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 借力信息化,海南用“同步课堂”开创教育公平新路

 Purefact 2016-12-06

anx

A

ious

海·南·教·育


海南省首重“教育公平”,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着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开辟了“同步课堂”这一教育均衡发展新路径。


 


“在这个课堂,我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我对学习越来越有自信。”“我结识了许多小伙伴。”在海南省海口市郊区的演丰镇中心小学,一群皮肤黧黑的农村孩子围着记者叽叽喳喳地说。

“每次与他们一起上课,我都会表现得很棒。”“他们知道许多我没有听过、见过的新鲜事。”“好羡慕他们的环境,每天生活在大自然中。”在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说起与农村孩子一起上课的情景,几个城市孩子也不禁眉飞色舞。

演丰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滨海九小则是海口市数一数二的城市优质小学。如今,这两所办学水平迥异的学校,因为一个教育试点项目而结缘。每个星期,两校学生坐进专用教室,同上一节课,共同成长。

这就是2014年开始,海南省教育厅启动的中小学“同步课堂”试点项目,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着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开辟了教育均衡发展新路径。



破题 新技术赶上了老问题


新的教育硬件与技术,能否解决农村教育发展的老问题?


10月底的演丰镇,绿意盎然,椰果飘香。不久前的一场台风,让这个正在重建的小镇稍显凌乱,通往演丰中学的道路坎坷而泥泞。

“台风把网络设施破坏了,最近正在修复中。”演丰中学校长黄杨告诉记者。

两年前,一项规模宏大的教育信息化工程给这所农村学校带来了新机遇。

2014年,海南省成为全国教育装备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教育信息化试点省。通过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全省一大批农村学校在硬件设施上“鸟枪换炮”。以演丰镇为例,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教师人手一台电脑。

但对黄杨来说,让他最发愁的不是硬件,而是师资,“每次开学前,都要为教师工作安排伤脑筋”。

演丰中学有7个教学班,31位教师,300多名学生。虽然教师总数已经超编,但结构性缺编问题很严重,全校只有副校长陆琼锋一位物理教师,教初二、初三的5个班级。因为缺少教师,黄杨也要上课。

实际上,这不是演丰中学独有的问题,而是大多数农村学校都会面临的尴尬处境。

新的教育硬件与技术,能否解决农村教育发展的老问题?

2014年11月28日,一次海南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遵义会议”举行。当日,在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召集下,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电信部门领导、教育信息技术企业主管等共同参会。会上,曹献坤指出:“海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势逼人、迫在眉睫,不进则退。海南只有借力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才有可能打好教育翻身仗,加快缩小与外省教育的差距。‘十三五’时期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会议达成方向性共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开展“同步课堂”实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教师同步备课

就这样,一个“星火燎原”的实验项目——中小学信息化互动“同步课堂”宣告启动。作为城乡学校的典型代表,地处海口市区的海南华侨中学、滨海九小与农村学校演丰中学、演丰镇中心小学及下属的两个教学点——演海小学、北港小学,成为第一批“探路者”,实验在初一数学、英语和小学数学、音乐等学科展开。

“这是一次统一思想的会议,真正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即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陈力认为。

很快,一套具有同步信息传输、可视化、录播功能的同步教室设备在各试点学校安装完成,利用好这套设备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解决好教育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任,就落在了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以及市区教研员们的身上。

看着安装好的同步教室设备,黄杨仿佛看到了希望。有了同步教室设备,就意味着学生们足不出校,就可以与省优质学校海南华侨中学的学生一起学习。

“不仅如此,通过同步教室设备,我们还可以和海南华侨中学教师一起备课、教研,以往脱产培训进修难的问题也解决了。”黄杨踌躇满志。


尴尬  “以学为本”遭遇“以教为本”


“同步课堂”不是“教育扶贫”,如何实现共同发展?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2015年1月16日,第一节“同步课堂”实验课在海南华侨中学初一13班和演丰中学初一186班之间进行,尴尬的现状打破了美好想象。

“这节课挺失败的,课前设计的一半内容都没讲完。设备不给力,图像和声音都存在迟滞现象。” 海南华侨中学年轻的数学教师叶敏回忆说。

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差异!备课时已经考虑了城乡学生的不同基础,降低了教学难度,但在练习环节,海南华侨中学的学生很快就能完成习题,而演丰中学的学生还在苦苦思索。

几天后,滨海九小和演丰镇中心小学之间的第一节同步课堂,问题仍然一大堆。

作为接收方,原本满心期待的农村学校教师也犯了嘀咕。

“学生差异这么大,怎么在一起学习?”演丰中学186班班主任林志壮说。

“感觉很不自在,第一节课就不知道该站在哪儿。”演丰镇中心小学教师吕亚妹笑称。

庆幸的是,尽管“出师不利”,但没有人打退堂鼓。第一节实验课后,学生们离开了,海南华侨中学和演丰中学的实验教师以及学校教研团队留下来继续展开研讨,寻找改进策略。“大家建议,进一步降低教学难度,删减内容。同时,实行分层提问,难题交给海南华侨中学学生,容易的题目交给演丰中学学生。”叶敏说。

在两所小学,教师注重加强沟通,充分了解双方学情,课堂教学也注意发挥接收方教师的作用。


滨海九小和演丰中心小学同步课堂音乐课师生共舞

经过不断磨合,上一节完整的“同步课堂”实验课终于不再是难事。

教师们很欣慰!2015年6月,省教育厅组织了一次现场会,汇报“同步课堂”进展情况。省教培院领导在会议上作报告,对“同步课堂”如何发挥两边实验教师的各自作用、解决双方学生学习差异等提出意见,并对下一步“同步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相关课题研究等进行布置。

现场会上,一位校长观摩了“同步课堂”的课,不经意地说:“这样的课,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不还是传统的课堂吗?”

如同兜头一盆冷水,浇灭了来之不易的喜悦,也让大家冷静深思,“同步课堂”的目标是什么?

当时,海南省教培院副院长李洪山皱着眉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实验要让双方学校都有提高,不是让好的照顾差的。”

“同步课堂”不是“教育扶贫”,如何实现共同发展?

“我们的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演丰中学副校长陆琼锋反思说,“对他们而言,‘同步课堂’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学习习惯的改变。”

“我也发现,我们早就实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但农村学校还是秧田式教学,以教为主。”海南华侨中学教导主任王丽云说。

显然,一个高品质、促进双方师生共同成长的“同步课堂”,必须从正视差异、尊重差异出发,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变革  新的“教室规则”在重建


这节课上,演丰中学的学生学得很有信心,海南华侨中学的学生也找到了存在价值。


真正的变革,往往是从观念开始的。2015年暑期,在海南省教育厅组织下,参与“同步课堂”实验的教研员、学校负责人和实验教师一行30多人奔赴华东师范大学,接受教育信息技术专项培训。

那次培训在一个重要节骨眼上给了大家方法和理念的启迪,也增强了坚持的信心。从华东师大培训回来,实验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组织形式也有了新变化。

有这样一节课,让大家至今记忆犹新。在上“勾股定理”一课时,叶敏尝试制作了微课,课前发给演丰中学。在微课辅助下,两边的学生进行了充分预习。

在“同步课堂”上,有备而来的学生们很快进入状态。叶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习题训练,先出示基础题,再出示难题。这时,海南华侨中学的学生成了小老师,带着演丰中学的学生进行小组研讨,最终大家都找到了正确的解法。

这节课上,演丰中学的学生学得很有信心,海南华侨中学的学生也找到了存在价值。一下课,海南华侨中学副校长陈阳激动得一拍桌子:“这就是我们一直想看到的‘同步课堂’效果。”

从此,教师们的思路打开了。导学案、微课、小组合作、翻转课堂……新的教学手段在“同步课堂”用得越来越娴熟。


2015年3月25日,海南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到演丰中学指导“同步课堂”实施,并与学生亲切交流

随着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也不可或缺。

“接收方的教师在课堂上很重要,不是可有可无。”陆少娟深有感触。课前,她要与演丰镇中心小学教师吕亚妹沟通学情,共同设计教案。课堂上,吕亚妹是默契的助手与合作者,演丰学生有疑惑,吕亚妹都会及时反馈。

尽管如此,教师们也逐渐发现,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同步课堂”。

“复习课比新授课更适合‘同步课堂’。”陆少娟认为。两所学校教学进度不完全统一,学生基础也有所差别,这些都导致在同步课堂开展新授课有难度。

由此,也催生出一种新的“同步课堂”形式——专递课堂,即主讲方教师通过同步教室,专门为农村学校学生上课。

“这相当于远程支教,主讲方那边没有学生,完全按照我们学生的需要设计教案、进行教学。”演丰镇所属的美兰区教研室主任何邦烧介绍说。

随着交往越来越频繁,两边的师生不再满足于“同步课堂”的知识学习,萌生出更多交往需求。

“我发现,农村学生学不好,主要原因是缺少好的方法。”海南华侨中学13班班主任兼英语教师郑勤说。为此,她提议与演丰中学186班学生联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由两班的优秀学生介绍学习经验。

对这个提议,186班班主任林志壮可谓喜忧参半。因为每个介绍经验的学生都要制作PPT,可自己的学生很少接触电脑,他们会做PPT吗?

等到主题班会那天,林志壮惊喜地发现,班里学生居然也准备了PPT,在同步教室与海南华侨中学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心得。

有了这次成功的尝试,两个班之间的交往形式更丰富了。他们一起表演课本剧、举办英文歌演唱比赛,还经常一起召开主题班会。

一天,在学校的安排下,海南华侨中学学生乘车来到演丰中学,两个班学生举行了一次联欢活动,一起表演节目,互赠小礼物,学生们很快成了熟识的朋友。

从那天起,当两班学生再到同步教室上课,都感觉彼此真正融为了一个集体。


希望  教育文化的传递与交融

“参加了‘同步课堂’实验,就相当于每周都有一节公开课,同事们和教研专家都来帮助我。”


在首批“同步课堂”实验学校中,演丰镇中心小学担负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这所学校的实验教师任务最艰巨。

一方面,作为接收方,演丰镇中心小学与滨海九小对接,学习滨海九小的好经验;另一方面,学校还要与下属的两个教学点——演海小学、北港小学对接,把好经验传递下去。

“与两个教学点的对接至今仍很困难,由于网络环境差,‘同步课堂’的开展也是时断时续。”省教培院负责实验工作的李宁宁老师说。

即便如此,演丰镇中心小学没有放弃,数学教师陈文琴和音乐教师李小芬想方设法带动两个教学点一起参与实验。

只有走进这些坐落在渔村的教学点,才能真切感受到这项实验的莫大价值。

“我不是专职音乐教师,过去上音乐课就是教学生唱唱歌。” 演海小学教师吴丽丹坦言,有了李小芬老师,现在的音乐课变得多姿多彩,学生们别提多高兴了。

同样,数学教师林桂兰其实是英语专业出身。“这些年很少有机会外出培训,跟着陈文琴老师一起上课,再也不担心学生不喜欢数学课了。”

“以前这个班的数学及格率只有60%,现在几乎所有学生数学成绩都在及格分以上。”演海小学校长周贞英高兴地说。


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陆少娟在“同步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还有更多的变化是成绩无法衡量的,但教师们都感同身受。

“滨海九小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善于赏识学生,这对我影响很大。”陈文琴说,“现在,我有时宁可课讲不完,也要关注学生的习惯和情感培养。”

对此,林桂兰也体会颇深。“过去,班里孩子经常穿着拖鞋到学校。自从与演丰的孩子一起上课,这种现象自觉地消失了。”

“一年多来,我们的年轻教师成长很快,学生也从农村孩子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滨海九小教导主任李海峰说。每次上完“同步课堂”的课,学生们就会急切地问:“老师,下次什么时候上这个课呀?”

通过“同步课堂”,不同的教育文化在相互传递、相互交融。

“我们的两位实验教师,原来都是普通教师,现在成了教改带头人,也是市里小有名气的业务骨干。”海南华侨中学教导主任王丽云说。

回顾实验经历,英语教师郑勤深有感触。“参加了‘同步课堂’实验,就相当于每周都有一节公开课,同事们和教研专家都来帮助我。”如今的她已经是海南省英语学科中考命题组成员。

在演丰中学,数学教师吴雯倩也在“同步课堂”上成长起来,今年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成为海口市中学数学吴雯倩工作坊坊主。

学生和教师的成长,让教育行政部门坚定了深入实验的决心。2015年12月31日,海南省教育厅下发指导意见,在全省进一步推进“同步课堂”实验。

就在今年11月3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来到海南,深入演丰中学等农村学校调研教育信息化工作。他指出,希望海南不断总结经验,适时向全国进行推广。

据了解,海南省教育厅现在已经启动第二批160所学校的“同步课堂”建设,并全面开展各学校实验教师培训工作。“到今年底,全省将有更多实验学校实践‘同步课堂’,实验学科也进一步增加。”海南省教培院院长陈力说,“下一步,我们将创设更多‘同步课堂’教学模式。”

内容来源:中国教师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