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夔纹铜镜,直径16,厚0.17厘米。1975年和县城北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圆形,三弦钮,圆钮座,内向十一连弧纹缘。钮外饰以勾连纹为地的三组夔纹。 夔,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说文》:“夔,神魅也,如龙一足。”夔纹铜镜为环绕式的纹饰布局,以浅浮雕的技法表现了三只长首、卷尾,一足抵钮座的夔龙。在勾连地纹的衬映下,整个图案完美和谐。 考古发现中国早在原始社会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开始使用青铜镜。古代青铜器在历经了商周青铜礼器的高峰后,作为青铜器的一个种类的铜镜仍绵延不断,为历朝历代制作使用,直到清代被玻璃取代。其间,战国、汉、唐是它的辉煌时期。 战国铜镜多为圆形,少数方形,背面有钮和钮座,镜面平直,边缘平或上卷。镜钮的形式有弓形钮、半环钮、镂空钮、弦纹钮等。前三种钮数量少,最常见的是弦纹钮,弦纹钮中以三弦钮数量最多。多数镜有钮座。质地薄而轻巧,除东北地区外,其它铜镜的厚度多在0.1-0.2厘米左右。纹饰题材和表现手法丰富,主纹地纹配合和谐。表现手法以浅浮雕最为常见。铜镜上地纹与主纹相结合成为战国镜有别于其它时代镜的主要特点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