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是你写不好,而是你的手太坏了!

 邓保子 2016-12-06

【雅合杂谈】/砚边呓语(二)

不是你写不好,而是你的手太坏了!

fengtu

作者:江湖刀客

摄影:鸿之

不是你写不好,而是你的手太坏了!

fengexian

1、

人大了,在尘世中就会沾染上一些坏习惯。

比如写字,你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动手腕,甚至动手指、晃动身子。

而五六岁以内的小孩子,拿毛笔胡写乱画,是不动手腕、手指,而动肘的。

为什么?因为小孩子天生知道怎样才最自然、最舒服。

小孩子发出的力往往是一个整体的力,他们闻声看傍边的人,也是头和腰一起转向的。

人大了后,有很多的行为不是本身的意识上要做的,而是自己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在做,”妄动“、“邪行”也是这样这么日积月累养成的。

王羲之讲:“每作一点(画),必须悬手作之。”

笔笔不动手腕和前臂,而是悬肘并且肘力先行,听起来、看起来也容易,但真正做的时候,手往往会下意识地乱动起来,暗中使坏,非得有师友在旁观察指出,自己才有所发觉。

好比站桩,站了半天,等师父一棍子打过来,呵斥一声,才知道自己的腰还是弯的,没有挺直。

不是你写不好,是你的手太坏了!是手养成了坏习惯。

不是你写不好,而是你的手太坏了!

tu1

正确的执笔和运笔方法多次重复,人体的肌肉才能遗忘坏的记忆,获得好的记忆。

学习书法,经过一段时日,会认识、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方法,但坏的毛病和习惯仍旧根深蒂固,不停使坏,你得长期不懈地与之斗争,使好的习惯逐渐占据上风,最终脱胎换骨。

2、

杨澄甫先生讲述的《太极拳术十要》,第五条是“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沉肩坠肘”,也是书法中很关键的一项书写手势要领,使人手部的肌肉处于自然松弛状态,轻松、自在。

无论是坐着、站着,甚至斜对着纸面书写,根据书写环境条件,灵活运用,沉肩坠肘能使气脉通达,而不会导致力在传递的过程中受到阻隔,从而得以顺畅抵达笔端。

如果书写的过程中任意提笔,肩和肘就难免会翘起,无法做到松垂,会感觉到吃力,发出的力就会大打折扣。

不少人在写竖画的时候,肘部往往越来越翘,笔会越来越歪斜。

不是你写不好,而是你的手太坏了!

tu2

沉肩坠肘,才会逐步体会到用意不用力、不用力而笔力更强的妙处。

王羲之讲:”每作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

沉肩坠肘的好习惯养成了,使身心保持一个最自然的状态,忘记了关节的存在,才可以“悬管掉之”。

3、

偶然翻看一本讲笔法的书,里面这样讲:

“‘拨镫法’是一种用右手有规律地来回转动笔杆的用笔方法。”

“只有将笔杆左右转动,才可能将笔毫随时裹住,既快速又匀称地画出这样的线条。”

“以右手经典执笔法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令笔画纵横自如的方法,即是‘笔法’。”

这个方法的本质——是用转动笔杆的方法来达到转动笔锋的结果。

用这种“笔法”在实践中写写看,手指头都酸痛,一天下来写不到多少字,旁人看着都觉得累。

写个大点的字,估计毛笔得停停走走好几回,点画效果就不用讲了。

写一厘米以内的小字呢,还没等你捻管,笔画就快写完了。

无论怎样费心、费时去练习,也熟练不起来,更别说生巧了,更何谈纵横自如。

“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如果怀素用的也是转动笔管的方法,他的狂草怎么写出来呢?超快的速度怎么实现的?怀素即便是神人,也是做不到的。

不是你写不好,而是你的手太坏了!

tu3

古人可不是靠搓捻笔管练就书法绝技的,如果这是笔法,估计站在旁边看看就瞧出了门道,自己回家练习就是了,哪里还需要什么口传手授。

古人追求笔锋从头至尾绞转而行,是因为笔锋运动起来了,点画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笔力,有了笔力才能称为书法。

本人对笔法一无所知,但觉得笔法绝不是武侠小说中的武功秘笈,一夜之间就可以让人脱胎换骨,练就绝世武功。

大道至简!

古人的用笔方法一定是合符人体生理结构,写起来方便自如、干脆利落,而旁人是看着容易做起来难。

不是你写不好,而是你的手太坏了!

tu4

4、

写小字,比如一厘米以内的小楷,也得悬肘、悬腕吗?

“陈中丞好学书,元章授以提笔法,曰以腕抵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曰提笔亦可作小字乎?元章笑顾,小吏取纸书黼黻,赞笔划端严,字如蝇头,而位置规模皆若大字,因请其法。曰:无他,惟自今以往,每作字时,不可一字不提笔,久之自熟矣!”

米芾讲的“提”跟王羲之讲的“悬手”是一个道理,是手臂没有任何依托,而不是今天讲的“提按”的“提”,米芾的“提”另外还有一层让笔锋自己弹起的意思。

拿筷子去夹很小的花生米,绝大多数人轻松自在。为什么在悬肘的情况下写小字,反而会紧张呢,手还会忍不住打抖。

首先毛笔的笔毫相对笔管总是软一些的,不像钢笔、铅笔,也不像西方的鹅毛笔上下一样硬而容易操控。

但惟有笔毫的这个“软”,在书写中才会产生变化,才会有书法艺术,所以蔡邕讲“唯笔软则奇怪生焉。”

其次是肘和手没有放松,用的劲和力都是局部发力而且紧绷着。

不是你写不好,而是你的手太坏了!

mifu

在手臂没有任何依托的情况下写小字,身体和手要保持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否则悬腕、悬肘会使手腕和前臂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还会打抖,为了不颤抖,又往往会把笔按死在纸面,点画就会僵硬无比。

5、

为什么不临碑帖?因为从碑帖的黑白两色中看不到墨色的变化。

初听起来蛮有道理,好像也合符逻辑。

这也是不少人爱临摹墨迹本而不爱临摹碑帖的主要原因。现在为了增强展览的视觉效果,今人在墨色变化上也是各出奇招。

用宿墨和新墨在一起写的;在墨中加入国画颜料的;先蘸水或则先蘸墨的;拿电吹风吹的;加洗衣粉的等等各种方法都有。

古代书法跟实用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墨汁磨好了,拿起笔写就是了,而不会想到还有种种增强墨色变化的手段。

书法中讲究用墨是必要的,根据书写材质的不同,最基本的就是浓淡。

但不管是怎样的墨色变化,首先这个变化要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做出来的。

不是你写不好,而是你的手太坏了!

tu5

古人尤其是清中期以前书法大家作品中的墨色变化,是笔锋绞转带来的结果。

绞转时笔锋的笔毫前后上下位置不停地发生挪移,带动水墨的自然交融,产生丰富的墨色变化。

笔锋如果没有绞动起来,就是在一个笔画中同时有几种不同颜色的墨,这些不同的墨色之间也是割裂的,宿还是宿,新还是新,淡还是淡,浓还是浓。

变化是运动的结果,笔锋没有运动起来,墨色就会是死的,而不是活的。

临摹古人书法,当你的技法达到的时候,无论你怎么写所产生的墨色变化都是自然的、活的,他枯、你湿,他浓、你淡,都是对的,这跟临摹古画还有所不同。

墨色不是临出来的、做出来的,而是自然写出来的。

2016年12月2日刀客于深圳闲日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