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永炎院士:珍视中医原创思维 调整学科方向

 txw40 2016-12-07



⊙作者:王永炎

⊙编辑:小余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富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主席早就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党和国家中医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保障人民健康的新篇章。


面对21世纪,人们不约而同地在翻检、回顾、筛选、总结经验,进而升华为时代的记忆,留给后人。20世纪前50年,中医中药历尽坎坷曲折。还原论盛行,华夏文化遭遇无数次的肆虐批判,直至今天笼罩在中医药学人头上不科学的阴霾才逐渐消散,作为整体医学的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渐为世人共知。追忆中国中医科学院度过的六十花甲岁月,老一辈先贤与智士学人在坎坷曲折的征途上负重前行,培养了新生的一代,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令人敬仰感佩,激励着我们薪火传承的信心。当今政府积极扶持,百姓期盼欢迎,具有深厚社会与群众基础的中医药学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期。春天莅临了,然而乍暖还寒,我们期盼着科学格局的演变带给国学国医国药真正的复兴。源于中医药学具有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而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人文合而不同,互补互助。人类崇尚真、善、美的最好境界,势必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融入人文哲学和生命科学中去,展示其特色和优势,成为人类先进文明的例证。进入21世纪,人们从信息时代迈向概念时代,思维科学渗透各学科领域。中医学原有的概念与形象思维是其原创思维的基础与源泉,重视中医药原创思维传承,即是重视中医药学的传承,是发展中医、创新中医的主要途径,重视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医学发展的动力。对于思维科学的研究,其重点在于形象思维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去认真研究综合性的逻辑思维,因为形象思维是宏观的、整体性的。显而易见,以形象思维比类取象阐释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将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诸如临床医学运用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即以整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为依据,重视证候学研究,遵循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据证言病等理论,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运用于中医药学领域,并以现代系统复杂性科学指导中医研究。还有中医学主张调心身治未病,运用复方治病。方剂是中医理法方药的核心环节,上承理法,下接遣药组方,落实到承制调平,预期达到以平为期的和谐效应。总之,中医药学原创优势与特色将对丰富现代医学科学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人才的培养,首先是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把中医理论基础的深厚积淀与临床鲜活的诊疗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再则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需求,培养多学科融合的人才,从事以中医为主体、我主人随地弘扬原创思维原创优势,为提高防治水平服务的后备学术带头人。前者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厚今薄古,厚积薄发,坚持熟谙经典,勤于临证,发挥古义,创立新说,锲而不舍地读经典做临床,在取得显著疗效的基础上,凝聚提炼学术的闪光点,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求证诠释前贤的理论,寓继承之中求创新,从理论层面阐发古人先贤之未备,以推进中医学科的进步。后者是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当前可分为两类,一则兼通文史,另则透视组学。造就内科临床领军人物,应先从医学专业博士做起,训练成临床功底坚实的主治医师后,其临床技能不逊于同年资的本科学士。进而在强化临床的同时,以唯物与唯心史观兼备学习易经易道,与文、史、哲、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交叉渗透,提高悟性指导诊疗工作,将之塑造成学科的中坚骨干。再则攻读科学哲学博士学位,朝向临床医学前沿学科,诸如生物信息学、化学生物学、数学与数理统计学等,学习与整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运用模式生物实验,以中医为主体融入系统复杂性科学,在系统论的指导下还原分析,将中医与西医、宏观与微观、综合与分析、实体本体论与关系本体论链接起来,对病证结合、方证相应进行相关性的疗愈机制的研究。在这里想讲一点唯心史观,其实国学国医中蕴涵有唯心主义的内容,对维护人类健康和防治疾病至关重要,应给出一条路让医师与医学生学习体验,并付诸诊疗实践。与此同时,在中医治病确有疗效的基础上诠释、求证前贤的理论,指导临床提高防治水平,推进学科的进步。


学科方向的调整与变革,首先是以大数据技术支撑,使用循证医学证据,更加贴近真实世界。我们要重视叙事医学去探索循证医学的叙事化,人的情绪、情感、心理、认知的改变对健康与疾病的发生、转归密切相关。辨证论治是临床医学的精髓,尤其面对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癌症、痴呆等现代难治病应纳入到复杂巨系统,重视分析诸相关因素的联系,从个体化诊疗经验上升到群体化的转化医学。二是透视组学重在多组学联用。病证生物组学与方药组学均从网络整体视角出发,进而将还原分析的结果再回归到整体水平,可实现证候的属性和方剂的效应。当然,多组学的中医研究刚刚起步,提示着中西医学整合互动的趋势。三是关于学科框架的调整。拙著中医药学科建设目标、研究方向、带头人与团队培养三篇文章发表于《天津中医药杂志》。随着科学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中医药学科方向必须有相应的变革,这是今天中医中药学人的责任。学科应寓有先进的理念,那就是宏扬形象具象意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整合,落实到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上,把人的健康与疾病置于天地之间去认识。另则学科建设要多元化多学科参与研究,尤其重要的是数学的表达,可以说数学是体现现代学科成熟程度的标志之一。


正值60周年院庆,作为一名年逾七旬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后学发表一些感想,望能起到借鉴作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遍读中国医学史,可见朱丹溪的学问超过了他的老师罗知悌;李时珍的成就超越了其父李月池,如此不乏先例。作为导师应发自内心地倡导学生超越自己。导师要有敢当铺路石的精神,鼓励学生开创一条超越老师的成功之路。其二是科学民主、圆融和合,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医师教师科研导师最要讲实事求是。老子明示: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切不可自以为是。华佗刚直求是,不肯趋炎附势为一个人侍医竟遭被杀;王清任果敢求实,坚持《医林改错》被批评排斥于太医院之外,可见做到不易,甚至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圆融和合崇尚中道,建设团结关爱开拓进取的学术团队,提倡为他人创造条件、帮助他人的作风,提倡自反性的学术批判,把被批判者作为最崇敬的人。良好的品格对创造性的科研成就是不可或缺的。道德修养不在举之于其口,而在践之于其行。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学医者必先做,而后治学致用。其三是善于整合信息,提高创新素质。素质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素质是获取信息转化为智慧,进而取得创新成果的速度和能力。更重要的是相关前沿学科的丰富信息。全方位敏锐的搜集加工分析利用信息可使学人变聪明,我们既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又要坚持我主人随地弘扬中医药学的优势特色,创出一条中医学人自己的路。



作者介绍

王永炎,中医药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及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近50年,先后主持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计划、973计划、行业专项和国家“七五”至“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主持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作为第一主编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已培养医学博士70名,出站博士后37名,其中2名博士荣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励。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0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中医药现代化杰出科技成就奖”,2004年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4年获“中国标准化终身成就奖”。





[本文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年11月第21卷第11期,由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整理发表,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