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博看网 读览天下网 《中国教师》2016.11 新课程观指导下高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陶淑涵 推荐人:胡阳新 湖北省建始县民族高级中学 陶淑涵 邮编:445300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对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科学素养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而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利于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象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化学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下面就化学教学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根据科学经历和科学家传记,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 化学学科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材中记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经过及科学家传记。高中教材中有很多科学史话,如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苯的发现和苯分子结构学说等,阐明了化学物质是通过一个个实验被人们所逐步发现和确认的 ,给了学生生动的启示: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索、大胆猜测,勇于实验,就有可能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这些内容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科学过程呈现知识的来源,使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成为可能。在阐释化学知识来源时,一些曾经或者正在困惑人类的化学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意义重大。 2、寻找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知识点,强化知识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加强知识的应用是使学生真正学好化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之一。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一直就是很紧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再能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化学本来就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教师如果一味地讲理论知识,学生在似懂非懂情况下听起来会觉得枯燥乏味,或者即使听懂了也觉得没什么意思,时间久了对化学也就渐渐失去了兴趣,更不用说谈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理论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讲解。如:在讲《化学与生活》中“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这部分内容时,我想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肯定没什么意思,也不能体会到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体的重要性,更谈不上能合理正确使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了。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作了这样的安排:课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一些富含维生素C以及富含微量元素铁和碘的水果和食物,并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积累以及上网查资料初步了解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铁和碘的作用以及缺乏这些元素对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上课时我对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抽查,没想到有的学生不仅把我布置的内容查了,没布置的几种与生活相关的其它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作用他们也查了。这使我感到学生对于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化学知识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通过这样简单的生活联系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3、根据教材中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观的教育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建立化学的基本观点,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科学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学化学教学就其所涉及到的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此,通过化学教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教师应充分挖掘,积极引导。例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时,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使初中学生从得氧和失氧的初步认识中,上升到生动的辩证认识的方法,指出,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矛盾的双方,又构成一个整体。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发生,双方各以对方作为自已存在的前题。没有氧化,也就无还原,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又使学生树立了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的观点。从而使他们增强了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通过以上这些基本观点的诠释与剖析,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二、加强科学方法训练,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另外,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是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尽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材料,引导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的训练,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如讲述光合作用的过程时,可通过有关实验,经过分析和比较,概括出反应的大体过程、反应条件和场所、原料和产物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加强分析和概括等能力的训练,这是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发挥实验教学特殊作用,培养科学求实的精神 1、优化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演示实验具有鲜明、生动和真实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注意打破常规,创设有趣的实验情景,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氨气与氯化氢反应”时,我没有按课本上的既定程序直接去做,而是做了一个“空瓶生烟”的“魔术”,顿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很好。同时,也可师生协同试验,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对于一些现象明显,操作简便且安全的实验,上课时由学生充当“小老师”登台演示,并引导其他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原理及出现的各种问题等,使“小老师”们得到独立锻炼的机会。实践表明,这种做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改进学生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总是带着报告进实验室,看着报告做实验,对照教材填报告。由于习惯于“照方抓药”,因而他们根本不注意从实验中主动获取感性认识,很少去理性的思考实验中蕴含的科学认知过程和科学方法,只是照搬照抄课本结论,因而学生实验形同虚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提出了带着“手”、“眼”、“脑”进实验室的要求,即要求学生除了做记录之外,不准带教材和实验报告进实验室,并要求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偏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探讨与分析,查找原因。这样学生就不得不在课前认真预习,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如实记录认真分析,从而由“看一步做一步”转变为“一边想一边做”,达到了手的操作,眼的观察,脑的思考协同发展的目的,从根本上改变了“玩实验”的不正确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学生身上日益体现出来。 3、实施探索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就有32处,若能很好的加以运用,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现象,正是这些不同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在实际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些小实验,并创设条件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第二课堂阵地,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实验室,独立解决自己的困惑。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常常课外活动时间有不少同学“泡”在实验室里,同学们说“有一种做科学家的感觉”。也正是在这种感觉的驱动下,科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日益在学生身上形成并得以强化。 4、开展实验制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造性思维是所有思维形式中品质最高、最有价值的一种思维形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实验教学方面,我们开展了实验装置的改进和微型实验装置制作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或操作不便,或现象不清,或污染环境等等,为此,我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课本实验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课本原有装置进行改革,或自行设计制作微型代用装置。微型实验装置的研制,不仅可以大大改善课堂演示实验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从中领略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喜悦,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极大的开发,增强他们向科学高峰攀登的信心和决心。 总之,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学中,重现科学家们的实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能让学生们在分享科学研究的成果的同时,培养了科学的态度和品质,提高了科学的境界,为培养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做了很好的铺垫,从而真正发挥化学教学在提高学生甚至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上的作用。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中学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