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解读儒林外史】翦伯赞:释《儒林外史》中提到的科举活动和官职名称

 liuhuirong 2016-12-07

翦伯赞:释《儒林外史》中提到的科举活动和官职名称


                    ----科举揭秘 海外流芳

  《儒林外史》中涉及科举活动和官职名称的地方很多,这在作者当时的 人看来,是用不着解释的。到了现在,事过境迁,科举制度早已废除,官职 名称也成了历史上的名词。就需要作一些简单的说明了。
  《儒林外史》的作者把他所叙述的故事,都假托是明朝的,实际上这部 小说中所描写的科举活动和官职名称,都是清朝的。现在我们按照清的科举 制度和官职制度来加以说明。
  清朝的科举制,扼要地说来,可以归纳为三级考试,第一级是院试,第 二级是乡试,第三级,包括三种考试,即会试、复试和殿试。此外还有一次 朝考。
  院试是最初一级的考试。在这种考试以前,有两次预备考试,第一次是 县试,由知县主持,录取后,再经过一次府试,由知府主持,及格的称为童 生。此后,知府再将一府的童生名册,呈送学院,予以考试谓之院试。通过 院试,一个童生,才可以取得生员或俗称秀才的称号。
  院试在府城或直隶州的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官员,南京、北京称学院,各省称提学道,简称学道,亦称学政,俗称学台,又称宗师。《儒林外史》 第二回所说的周学道,第七回所说的范学道,第二十九回所说的学台以及第 四回所说的宗师,都是指的主持院试的官员。
  学道或学政的任期是三年,在他的任期内,他必须依次到他所属的各府,各直隶州主持两次考试,称为“按临”。《儒林外史》第四回说:“去年宗 师按临”,就是指学台来主持院试而言。
  院试分岁试科试,岁试与科试的任务,基本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有两种任务,第一是从童生中考选秀才,第二是对秀才进行甄别考试。《儒林外史》 第三回说周学道“到广州上了任,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 是南海番禺两县童生”。正好说明这一事实。
  秀才在甄别考试中,按照成绩的优劣分为等第,给以奖励或惩罚。《儒林外史》第七回所说的梅玖,就是以秀才参加院试,因为考了第四等,受到 “照例处罚”的处分。
  科试与岁试不同的地方,就是它要替高一级的考试作一种预备工作,即保送优等的秀才参加乡试,称为“录科”。《儒林外史》第七回说“荀玫次 年录科,又取了第一”。这里所谓“录科”,就是参加科试。
  院试取录的名额,依府、州、县学之生员多少而异,多的二十人左右, 少的十余人七八人不等。因名额有限,所以也有屡考不中的老童生,《儒林 外史》第三回说:“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 有老的。”又说范进二十岁应考,考过二十余次,考到五十四岁,还未进学。 生员是一般的称号,在生员之中有附学生员、增广生员和廪膳生员。简 称附生、增生和廪生。初进学的生员是附生,在以后的岁试科试中,如果考 得好,可以升到增生、廪生。《儒林外史》第九回、第十三回、第三十二回、 第四十五回都说到廪生。廪生除了可以从政府领到廪膳费,又可以替应试的 童生做保叫做“廪保”。第四十八回,替邓质夫应试作保的王玉辉,就是一个廪生。更重要的是他有优先出贡的权利。这种出贡的秀才,称为贡生。

  贡生有五种,即岁贡、优贡、拔贡、副贡、恩贡。 岁贡亦称挨贡,是由各府州县的廪生中依年资选送的。生员多的每年一
  名,次多的三年两名,最少两年一名。优贡,三年一科,子午卯酉年考,大 抵在学台离任前举行,由各县保举优等的秀才应考。名额,小省二人,大省 六人。拔贡亦称选贡,十二年一选,酉年考,每县一名。副贡,即在乡试时, 举人名额已满,将较好而未能录取的卷子,挑取一些另榜录取,贡入太学, 叫作副榜贡生,简称副榜。名额各省不同。《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余持说: “生员离出贡还少十多年哩。”就是指的岁贡。
  贡生不能直接考进士,要考进士,必须先参加乡试取得举人的资格。《儒 林外史》第三十二回季苇萧道:“他加入贡,进京乡试去了。”正好说明此 事。
  贡生照例要入国子监念书,叫作“坐监”,期间长短不同,大抵恩贡、 岁贡最短,从半年到八个月,优贡、拔贡最长,一年到二年,但到清朝乾隆 以后,这种规定已成具文。
  贡生“坐监”期满,通过朝考,可以取得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十二 回,臧蓼斋道:“廪生,一来中的多,中了就做官。就是不中,十几年贡了, 朝廷试过,就是去做知县、推官,穿螺纹结底的靴,坐堂,洒签,打人。” 秀才一般都没有多大学问,只要八股成篇就有录取的希望。《儒林外史》 第四十九回高翰林道:“那里有甚么学问,有了学问,到不做老秀才了。” 有些秀才,甚至八股也不能成篇,请人代考。第十九回金东崖的儿子金跃就 是“一字不通的”,但花了五百两银子请人代考,就取得了秀才的称号。此 外也可以用贿赂学台的方法取得秀才。第三十二回主考庐州的学台就派人在 外面承揽出卖秀才的买卖。但也有有学问的秀才,如《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就是一个秀才。
  秀才的身份不很高,《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施御史道:“若说他做身 份,一个秀才的身份到那里去?”但是取得了秀才的称号总要比普通人高一 等。第三回胡屠户吩咐他的女婿范进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 个体统来┅┅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 拱手作揖,平起平坐,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第二十回 匡秀才对他哥哥说:“就是那年我做了家去与娘的那件补服,若本家亲戚们 家请酒,叫娘也穿起来,显得与众人不同。哥将来在家,也要叫人称呼‘老 爷’。凡事立起体统来,不可自己倒了架子。”
  秀才之所以高人一等,就是因为他有了接近官府的资格。秀才见知县可以不跪,甚至可以与知县分庭抗礼。第十七回说:“匡超人又进城去谢知县。 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酒饭,叫他拜做老师。”即因秀才可以 接近官府,也就可以仗势欺人。第十七回说到匡秀才的哥哥匡大,威胁别人 道:“县主老爷现同我家老二(指匡秀才)相与,我怕你么!我同你回老爷 去!”
  一般说,中了秀才,生活可以没有问题,他至少可以教书。第七回,荀 政中了秀才,他的母亲欢喜道:“而今你进个学,将来可以教书过日子。” 第三回范进中了秀才,他的岳父胡屠户向他说:“明年在我行里替你寻一个 馆。”这些,说明了中了秀才,生活大概是可以解决的。但也有些倒霉的秀 才,甚至有穷到卖儿卖女的。第二十五回修补乐器的倪老爹,就是一个倒霉 的秀才。他做了 37 年的秀才,一日穷似一日,他有六个儿子,死了一个,一个在家里,那四个都卖在他州外府去了。 比院试高一级的考试是乡试。
  乡试在北京、南京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一次,子午卯酉年举行。举 行考试的日期是八月初九日至十七日。考三场,每场三天。因为考期在秋天, 又称秋闱。
  参加考试的必须是秀才,包括出了贡的秀才在内,没有考上秀才而以其 他方法取得监生资格的人,也可以参加考试。通过这种考试,一个秀才、贡 生或监生就可以取得举人或俗称孝廉的称号。
  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 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 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但在清朝,监生是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 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儒林外史》第三回说到的周进,第八回说到的 蘧公孙,就是捐监的例子。第四十二回说到的汤由、汤实,就是依靠他父亲 汤镇台的地位恩赐的荫监。很显然,这种荫监和捐监的制度是明清统治阶级 替有钱有势的豪家子弟开辟的一条猎取功名富贵的捷径。
  主持乡试的官员称主考,主考有正有副,北京一正三副,各省一正一副。
  《儒林外史》第二回提到的大主考座师,第四十二回提到的主考,都是指正 主考而言。
  正副主考以外,有同考官,担任分房阅卷的任务,亦称房官,又称房师。
  评阅试卷的工作是在帘内进行,因而担任同考官叫做入帘,而同考官又称帘 官。《儒林外史》第三回所说的“房师”,第六回所说的“入帘”、“帘官”, 第四十二回所说的“帘官”都是指分房阅卷的同考官而言。
  同考官一般是从各首就近调用进士出身的官员充任,《儒林外史》第六回说:“今科十几位帘官,都是少年进士。”也有举人出身的。 除同考官以外,有监试官。监试官以各省最高的地方官员充任,因而巡抚是乡试的当然监试官。监试亦称“监临”。《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说:“后来点名,监临不肯收他。”这里所谓“监临”,就是指的监试官而言。 乡试取录的名额,各省不同,大省百余人,中小省份五十六十名不等。 乡试是以岁纪科,例如第一回所说的“县尊是壬午科举人”,就是说这位知县是壬午年乡试考中的举人。
  在明清时代考上了一个举人,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一件大事,因为考 上了举人,不但可以参加会试投考进士,就是考不上进士,也具备了做官的 资格。在清朝考进士两次不取的举人,可以参加大挑。所谓大挑,即由王公 大臣亲自挑选,每六个人选三人,一名授知县,两名授学官。此外也可以考 取誊录或景山官学、八旗官学及咸安宫官学的教习、学录、学谕等职。即使 大挑也挑不上,就凭一个举人的资格,也就一生享受不尽。《儒林外史》第 三回说范进中举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 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环 都有,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着搬家,搬到新房里,唱戏、摆酒、 请客,一连三日。”这就是范进为甚么一听到自己中了举人就高兴的发了疯 的原因。
  即因考上举人,就可以把自己变成一个特权阶级,所以一个举人,在明 清时代的一般百姓看来简直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儒林外史》第二回胡屠户 对范进说:“这些中老爷的(指举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又说范进“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会试、复试、殿试是最高一级的三种考试。会试由礼部主持,复试由皇帝派员主持,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三者之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 会试在北京,三年一次,辰戌丑未年考,即在乡试的次年举行。参加考 试的是全国各省的举人。考试的日期是三月初九至十七日。考三场,每场三天。四月发榜。因为在春天考,亦称春闱。 取录名额,二三百人不等,取录者先以礼部的名义发表,称为贡士。 主持会试的官员称大总裁,大总裁之外有副总裁三人。大总裁由内阁大 学士或尚书充任,副总裁由侍郎或内阁学士充任。此外有十八房考官,由进士出身的御史给事中等官充任。 复试仍由大总裁主持,参加考试的人须是会试录取的贡士。只考一场,考八股文经义,一般不会有落第的人。复试分一二三等,此种等级与后来授 职有密切关系。
  复试之后举行殿试,地点在太和殿。殿试由皇帝自己主持,派阅卷大臣 读卷大臣协助。殿试考一场,考试科目为策问。
  殿试,亦即最后的一次考试,通过这一考试,一个在会试中取录了的贡 士,才可以取得进士的称号。殿试分三甲,一甲三名,称进士及第,三名又 各有称号,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 三鼎甲。《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和三十四回所说的殿元公就是状元;第三 十回“一门三鼎甲”即指状元、榜眼、探花而言。二甲约六七十名,称进士 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总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浦墨卿道:“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正说明当时读书人的心理。 殿试揭晓的时候,要在太和殿前举行一次唱名典礼,叫做传胪。《儒林外史》第七回记传胪事。
  殿试以后,还有一个考试叫做朝考,这个考试与功名没有关系,而是为 了授与官职。朝考在殿试后若干日举行,通过这个考试,进士便可以获得他 们应得的官职。明清的规定,只有一甲三名在会试揭晓以后立即授职,状元 照例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此外殿试二甲的第一名和朝 考的第一名亦可入翰林院任职,其他二三甲的进士,须依复试、殿试、朝考 三次所得的等级的数字分别授职。数字愈小,所授官职愈优。例如复试一等, 殿试二甲,朝考一等,共计为四;或复试二等,殿试二甲,朝考一等,共计 为五;都可以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以下则分发为六部主事——部属,或内阁 中书、国子监博士之类。第三回,周进“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试在三 甲,授了部属。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第七回,“会试已 毕,范进果然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之后,钦点山东学道。” “传胪那日,荀玫殿在二甲,王惠殿在三甲,都授了工部主事。俸满,一齐 转了员外。”第三十六回,虞育德“中了进士,殿试在二甲,朝廷要将他选 做翰林。┅┅当下就补了南京的国子监博士。”第四十九回,万中书道:“中 书的班次,进士是一途,监生是一途。”最低是分发外省任知县。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了进士就可以授职为官,即使不做官,社会地位也很 高。第十一回,鲁小姐道:“母亲,自古及今,几曾看见不会中进士的人可 以叫做个名士的?”名士在明清是受到社会尊重的。
  上述各级考试都要考八股文。八股文又称“制义”,《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鲁小姐制义难新郎”。这里所谓“制义”就是指八股文而言。 八股文导源于宋代而盛行于明清。在明清两代八股文是猎取功名的唯一
  手段,因而也就是当时文章的正宗。《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说:“若是八股 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所谓八股,就是一篇文章分八段:破题、承题、起讲、题比、虚比、中 比、后比、大结。起首用两句话揭示题旨,叫做“破题”。接着用四五句话 引申,叫做“承题”。承题以下,用一二十句话开始议论,叫做“起讲”。 以后就进入比的阶段,每比两段,两两对比,用正反开合的方法,一步一步 地深入发挥。最后用几句话结束全文,叫做“大结”。这就是一篇八股文章 的结构。不过在八股文的发展中,格律也略有变化,例如“虚比”“后比” 后来常常没有,而“起讲”在明万历年间也曾被废除,甚至“大结”也可以 不要。所以《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说到鲁编修教他女儿做八股文只说“教他 做破题、破承(即承题)、起讲、题比、中比成篇”,没有说到“虚比”、 “后比”和“大结”。
  显然,八股文是依照一种规定了的格律和调子来写文章,因而就谈不到 甚么思想内容,只是一种按谱填词的文字游戏而已。然而明清两代的统治阶 级就利用这种八股文来愚弄当时的知识分子,而当时的知识分子为了功名富 贵也就把模仿这种陈腔滥调当作自己的事业,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学发展中 的一个反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