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代隐士书家倪瓒“逸笔草草”的《六君子图》

 自华居 2016-12-07

元代隐士书家倪瓒“逸笔草草”的《六君子图》

北京盛典云通广告有限公司2016-09-21阅读原文

文|盛典云通

《六君子图》(61.9cmX33.3cm)画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是倪瓒“三段式”构图确立最早的图式。

号称“逸笔草草自娱耳”的倪瓒,原名珽(1306-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云林生等。常州无锡人。倪瓒不走仕途,可能受其家庭的影响。倪瓒前几代人都是隐士,不走仕途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他接触的几乎都是隐士或者和尚、道士。常与他们一起吟诗作画,相互附和,过着萧简淡薄、漂移无定的生活,还给自己一个“苍浪漫士”的雅号。其性格使他的绘画倾向于古淡萧散,天然清新具有“逸品”的风格。他的画面作笔不多,从简去繁,逸笔草草。倪瓒在绘画方面有他自己的主张。一次仆童问他什么是绘画时,他回答说:“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聊以自娱耳。”倪瓒还把绘画当作“以写胸中逸气耳”的休闲方式。表面上看,倪瓒似乎并没有把绘画当作多大一回事,只不过是聊以自娱或写胸中逸气罢了。但实际上倪瓒还是上追董(源)、巨(然)南方山水画派之风格,笔法尤其追董源的披麻皴。此后行笔俱简,追求自己的理想境界,“写其胸次之磊落者欤”。

也许正是倪瓒的这种绘画思想,引导了他的“三段式”的构图形式的建立。他的山水画是中国古代诞生山水画以来,最先简化为“逸笔草草”的艺术形式的。尽管元代初期的赵孟頫的《水村图》、《鹊华秋色图》等已把五代北宋以来的大山大水从南宋的“马一角”、“夏半边”的启发中,改变了山水的复杂形式。但是倪瓒“逸笔草草”再次把山水画简化,简化到把构图分为最简洁的、最纯粹的“三段式”形式。一岸、一水、一石堆,再加上几棵树木,如此简洁与清新、飘逸与磊落。难怪明人董其昌看到倪瓒的山水画以后说“山不必多,以简为贵”的话了。他是被倪瓒的山水画所折服了。

2002年底至2003年初的上海“国宝展”中,没有展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这幅倪瓒典型的“三段式”构图的《六君子图》。而是展出了他最成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的作品《渔庄秋霁图》。《渔庄秋霁图》是倪瓒“三段式”构图形式的顶峰之作,但都是《六君子图》奠定的坚实的基础。没有《六君子图》给倪瓒在形式上探索的成功与摆脱前人的窠臼所作出的努力,就难以有以后的《渔庄秋霁图》等精彩杰作了。倪瓒也不会成为“元四家”了,更不会是“元四家”中获得“逸品”声誉最高的一位画家了。因此,明代的董其昌尤为推崇倪瓒。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元季四大家,倪云林品格尤超。”在笔法方面亦认为:“倪云林、黄子久、王叔明皆从北苑起祖,故皆有侧笔,云林其尤著者也。”侧笔更加不受拘束,自由运笔其逸气。

倪瓒在大约40岁左右的时候,风格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他以太湖地区的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贯彻他的“逸笔草草”的绘画精神和美学追求,把复杂的自然景物简化处理,草草逸笔地书写山石树木。因为有逸笔草草的观念,复杂的构图和复杂的景物自然要被简化,否则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我们可以设想,如果画家不去繁就简,把自然景物减少到最低限度,那么逸笔草草的理想仅仅是理想而已。如何简,怎么简,太湖给予了倪瓒太多的启示。江南地区的山石不像北方的高山,山峦重叠气势磅礴,而是像丘陵似的平缓的小山峦,大片的湖水为画家的空白留下了天然的简化空间,三五株树木,几堆石块,这些简洁的构图形式和逸笔草草被明代的王世贞评其曰:“元镇极简雅,似嫩而苍。”并认为“独元镇不可学”。就是说倪瓒的这种逸笔风格和笔法是无法学得到的,是为生之也。而《六君子图》正是倪瓒绘画风格嬗变关键性的作品,这个转折嬗变也决定了倪瓒以后的路径和绘画风格。大致上说,自从创作出了《六君子图》以来,倪瓒以后的绘画风格和形态基本形成,再也没有改变。譬如后来创作的《渔庄秋霁图》、《幽涧寒松图》、《古木幽篁图》、《绒藤斋图》等,都是这种形式。

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六君子图》的构图形式等其他一些相关的问题。《六君子图》上有倪瓒的题字:“卢山甫每见辄求作画,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灯出此纸,苦征余画,时已惫甚,只得勉以应之,大痴黄师见之必然大笑也。倪瓒。”那么,首先《六君子图》是画来送给好友卢山甫的,在好朋友一再催促下倪瓒无法推辞,故作此图。这大概也算得上是“急就章”了。在弓河的船上作画,摇摇晃晃,又是夜色布满大空,又靠篝火为光,辄求作画的卢山甫还是急性子,希望马上就要得到此画,“只得勉以应之”。故而,绘画的结构就必须简略。一平缓逶迤之远山丘、六棵树木和近处的石坡陁,大面积的空白为水面。如此简单,正因为如此,倪瓒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大痴黄师见之必然大笑也。”大痴——即黄公望。黄公望和倪瓒同是“元四家”,都是十分了得的元代高手。黄公望在倪瓒面前还应该算是前辈了,他比倪瓒大37岁。然而,黄公望非常欣赏倪瓒的绘画天赋,因此他们之间的交往很深。这幅图轴的右上角就是黄公望的题字。其云:“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这幅画中因为画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故此,黄公望把这六棵树比喻为“六君子”,这幅山水画图的名称由此而来。

《六君子图》的画面结构十分明了和简洁。正如我们看到的画面所说的:一平缓逶迤远山丘、六棵树木和近处的石坡陁,其余均为空白,显示的是水与天空。再没有多余的其他元素。平缓逶迤的远山,处在画面的大约四分之一处,并以此为界,向上的空白处就是天空,往下的空白便是水面。构成了画面远景,如大痴所说的“远望云山隔秋水”的自然景物了。靠紧画面最下部分的是近处的石坡陁,还不到整个画面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画面中部一大半空白的水面,万顷湖水尽收眼底。“三段式”构图就这样展开了。实际上就是两道横向的平缓的石坡陁,把画面分割为三段。倪瓒为了打破构图上单调,增加画面的意境、寒荒和萧疏感,画上了六棵不同品种树木,与横向的山石坡陁构成经纬走向,当然没有成经纬的交叉状态。而是使树木站立在近处的石坡陁上,从而构成了近景,是大痴说的“近看古木拥坡陁”和“居然相对六君子”的近景自然景物。这“三段式”的手段,依靠中国传统绘画的二维平面方式展开为上、中、下的三段,实际构成了远、中、近三个部分,中景的水面实则一笔未画。就这样竟然还让人们感受到了具有远近空间的视觉效果。

再看看《六君子图》的技法特点。远山是用饱满的枯笔长形线条画出,运笔极为自然,再用淡墨简单地皴擦而成,近处的石坡陁,墨色与远处的山石一致,亦是枯笔画出,但是用了重墨点苔,用了更多的皴法加强山石坡陁的厚重感,体现了“石分三面”处理的传统路径。再用轻重的墨色画树木的枝干,树干略用重墨点染,六棵树木的树叶分别用淡墨和重墨点染,加以区别,使较为浓密的树叶中自然分出了层次,清新而自然。明代陈继儒评价说:“云林胸次清旷,笔以萧远,当咄咄逼真矣。”

“三段式”构图成为倪瓒山水画风格语言的标志性特征,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方式和构图语言。呈现出了与晋唐五代、两宋以来的山水画迥然不同的山水画图式。倪瓒把文人画的内在意蕴发展到了最高的境界和完成了文人画最完美的艺术形式,尤其是把中国文人画的“逸格”推向了最高峰。明代的唐志契最为佩服的就是倪瓒,他认为倪瓒真正做到了“逸品”的境界。唐志契总结的“逸品”是:“山水之妙,苍古奇峭,圆浑韵动则易知,唯逸之一字最难分解。盖逸有清逸,有雅逸,有俊逸,有隐逸,有沉逸。……逸虽近于奇而实非有意为奇;虽不离乎韵,有迈于韵。”最后唐志契总结说:“吾于元镇先生不能不叹服云。”可见倪瓒“三段式”的构图和去繁就简的“逸笔草草”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致力于移动新媒体广告营销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北京盛典云通广告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郊亭中街2号华腾国际2号楼7层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