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雅水墨中的孤秀——李鱓的《临倪瓒竹树图》

 自华居 2016-12-07

清雅水墨中的孤秀——李鱓的《临倪瓒竹树图》

中国书画报2016-11-29阅读原文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社会安定繁荣。此时的画坛也呈现出繁盛的景象。在扬州地区,“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当时社会带来了一股崭新的艺术潮流。

“扬州八怪”中的李鱓一生沉浮于官场,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李鱓(1686-1756),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累世工诗善画。他自幼学画,兼攻诗文,少时便颇有名气,后被召为宫廷画师。他师从蒋廷锡、高其佩,习元代黄公望山水一路,作品气势雄秀、苍茫简远。中年时期,他的画风开始转变,多作粗笔写意,笔墨纵横奔放、酣畅淋漓。他的晚年作品风格趋于化境。画面中的线条变得更为粗放,不假雕饰而具自然之趣,展现出极强的概括力。

李鱓《临倪瓒竹树图》(见上图)为纸本墨笔,纵118.2厘米、横41厘米,现藏于广西博物馆。画家在画面左上角自题:“铁君草堂中所藏云林竹树,妙绝千古。向所见倪迂皆秀拔孤高,此独以纵横出之。味其前咏后题,亦自宝贵。高使君出宣纸,命临其意。君家司寇,一代传人,得乙乙见解,优孟衣冠,自能辩之。乾隆七年正月,复堂懊道人李鱓记。”下钤“复堂”白文印。此图具有倪瓒风格,采用分疆式构图。画家以大量留白来代替远景,从而将画中意境引向画外。画面中,杂石堆叠,树木和竹子从石缝间生出,挺立直上,相互掩映。竹子疏密有致、劲力十足,虽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但又避让开树木的主干,从而衬托出树木的素雅、清劲。画面中的树木依循古人笔法描绘而成,显得清雅简洁、逸气横生。两棵树虽然枯瘦,但形态挺拔有力。在对石头的描绘上,李鱓采用了倪瓒惯用的折带皴,以侧锋卧笔向右行,在转折处横刮,画出如折带般的墨线。不同的是,李鱓十分注重对墨中水分的把握,使笔下之石展现出水墨淋漓的效果,为整个画面奠定了雅逸的基调。整幅作品水墨运用精到。画家将笔、墨、水三者有机结合,使画面墨色润泽、层次丰富、浓淡有致。此作中的树木与竹子在具有较强对比的同时,又展现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除了构图上的精心设计,形成这一效果的关键还在于用水。树木的笔墨虽然干枯,但却给人以秀丽明朗之感。竹子以浓墨重笔绘成,墨中的水分充足,使墨色展现出丰富的变化。

创作此画时,李鱓57岁。此时,他的创作风格以挥洒泼辣见长。但此幅《临倪瓒竹树图》则显得工整严谨、笔简意远,与其同时期的其他作品风格大不相同。此图显然是李鱓对倪云林的致敬之作。画中的树、竹各有深意。枯树淡雅松秀,展现出荒寒空寂、萧散超逸的意境。李鱓似借枯树赞扬倪瓒清逸淡泊的气质。而竹子瘦劲十足,尽显坚贞正直、高雅豪迈之气。画家似借此指代自己。李鱓创作此作时,正值辞官移居扬州专心作画期间。官场上的失意使他心灰意冷,一心只想同倪瓒一样过着与世隔绝、清心寡欲的生活。画面中树竹交错,一方面表现出他对倪瓒的敬仰之情,一方面又体现出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李鱓的大多数大写意花鸟画用笔豪放、不拘一格,尽抒胸中的愤懑之气。虽然如此,他依然创作了像《临倪瓒竹树图》这样素雅安逸的作品。这说明他的艺术风格以及个人心态曾经历过一段重要的转变时期。在这一时期,李鱓处于落拓江湖、卖画为生的境况。跌宕的生活、胸中的块垒促使李鱓的视野变得广阔、情感变得丰富,其画风也从拘谨走向放达,从状物走向表意,从而跳出了泥古的窠臼。李鱓的作品主观成分较多,个人感情色彩也较为浓厚。在抒发胸臆的同时,他同样追求着笔墨本身的审美性。从《临倪瓒竹树图》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李鱓在绘画技法上的深厚功力,也能感受到正处于转变时期的他内心中的波动与思想上的改变。

来源:《中国书画报》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