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发展格局下中医药进入新天地——王永炎院士致中医药学界的一封信

 xyf4345 2022-09-07 发布于浙江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

敬爱的学长们、亲爱的同学们:

今年的教师节,中医药学界迎来了收获的喜悦:中西医并重方针带给我们话语权的擢升,中医药学从犹如薄明的晨曦谋新生的境域中走出来,阔步进入阳光雨露快速发展的新天地。国家中医管理理念机制的更新带来了医教研产各类项目的强化。追忆自唐容川、恽铁樵先生提出的“中西汇通”演变为中西医并重方针历经艰难痛苦的过程,中医药学界深切感受来之不易,倍受鼓舞,激励斗志,形成国家民族维护生命健康事业的动力。

中医药学具有科学人文双重属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重始源需要务本,本立道生是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也是学科“我主人随”发展进化的生命力。从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至《黄帝内经》,是华夏文明的标志。古贤哲反复考察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并联结生命周期节律,创制了河图洛书,太极阴阳,八卦五行等象数易原创思维,将深邃的哲理引入疗伤治病维护健康的中医药学中,融入《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籍,形成了中医药学的始源。

学科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石,学科是学术的制高点。中医药学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体现中国特色,以特色为统领,交叉学科创新研究方向的培育,稳定已有研究方向的优势,都要体现特色。从历史范畴看待中医药学特色,关注传承精华,求索原创性的发现。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中拓宽视野,在高地上选拔科学家,以担纲领军成伟业。认真处理好新老、高低不同层次人才的团结和谐,促进学术团队的创新。全方位多模式引进培养基础理论研究人才,还有复合型管理人才与农村所需的全科人才。青年一代将是中医药学传承创新发展的主宰,发挥引领导航的先声。期许后学我主人随、务本纳新、恪守中医药特色优势,使其立于世界科学之林。

一代中医药学人深切地体会到学科建设需要敢于找准痛点,认真抓住着力点,求索学术闪烁亮点,构建守正创新传世的学派。把抓住痛点、补短板作为关键。痛点就是近二百年淡化国学摆脱传统追逐西化,原象思维被悬置,基础理论研究缺少原创,有失我主人随的优势。亟须补短板,坚守治未病辨证论治准绳,重视中药材的道地性,以象思维研究揭示科学内涵。明道正纲、务本求实,主动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21世纪初信息守恒定律的提出,信息智能系统化整合实践,高概念支撑化学、物理、数学、人文哲学交叉将进一步催生中医药学的进化发展。摆在面前的激活数据学,孪生数字模型,量子信息比特的计量运算等对临床医案非线性大数据的研发打开了一扇窗,进而完善更新病机学说,完善证候与复方复杂系统联结的研究。东西方文明互鉴带来了原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整合:分合归纳与还原分析方法学的整合;系统性研究与描述性研究的整合。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质、不通约,通过阴阳太极、正中和合的间性论预设的万物生灵生成运行的生机正在成为东西方知识界思考的深邃哲理。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天地人神一体化,是研究老庄道学的成就。历史学家汤因比赞誉:中国哲学阴阳符号系统是反映事物周期节律变化在全球是最贴切完美的系统。还有胡塞尔领衔的现象学运动以及留学中国的学者们着力于孔孟老庄与宋明理学的学术研究,这些助推东西方文明互鉴引入生命科学领域。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实施大科学计划的支撑,是核心的创新平台建设。我们对中医药领域获批的医学科研中心应高度重视,整合协同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

中医药学界的学长同学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当今世界动荡不安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遵循华夏文明尚一尚同的大成智慧,积极奋斗、坚韧顽强地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工作者挺立前沿,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作出突出贡献,总结出前人未有的经验;中药材产业发展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期待后学努力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中坚力量。

北京中医药大学1956级学生 王永炎

2022年9月6日

编辑|徐婧
审核|朱蕗鋆 李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