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东:做个有情人

 大道至简平天下 2016-12-07

孔子常说君子小人,这主要是从道德的角度上说的。其实在孔子口中还有一种,用今天的话说,主要是从情商的角度上说的人,叫做“鄙夫”——

子曰: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鄙夫”就是思想狭隘,见识浅薄之人,之所以说“鄙夫”,而不说小人,原因就在于这里说的“鄙夫”是有身份没道德的君子。

有身份使他们有机会从政——事君,没道德注定了他们一旦从政,必是天下之灾。

原因就是他们不知止:

n 不知止于对自己的无情,而无耻。

n 不知止于对他人的无情,而冷酷。

综而言之,就是内心的无情,和行为上的“无所不至”——无所不为。

同为有身份的士人,为什么有道德的君子,就有所不为,没道德的鄙夫就无所不为呢?或者说导致君子有所不为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这里面存在一个逻辑的链条:

君子因为有情而追求明明德与亲民,因为同时追求明明德与亲民,而必然产生在二者之间实现平衡的自觉————因为有此自觉而在两个方向上,都将有所止————有所止,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有所不为。

换言之,有情和知止是一事两面,就人的内心而言叫有情,就与外物的关系而言叫知止。

这个情,并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就是孔子说的仁,和老子说的慈,就是孟子所说的四端。

孟子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立身于其中,行为上当然知止。

这里我们需要指出一点,所谓“止”不能简单的理解未停止,而更应当将其理解为一种方向性的确定。

以孟子所说的四端为例,君子止于其中,并不是说君子的思想和行为被这四端所限制,而是说要沿着这四端而伸展,只是这种伸展的方向,是有限制的,是不能偏离的。

所以,这种止其实是种正确的展开。形象的说,就是随着人内心的情,或者说仁的饱满,在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规范的同时,也将借助人的思想和行为,逐渐的向外延展。也就是说:

一方面是其自身的思想与行为,越来越有情,越来来符合仁的标准。

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情与仁,随着其思想和行为的延伸,而不断扩大其影响的范围,延伸到几近无限的时空中去。就像孔孟这样的人,他们的情与仁,就一直延伸到我们今天的每一个身上,延伸到了所有被他们的言论和思想所感动的人身上。

反之,如果无情,如果没有这种仁爱之心,那么人的思想就将是完全为我的,并由此而衍生出看似向外求索,向外伸展,实则却是自我封闭的思想与行为。孔子将这种行为归纳为四类。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因为,这些看似聪明的意,必,固,我,就是那些自作聪明的人,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这些枷锁,将限制我们自身人性的伸展,限制我们思想与行为的自由。

因为他们一方面使我们于不当止之处而止,另一方面又将使我们于止而不能止,也就是走上邪僻之路。

但是,这个情,也就是仁从哪里来的?

这是一个看似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它相当于在问君子是怎么产生的。其实答案很简单,而且就白纸黑字的写在《论语》的最后一页上——

论语的最后一句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所谓知命,就是对天命的敬畏。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天命是什么?很简单,就是我们的基因特征,它决定了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说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适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决定了我们应当做什么,以及不应当做什么。

所以,知天命就可以知止,就可以具备成为君子的基础条件,也就是有情而能仁。

体现在现实中,知止的价值在于,只有知止,在思想上静下来,在行为上慢下来,让心灵有足够的时间对闪现出来的良知,进行有效的感知,才能真正感知到自己的真情,才能真正有其情。


推荐热读《原易》,《周易》解读力作,读易必备工具书

推荐朱东老师国学微课堂《三字经精读深解100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