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哭与笑,哪个对孩子更重要?【走进孩子内心】

  平凡的人 2016-12-07


Cry

 

可能更接近于我们的本质

父母总是渴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希望每天看到孩子灿烂的笑脸,享受做父母的幸福快乐。然而,幸福的童年绝不意味着只有笑脸,幸福也不意味着拒绝哭泣。相对于笑,哭可能更接近于我们的本质。




你允许孩子哭吗?

你会这样爱哭泣的孩子吗?


哭,是我们来到世间的第一声报到,哭曾是婴幼儿与成人沟通的唯一方式,哭几乎是婴儿的全部语言。哭也是我们表达情绪的重要方式。随着孩子的成长,因为悲伤、沮丧、生气等哭泣时,爱孩子的母亲真的允许孩子哭泣吗?


来看看下面这个在我们身边都会发生的故事:




4岁的童童想搭一个像自己一样高的塔,但积木总是倒塌


几次下来童童生气地大哭:“我不想搭积木了!”

妈妈心疼极了,赶紧过来安抚:“妈妈帮你搭怎么样?”

童童反而更生气了:“不要,我不要”。


妈妈:“宝宝不哭了,我们吃点好吃的怎么样?

童童:“不吃,我就要搭很高很高的塔”


妈妈:“看动画片?你不是最爱看动画片吗?”

童童听到看动画片,停止了哭泣,露出了笑脸。



剥夺哭泣的权利

其实是在满足“好妈妈”的体验


这个故事中的妈妈的反应其实很常见。也有很多妈妈可能会感动于自己对孩子的爱,因为我用自己的力量想方设法把孩子带离痛苦,重获笑颜。是的,看到孩子明媚阳光的脸庞难道不是母亲最大的欣慰吗?



然而,细致地体验这个化哭泣为笑颜的过程,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童童的内心过程:



我是全能的,我想做什么都可以做成

现在却搭不成想要的高塔,这怎么可能

难道我不是全能的

我生气又难过,我

妈妈来了,她看起来很紧张,看来这件事她和我都无法面对

看,她在努力地哄我开心

但是,我希望她看到我的悲伤

什么?看动画片,这个想法不错

但我似乎感到

我哭泣,她会焦虑


                             妈妈的内心过程:



宝宝搭不好生气哭泣,心情不好

好难受,见不得孩子掉眼泪

我要让她开心幸福阳光,我要把她带离痛苦

看,她笑了

心里踏实了,舒服了




从这个很难觉察的心理过程可以看出,母亲自始至终并未看到孩子的内心需要,而主要看到自己的需要,顺着自己焦虑的感觉,通过控制孩子的表现和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调节到一个舒服的状态:


我是一个好妈妈,牺牲自己给孩子开心和幸福。



觉察和面对并不容易

这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困难所在




拒绝他面对沮丧

就是剥夺他成长的机会


婴儿期获得的全能感(即感觉自己无所不能的幻想)是健康的、适应的,然而,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正常的现实生活一定会提供幼儿逐渐打破全能感的机会。


哭,可以缓解情绪压力和紧张,在哭泣悲伤的过程中,幼儿逐渐接受“自己是有限的”现实,哭泣使幼儿在面对自己弱小的基础上,从中恢复过来,逐渐变得真正的强大。




就像童童搭不了想要的高塔,这是人生中自然安排的学习体验挫折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接受自己并非全能的,面对并接纳自己的有限的基础上,逐渐锻炼了强健的内心,抗挫力,或者称为从挫折中恢复的能力就是这样锻炼起来的。



有的父母为了锻炼孩子的抗挫力,刻意创造挫折,倒实在是没有必要,因为自然的生活本身提供的已经足够。





虚假的自信是一颗定时炸弹

在这个谎言再也难以为继时引爆


一些少有经历过挫折的、学业非常优秀的、尤其是名校的大学生,随着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遇到再也无法继续维持全能幻想的事件时,如交友、恋爱、工作、融入新的环境等,看起来阳光优秀的一个人,像是忽然陷入精神疾患状态,着实令人费解,实际这个炸弹在早年就埋下了,只不过现在引爆了而已。


 因为一般长度的人生

几乎没有人可以一辈子不遭遇挫折



悲伤哭泣是面对挫折的开始,因为接受自己是有限的过程,同时也是哀悼自己失去全能感的过程。哀悼通常比维持表面上的欢笑更能给人们实在的力量感。而母亲见不得孩子难过,也就是在自己焦虑感的驱使下剥夺了自己孩子从挫折中恢复的宝贵经历和体验。



如果你只爱笑脸的孩子

注定无法让孩子真正地幸福

因为他可能有一颗低抗挫力的玻璃心





- END -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孩子远离抗生素?

千万妈妈推荐?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微课轻松学(敢来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