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太阴肺经

 经纬之略 2016-12-06

手太阴肺经

肺经:五行属金,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其华在皮毛,开窍于鼻,面色白,情绪忧,五液涕,五季秋。

主治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流注穴位(11个):

1.中府  2.云,3.天府,4.侠白,5.尺泽,6.孔最,7.裂缺,8.经渠,9.太渊,10.鱼际,11少商。

手太阴肺经流注十一穴位讲解

 
 


1.中府穴:中,中焦;府,聚。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穴为中气之所聚;此穴又为肺之募,募是脏气结聚之处。脾、胃、肺合气于此穴,故名中府。此腧穴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以取穴者自己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平第1肋间隙处。有止咳平喘、清肺化痰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症。

简便定位

两手叉腰正立,锁骨外侧端下缘有三角窝,由此窝正中垂直向下平第1肋间隙处即是此穴;或者取仰卧位,自乳头(男子)向外2寸处,再直线向上摸取肋骨,第一肋间隙处即是此穴。 

解剖定位

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1肋问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功用

止咳平喘、清泻肺热、补气健脾 中府穴为肺脏之气聚积之处,位近肺脏,内通于肺气,故有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宣肺平喘之效。又因中府穴与足太阴脾经交会,故还有补气健脾的功效。

主治病证

  1. 肺部疾病:咳嗽,气喘,少气不得息,肺胀满,胸中痛,胸中烦热,咳吐脓血,伤寒,喉痹,鼻流浊涕;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脓疡,肺结核等。
  2. 经脉循行部位疾病:肩背痛、腹胀等。
  3. 其他:皮肤骨痛,寒热烦满。

常用配伍

  • 肺痛:中府、肾俞合谷
  • 胸满噎塞:中府、意舍
  • 两乳肿痛:膻中、中府、少泽大敦
  • 喉痹、胸满塞、寒热:中府、阳交。
  •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中府、肺俞
  • 咳嗽:中府、肺俞、孔最
  • 哮喘:膻中、中府、定喘内关
  • 肺炎:中府、大椎
  • 肺结核:中府、肺俞。

养生保健

每天顺时针按揉本穴,再逆时针揉按本穴各1-3分钟。每天坚持按摩,可以预防胸闷、气喘、肩背痛。但中府穴下方肌肉偏薄,日常保健不宜用力过大,稍稍施力即可。

具体操作
  • 针刺   直刺0.3~0.5寸,或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禁止向内斜刺,以免伤及肺脏。
  • 艾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 按摩   按摩手法可以运用揉法、擦法、点法、揪法。
脉经》:“寸口脉细、发热、呕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灸中府。
针灸甲乙经·卷八》:“肺系急,胸中痛,恶寒胸满,悒悒然,善呕胆,胸中热,喘,逆气,气相追逐,多浊唾,不得息,肩背风,汗出,面、腹肿,鬲中食噎,不下食,喉痹,肩息肺胀,皮肤骨痛,寒热烦满,中府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壮。”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上气咳嗽,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
针灸大成·卷六》:“主腹胀,四肢肿,食不下,喘气胸满,肩背痛,呕畹,咳逆上气,肺系急,肺寒热,胸悚悚,胆热呕逆,咳唾浊涕,风汗出,皮痛面肿,少气不得卧,伤寒胸中热,飞尸遁疰,瘿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