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进阶”

 GXF360 2017-07-27


[摘 要]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校不同阶段、不同学科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普适性的品格与能力,科学核心素养是科学教育的宗旨,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原动力。教师要积极地探索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进阶”的策略:顶层设计,厘清核心素养发展进阶的心理机制;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突出核心素养能力要素培养;做好相关主题内容的学段衔接,搭建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台阶;树立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再现科学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 中学科学;科学教学;核心能力;核心素养

新课程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也因为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不高,其已成为束缚深化课程改革的桎梏。因此,寻找打开羁绊基础教育牢笼的钥匙,义不容辞地成为每位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历史担当。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原动力。为此,教师要积极地探索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

一、科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认识

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各学科共同培养的关键、必要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与场所的能力。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则更加具体精细地划定核心素养的内容,核心素养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领域、十项核心素养指标。[1]核心素养是在学校不同阶段、不同学科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普适性的品格与能力,它指向学生终身发展与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落实到初中科学学科教学中,理应有其培养的独特内涵。科学核心素养是一个包摄性很强的概念,主要包括科学核心知识与技能、科学思想与方法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精神等。[2]

1.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构成科学核心素养的基础,无知则无能,如果没有科学知识作为基础,那么科学核心素养也成为空中楼阁,因此,教师都十分注重科学知识的培养,这也无可非议。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数属于课本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凝固的知识。如果知识没有应用,学生很容易忘记,派不上用场。只有把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经验与智慧,才能成为学生个体知识。结构化知识具有很强的迁移性与普适性,因此这种知识在今后学习、工作中起到较大的作用。现代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可能只够用一阵子,知识的半衰期变短了,需要学生自己能够再学习、再增殖、再生产知识,即再生性知识,它注重知识的质,而不是知识的量。

2.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构成科学核心素养的主体,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方法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它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不仅在于它能揭示自然规律的深刻性,它还拥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科学方法与思维方式。如果学生学习科学,未能掌握科学方法与思维方式,只能说明学生学过科学,而不能证明他学会科学,那么我们作为教师,也无疑是失败的。

3.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核心素养的最高层次,科学知识与方法都可以改变,但是科学精神是永恒的。科学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三个方面:客观精神,实证精神,创新精神。[3]客观精神是指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它认为世界是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实证精神是指科学讲究证据,实践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创新精神是科学追求的宗旨,它认为科学并不是证实的过程,同时它也承认科学也存在不足与需要不断修正,以不断地逼近真理。当然,科学精神还包括民主精神、合作精神、奉献精神等。

二、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进阶”

1.顶层设计,厘清核心素养发展进阶的心理机制

核心素养具有层次性,其培养必须遵循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心理机制。核心素养能力包括知识的理解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迁移能力,依次逐步提升,即知识的建构化、功能化、素养化,它们构成了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顺序。教师要根据核心素养发展进阶的心理机制,理顺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在联系,依据课程与教材内容,理解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终点目标,做好科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顶层设计,制订好不同科学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策略(如图1)。同时,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各要素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要避免只局部进行思考而忽视整体思维,缺乏认识的高度;或只整体思维进行思考,而忽视局部思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教师根据每册教材中各章节中的内容,落细落小落实学生科学核心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发展有序进阶。

图1 核心素养发展进阶的心理机制

2.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突出核心素养能力要素培养

科学核心素养能力表现活动包括记忆、概括、说明、分析、预测、设计、复杂推理、系统探究、创新思维等要素。[4]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关注学生科学核心素养能力要素的培养,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学习进阶”的局部突破。例如,九年级上册《化学》内容的知识特点与八年级下册《化学》内容的知识特点不同:八年级《化学》内容要突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九年级上册《化学》内容是酸碱盐的知识,虽然起点低,但是落脚点高。九年级化学教学重理论推理,教学逻辑思维要求比较高,学生需要掌握的是方法而不是某几个具体的反应。学生只有掌握了化学方法,九年级上册《化学》内容才能有规律可循。又如,在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时,教师要突出学生的分析与推理能力培养。为什么烧杯里水会进入集气瓶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厘清学生思维的逻辑顺序。集气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升高→排气→集气瓶内温度降低→气压降低→水被压入集气瓶中。这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分析引导,展现思维逻辑过程,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3.做好相关主题内容的学段衔接,搭建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台阶

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课程的衔接情况,处理好相关主题内容的学段衔接关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例如,在初中科学与高中物理教材中都有欧姆定律,但是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方法对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关系进行探究,同时加强对实验方案的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从知识目标来看,学生要通过电压U与电流I的图像来理解电阻的定义,通过伏安特性曲线(I-U)来理解欧姆定律中电压、电流的因果关系;从过程与方法上看,它要求比初中更精确更复杂的电路知识来进行探究。通过初高中欧姆定律的内容对比分析,高中阶段教师要突出学生利用数据建立图像,利用图像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也就是经历从直接经验到图像经验再到抽象经验的过程,获取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好初中阶段相关主题内容的学段衔接的要求,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铺路架桥。

4.树立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1) 开展科学探究教学,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有效地习得科学知识,更要让他们领会隐藏在科学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观念与价值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更多地获取直接经验,去认识科学世界的真实面貌,取得最大的收获。例如,在平面镜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台上演示实验,学生坐在台下观看,顺着教师的思路机械地接受教师得出的结论。虽然能记住结论,但终究没有经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所以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结论,遇到具体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师可以先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将一块玻璃竖直架在一直尺上,再取彩虹塔放在玻璃板前,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像在哪里?大小如何?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如何?如何确定像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实验探索,搭建与物体相同的彩虹塔作为标杆,寻找像的位置,验证各自猜想。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样,学生就以问题为导引,预想实验可能,寻找实验证据,解释实验结果,建构科学知识,渗透等效替代思想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养成了乐于探究、谨慎求证的学习态度。

(2) 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延伸学生探究的空间。教师不仅要把课堂实验教学组织好,还要吃透教材、精心设计丰富的课外实验活动,使之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部分,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无疑是个很好的突破口。例如,学完“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有关内容,感觉学生对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理解不是很透彻,于是安排学生回家制作三盘凉拌黄瓜,要求记录下不同质量的食盐对黄瓜失水的快慢和多少的关系,而且要记录下撒食盐几分钟后出水最多。这个实验学生积极响应,因为既学到了知识,还能饱了口福。学生发现在撒食盐5~6 min之后出水最快,当然食盐越多,出水越快而且量也多。通过家庭小实验活动,延伸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学生自然明白了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

(3)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升学生实践探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问题新颖、过程不知、结论不知的特点,它是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积极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升学生实践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力的作用”教学之后,教师布置学生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研究水火箭的发射距离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想与发射角度、水火箭的质量、水火箭内的气压、火箭本身的重心等原因有关。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水火箭发射角45°刚好是抛物线的路径,水火箭可以飞得更远,1/5体积左右的水量,是最佳的质量。多则会造成水火箭的质量太大,难以起飞;少则因为没有喷发物而缺少动力。在水火箭瓶的爆破范围内,注入相同的水量,压力越大,水火箭的射程越远。

5.再现科学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科学教育永恒的追求,是科学核心素养的最高层次。教师可以恰当地再现科学发展历史,促使学生在特定框架下体会科学渐进、曲折变化的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了解科学家顽强不息的意志与百折不挠、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实验与科学史融合,引导学生不断改变原有的看法。通过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总结→伽利略的观察质疑→笛卡尔的实验观点→牛顿的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思想的巧妙结合,重现历史情境,突出科学发展的曲折过程,感受科学家对科学真理的求真精神。科学家经过百年的探索,最终探明了基因神秘的踪迹。欧姆定律的公式很简单,但是它的发现却不简单。教师在教授欧姆定律时,要再现欧姆科学发现历史,培养学生学习欧姆创新的精神。欧姆在当时没有精确测量仪器,没有电动势、电阻和电流概念时,他凭着自己执着的精神与顽强的意志,揭示电流与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发现了举世闻名的欧姆定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