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列一个名单: 王羲之、王献之、王荟、王徽之、王珣、王僧虔、智永; 欧阳询、欧阳通; 颜滕之、颜协、颜之推、颜勤礼、颜昭甫、颜惟贞、颜真卿; 米芾、米友仁; 赵孟頫、管道升、赵雍、赵奕、赵凤、赵麟; 文徵明、文彭。 如果你对书法史、艺术史有点了解的话,就会发现上面这份名单的秘密:与大书法家同一家族的那些儿孙辈们写字都不赖,而且似乎更容易成为书法家。 这是咋回事? 中国书法在早期几乎都是以家族为单位传承的。魏晋时期,儒学大族多是书法世家,如颍川钟氏、荀氏,京兆杜陵杜氏和韦氏。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所属的卫氏家族,在东汉书坛上的影响力就很大了,到了魏晋更是声名显赫。 可见找个好老师有多重要。 重要在哪里?相信很多学书法的都有这种感觉,就是字帖上的字看上去挺容易写的,但就是死活写不像。原因就是看上去普通的字,其实背后都隐藏了许多我们看不见的复杂技巧和用笔习惯,指和腕的配合、提按、顿挫等等。这些技巧,如果不是学习者亲自在场观看,恐怕很难习得。 比如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有人认为是颜真卿的晚辈写的,但几乎可以乱真。因为颜体中隐藏的复杂技术,不亲眼观看其书写,很难模仿,所以这个帖子很可能是跟随颜真卿学习的晚辈的作品。后世修炼颜体者,几乎难有神形兼备的,只有一个钱沣算是成就较高的。 中国书法在发展过程中,不同朝代呈现出明显的风格化倾向,比如后人概括的什么“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趣、清人尚朴”等等。这种现象的产生,固然有后人对前人不满而加以改造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技法的失传。 技法的失传,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消失,比如一个技巧高超的书法家直接死亡,没有传人。另外一种情况是消散,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走样最终失传。 举个例子。 钟繇是魏晋时期的书法名家,被称为“正书之祖”,他是王羲之最佩服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是张芝)。钟繇对书法痴迷地要死,据说当时另一位书法名家韦诞,手上有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势》,因此书法水平很高。钟繇非常想借来看看,但韦诞不肯,三番五次拒绝,气得钟繇捶胸吐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他一命。韦诞去世后,将《笔势》也随葬进墓里。不知道是不是《盗墓笔记》看多了,钟繇竟然雇了一批盗墓贼,挖开韦诞墓拿到这本书。此后发奋研习,终成一代宗师。 虽然这只是个故事,但却说明了很多问题。书法的传承其实很脆弱,香火单薄,稍不注意,一个天才书法家,终其一生修炼出来的笔法技巧,就可能失传了。 也许有人会说,古代有很多书法家临摹的作品也很像。比如米芾就曾经号称,他临摹的王字可以乱真。但人家是天才,而且看的是真迹。想要通过看作品甚至复制品,揣摩书法家原来的笔法,是非常之难的,没有超常的悟性和基础,可以说这条路很难走通。 所以中国的书法史,往往是后人对前人改造的历史,大师的笔法失传,后来者在揣测、复原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又演绎出新的风格。比如赵孟頫,一辈子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追随王羲之,反而形成另一种风格。明人学赵孟頫,又是一种风格,清人再学前人,又学成另一种样子。 所以,为什么我们自学书法那么难?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用笔。 怎么知道用笔?看视频啊! 科学昌明的今天,用影像的方式把书法家的书写过程留下来,早已不是难事,网上也有好多视频。但是这些视频往往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不成系统,但我们一定要挑选优秀的视频来学习。 服务于所有爱好写字的人,留住这项古老而有魅力的艺术是我们的初衷。 |
|