争。

图1:思考脑、反射脑和存储脑,图片来源图书《慢思考》

1.3反射脑知道的你不知道

反射脑控制无意识的反射,能对内外刺激快速反应并及时处理,这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非条件反射”。史前人类在面临危险的时候,是不允许你慢下来思考再去作反应的,面对一只剑齿虎,凭借着第一选择快速逃跑的人被自然选择留了下来。另外,你在认真工作,认真学习的时候不要来分散精力来提醒自己“亲爱的心脏啊,你可千万不要忘记了跳动哦”。呼吸,心跳等已经深深的写入了基因中,写在了反射脑中的自动流程中。

图2:反射脑工作机制,图片来源图书《慢思考》

1.4思考脑知道的你也知道

思考脑是进行思考的地方,是信息处理加工的区域思考脑能够考虑长期愿景,制定远期目标并提前做出预判,这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其他任何动物都无法做到。相对于快而原始的反射脑,思考脑是慢而成熟的。思考脑的慢速运转需要我们持续的投入注意力,需要保持专注,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所以容易疲劳。

思考脑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所谓的多任务并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思考脑和反射脑的任务并行,这个过程中思考脑其实仍然是在处理一件事。另外一种情况是表面上的多任务,实际情况只不过是单任务之间的切换。一个专注30分钟可完成的任务如果拆成10分钟一次,那么可能你需要工作六次共计60分钟才能完成。由于不断切换,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任务。如果你真的想提高效率,就要经过长时间的有效练习,将某个任务的行为和推理过程从思考脑转移到反射脑,将它变成下意识的、自动的行为。很多学霸读完一道数学题后就大概知道用什么方法了,那是他平时的积极思考和大量有效练习所习得的能力。

单核工作法,番茄工作法等时间管理方法都是这一原理的实践。

图3:思考脑工作模式,图片来源图书《慢思考》

1.5存储脑是我们记忆形成的关键

存储脑则在我们空闲的时间才会工作。所谓的空闲是相对于思考脑而言的。思考脑和存储脑保持着平衡,一个激活,另一个休息。他们竞争大脑的工作区域,这个区域也就是我们在之前分享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文中所提到的“工作记忆”区。因此,在我们的睡眠过程中,思考脑的活动慢慢的放缓,存储脑则开始工作。存储脑将我们的思考转变为长期记忆存储在大脑皮层中,因此如果没有得到充足的睡眠,记忆力和创造力均会受到严重影响。

现在社会,碎片化的休息时间被手机和移动网络所占领,这对于我们的思考记忆是非常不利的。这也是很多学生没有办法高效学习的主要原因。

1.6大脑偏见:我们的大脑喜欢走捷径

我们的大脑喜欢走捷径,更倾向于使用简单的反射脑去解决问题。大多数时候这种行为能让我们更省时省力,也能保证一定的准确性。不过我们不能太过信任反射脑,尤其是做出决策的时候,必须开动思考脑,质疑反射脑提供的建议。比如两次人来回答两个数学题,一组人不假思索的凭直觉猜测1×2×3×4×5×6×7×8×9的答案,另一组人猜测9×8×7×6×5×4×3×2×1的答案。结果第一组先看到123的答案数值远小于先看到987的一组。你也猜一下这个答案吧,看看与真实答案相差多少。

图4:“卡尼萨三角” ,图片来源图书《慢思考》

现在发现了吗,我们的大脑存在一些偏见。但要肯定的一点,正是这些简单的反射和常见的认知偏见让人类这个物种生存了下来。再来看一个例子,注意到图中的白色倒立的“卡尼萨三角”了吗?其实它并不存在,反射脑却让我们看到,并脑补了那些实际上不存在的白色轮廓线条。

我们大脑喜欢走捷径,我们喜欢把这些成为“习惯”,如果想利用好我们的大脑捷径,就去要成好习惯吧,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好习惯,建议去看一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

知道了这些,接下的两个问题就容易多了。接下来的两个部分我们也可以说的更加简略了。

--------------------------------

第二部分:如何不自觉地摧毁自己的大脑----脑锁链

回顾一下第一部分的主要观点:大脑是目前人类能想象到的最出色的计算机,分为思考脑、反射脑和存储脑三部分。反射脑控制无意识的反射;思考脑容量有限,是进行思考的地方;存储脑则在我们空闲的时间才会工作。

大脑工作过程有哪些地方限制了他的发挥呢?

作者认为“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低水平压力和睡眠不足”是摧毁我们大脑的四条锁链。

2.1 一号锁链:随时在线

现代技术让我们能够随时随地在线,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保持与他人的联系。如果能够妥善运用,这些伟大的新技术的确能让我们更加高效地工作。但是,另一方面,信息的充沛意味着其他东西的匮乏:信息会消耗我们的注意力,这些注意力会随着信息的极大丰富转而成为稀缺物品。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专注会变的更加困难。

对脑力劳动者来说,随时在线不是个好主意。它偶尔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提高效率,但长期来看,随时在线的效率更低,结果也更糟糕。如果我们随时保持在线,就无法做到定时离线深入思考,于是自然也意识不到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完全错误的;而我们在线的时间越长,处理持续信息流的效率就越低。

对于我们的高中生朋友来说,手机对他们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手机逐步成为学习上的最大干扰。伟大的信息技术在他们手里却变成了降低智力生产力的渊薮。

我们是天生的条件动物,热爱眼下的满足,倾向于快速反应,对危险十分敏感,天生好奇,,热爱兴奋感,追求确定性,容易被感觉驱动。这些因素移动网络都可以满足我们,使得我们习惯了随时在线的人很难离线。你需要感觉到被重视,或者需要显示存在感,你希望有人需要你,希望得到参与感;你也可能缺乏自信,想要取悦别人,或是自尊心不足,害怕承担责任,缺乏意志力,如此种种。这些矛盾让你投身到移动网络的怀抱里无法自拔,在浅层次的海洋里沐浴而无法真正思考。

2.2 二号锁链:多任务并行

如今,多任务并行已成为一种新常态。但是很少人会注意到多任务并行会对你的智力生产力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有些人喜欢同时多任务在线,除了让自己显得很忙,表现出努力的样子来之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收获。

多任务并行过程中由于其他任务的干扰,每个任务所需的总时间都会变长,每个任务花费的时间变得更长,流程也变得更慢,因为每一次切换,你的工作记忆都会被清空、为下一个任务做好准备。大脑必须把第一个任务的信息存入临时记忆并加以抑制,以防它干扰新任务。多任务并行过程中由于大脑不断地被迫进行背景切换,在工作记忆、临时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跳转,所以大量信息永远无法真正进入大脑的存储空间。

作者认为最愚蠢的多任务并行当属“边开车边打电话”了。按照实验室模拟得出的数据,开车时打电话会让事故风险上升4倍。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风险实际上升8倍。

2.3 三号锁链:低水平压力

压力就像是弓。有些时候人们确实能够做到“化压力为动力”,但是,这只是部分的短期压力,我们难以忍受长期压力。

压力怎么产生的呢?

简单来说,压力源自你的想法。我们可能会欺骗自己,把原本很自然的事件看作是有害的。主观的解释演绎也可能会蒙蔽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不见情况的负面甚至危险之处,或者忽视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负面效果。

精密的人体不是为了应付长期慢性压力而设计的。短暂的高压期结束后,我们会进入放松恢复的状态,大脑和身体分泌的压力化学物被分解中和,回到正常的水平,整个系统重新恢复健康的平衡。因此,我们需要定时休息,压力水平越高,我们需要的休息期就越长。但是随时在线状态会带来低水平的压力,这种低水平压力也和我们的手机一样随时在线,使你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2.4 四号锁链:睡眠不足

毋庸置疑,充足的睡眠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充足的睡眠会对智力生产力产生正面影响。如果缺乏足够的睡眠,你的大脑会损失许多潜能,你的专注力、创造力和判断力都会受到影响。14天较轻度的睡眠不足(一夜睡6小时或更少)就会对认知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

问题清晰而简单:如果你想发挥大脑的最佳潜能,你需要足够的睡眠。但是,现在有睡眠问题的人越来越多。 “睡前玩手机”已经成了睡眠的最大敌人。

图5:人造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图片来源图书《慢思考》

我们体内的昼夜节律钟获取信息不是靠眼睛里那些能看见东西的细胞,而是靠某些特殊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里含有一种名叫“黑视蛋白”的色素。一旦被触发,这些细胞就会向其他细胞发送信号,最重要的是,它会向我们的中枢生物钟发送信号,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让人变得精神。黑视蛋白蓝光最为敏感,清晨和中午的蓝光较多,所以在这些时间段,黑视蛋白比较活跃,褪黑素的分泌也完全停止。而到了晚上,红光较多,蓝光较少,褪黑素的分泌被激活,所以你感觉越来越困,睡意产生。然而,要是在这时候,你暴露在大量人造蓝光中,近距离紧盯平面显示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那么你的警觉度就会不降反升,睡意无影无踪,人越来越精神。

如果你睡眠时间够长、睡眠质量够高,这些问题都无关紧要。但是,如果你已经出现了睡眠问题,或者过度削减睡眠时间,那么就必须提高警惕。问题在于,太多人自欺欺人,以各种理由说服自己赖在屏幕前面,直到上床睡觉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如何打破这4道锁链。

----------------------------------

第三部分:如何解放你的大脑---慢思考

3.1 随时在线解锁秘诀:离线思考

随时在线的解决方案说起来很简单,一句话,学会离线思考并尊重和支持那些定期离线的人。

脑力劳动者能为彼此提供的最重要的服务是: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要打扰别人的专注工作,不要搞突然袭击,也不要制造噪音、发送不必要的邮件。大众对多任务并行和随时在线的危害认识得并不充分,你可以宣传这方面的知识,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团结一致,从组织的整体层面上重视这个问题。

告诉你身边的人,你不会随时在线,在QQ或微信里的信息你都可以认为是不重要的。有急事请打电话,如果没有接到,请留言说明以便能及时回复。

3.2 多任务并行解锁秘诀:批量处理

合理安排任务的基本原则非常简单:尽一切可能减少切换次数

从本质上说,这意味着你为单任务和多任务都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这样你可以游刃有余地安排工作,不会让多任务并行挤占乃至淹没单任务的时间。

我们都知道应该将时间侧重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避免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出现。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一旦出现就应该优先去做。如果你真的清楚什么是重要的事情,知道自己生命中的优先级,那么“帕累托法则”将帮助你找到能够带来更大价值的活动。按照这条法则,20%的活动创造80%的效益。更进一步,这20%中的20%就是核心中的核心了。它的本质是要提高效率,你得找出那些高价值的活动来。这就是古典老师在《跃迁》一书中提到的“头部效应”。

具体到实际行动中,我们要合理安排每个人的任务,从根源上消除多任务并行。

我们有必要引入系统化的批量处理,要大幅提高智力生产力,这是最重要的方法,尤其是在非常规性的工作中。在很多情况下,批量处理的效率远高于整天零敲碎打。给出一整段的特定时间来回复信息往往比及时回复能让你的工作更有效率。

在一些高中学校中,很多同学喜欢晚修时间去问别人问题,我的建议是最好不要去打断别人的学习,如果真的需要讨论,可以给出一个讨论的时间段,只允许在特定的时间讨论问题,其他时间请专注与自己的事情。

3.3 低压力水平解锁秘诀:科学应对负面压力

合理安排任务,消除慢性压力。如果能够合理安排任务,比如说,停止频繁切换,在一段时间内不受打扰地专注于一个任务,那么你的负面压力会大幅下降。

更多的时候,压力无法避免,因此我们要将问题替换为 “我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而不是“我如何减轻自己的负担”。

首先,要求别太高。其次,提供必要的资源,提供足够的支持。再次,适当做好规划,让工作变得可控、可预测。最后,休息很重要,安排休息恢复的时间。

3.4 睡眠不足解锁秘诀: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

任务间隙片刻的休息非常重要,给存储脑一个机会,让它整理记忆、重新充能、在互不兼容的理性内容与社会性内容之间切换。因此,要合理安排任务,休息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举足轻重的关键。要让大脑发挥出最佳潜能,作者的建议很简单:找回健康的睡眠模式,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

以下是以下找回健康睡眠的最简单的小技巧。

保证生物钟的节律,请务必坚持每天在同样的时间就寝、起床,包括周末。如果你需要在周末补觉,请提前一会儿上床,而不是晚起。如果睡了一夜之后你依然感觉疲累,那么你应该在睡前至少提前1小时远离所有屏幕,包括那些小屏幕。白天尽量多动动。睡前2~3小时内请勿用餐。

以上针对轻度睡眠障碍人士而言,如果严重睡眠障碍,还是去看医生吧。

3.5 ABC模式:如何把坏习惯变成好习惯

要理解、学习和改变习惯,“ABC分析”是最简单的,而且非常有效。这三个字母分别代表前因(Antecedent)、行为(Behavior)、后果(Consequence),有时候这三部分也被称为“诱因(Trigger)、行为/习惯(Behavior/Habit)、奖励(Reward)”。

换句话说,要想改变习惯,必须仔细探究行为背后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奖励;然后,你可以改变、消除、避免诱因或奖励,或者二者同时改变;又或者你可以保持诱因和奖励不变,只改变中间的行为方式。

要想改变某个根深蒂固的坏习惯,有很多可操作的方法,比如写日志是个好办法,不用写很多话,用简单的话就可以。无论你采用的是哪种方法,都应该在每天晚上抽出5分钟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执行情况。你必须每天反思,因为反馈和行为离得越近,改变就来得越快。此外,当天反思让你有机会抢在坏习惯成型之前改掉它。

-----------------------------------

以上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通过本书可以帮助你了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进行工作的”; “摧毁我们大脑的锁链是什么”以及“解放大脑的方法和小技巧”,但是,知道这些并不足以让我们发生改变。 “知道”对很多人来说是没有什么用的,“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知道”。

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变,要记住一句话:任何计划要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落实和跟进。

学会逻辑推理:大脑的思维一定要有逻辑性,我们很多时候,思考问题都需要进行关联的思维,也就是通过一些已知条件来找到和推断出一些未知的条件,从而思考出结论。

学会洞察能力: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我们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观察,从观察中,我们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就是思维的结果,一些细节上的内容,会帮助我们提高思维能力。

讲究随机应变:思维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一件事的处理方式也是有很多种,所以,我们进行思维的培养和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随机应变,不能总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思考问题。

整体宏观分析:看问题一定要注意整体,如果一件事,我们总是从细枝末节上考虑问题,就算考虑的再仔细,也会有所偏颇,不够全面,而如果能从宏观上思考问题,大方向就不会偏。

用批判性思维思考: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种惯性,也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需要打破,不能凡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处理,创新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才能取得更大成绩。

抓住因果联系:凡是都有因果关系,所以,在培养和训练思维方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事物进行有效的联系,抓住事情的因果关系,从原因推断出结果,再从结果中反推原因的决定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